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杞人忧天里蕴含了哪种哲学思想?忧天者、忧人者和列子的不同

杞人忧天里蕴含了哪种哲学思想?忧天者、忧人者和列子的不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886 更新时间:2024/1/14 11:29:49

成语“杞人忧天”是战国思想家列子所汇编的《列子》中的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其中主要反映了3种哲学思想,对此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章供大家参考。

据《列子·天瑞篇》中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文章虚构了一则故事,以杞人和劝谏之人的对话,生动的描绘出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并表达了列子对这两种人的不以为然。

在故事中,杞国曾经有一个胆子很小的人,时常会担忧苍天崩塌下来、大地崩裂开来,并为此心悸不已。由于时常担忧天地崩坠,继而导致天地间的人们无路可逃、遭遇身死,他逐渐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天天的消瘦下去了。

眼见这位“忧天者”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便有旁人很替他担心,于是就有“忧人者”就跑来劝说他。“忧人者”告诉“忧天者”,苍天不过是上浮积聚的气体罢了,人们整日在空气中呼吸,和在天上没什么区别;大地也只是下沉的土块而已,它无处不在,人们整日都在地上活动,为还要担心塌陷。

至于“忧天者”所担心的日月星宿是否会坠落伤人,“忧人者”同样认为不足为虑,因为日月星宿也只是上浮积聚气体中的光耀部分,即使坠落也不会伤及人间。这番解释,终于让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开导他的人也很高兴。

列子听闻后,认为担忧天地崩塌的人非常荒谬,陈述天地不会崩塌的人同样荒谬。原因在于天地是否会崩塌,并不是这些人的学识所能知晓的。也就是说,天地崩塌毁灭或者不毁灭都是有可能的。如此一来,又何必挂怀在心上呢。

后世之人阅读“杞人忧天”这则故事时,常常会觉得“忧天者”有些神经质特征,同时非常赞扬“忧人者”的智慧。列子则认为,面对自身学识无法理解的问题时,就不必太过介怀、较真,因此对“忧天者”和“忧人者”都提出了批评。

不过,列子毕竟是道家学派的哲学家、思想家。如果我们站在更为积极入世的立场上,重新审视这则寓言故事,就会发现不论是“忧天者”还是“忧人者”都有难能可贵之处。“忧天者”的忧患意识,是居安思危,确保社会积极进取的重要因素;“忧人者”的宽慰行为,同样充满了温情与细腻,这同样是是人类文明蓬勃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顺便说一句,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诸多典故中,经常以宋人、杞人作为批判的对象。这是因为宋国是周公辅佐周成平定武庚(商纣王之子)叛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而册封的国家。商汤灭夏之后,亦曾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杞国。周武王在灭商之后,为了传嗣夏朝,延续杞国国祚。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宋人和杞人,是以“前朝遗民”的身份立国的。所以屡遭揶揄,也就不可避免了。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成语"得陇望蜀"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得陇望蜀”?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得陇望蜀【拼音】:délǒngwàngshǔ【解释】: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成语故事】:东汉初年,有两个反对光武帝的地方势力,一个是割据巴蜀的

  • 历史文化探索:髀肉复生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成语典故

    髀肉复生,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变多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后表示感叹虚度光阴,想要有所作为。那么典故髀肉复生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髀肉复生的故事据《三国志》载,刘备在汝南吃了曹操败仗,兵不足千。他接受部将孙乾建议,暂投荆州刺

  • 成语"作威作福"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成语典故

    还不知道成语“作威作福”的历史典故是什么?“作威作福”是什么意思?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东汉刘懿皇帝死后,中常侍(宦官名)孙程趁机联络了18个宦官,迎立济阴王刘保做了皇帝,这就是汉顺帝。汉顺帝18岁时,举行京中会考,南郑人李固在会考中名列第一,被汉顺帝封为

  • 成语"自食其果"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何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自食其果”?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自食其果【拼音】:zìshíqíguǒ【解释】: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成语故事】:宋朝时期,有位大官名叫丘浚的人去拜访一位和尚,但和尚看见丘浚的打扮不像是做官的人,于是对他

  • 历史文化探索:同仇敌忾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成语典故

    同仇敌忾,汉语成语,拼音是tóngchóudíkài。指大家一致地对敌人仇恨和愤怒。忾(kài):愤恨,愤怒。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穆公是个礼贤下士的人,他懂得知人善任。卫国的宁武子想到秦国来谋事,秦穆公设下宴席为他接风洗尘。席

  • 成语"言过其实"有哪些故事?又该怎样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言过其实【拼音】:yánguòqíshí【解释】: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成语故事】:三国时,孙权使诈杀害了关羽;刘备悲愤不已,出兵伐吴,想替关羽报仇,不幸失败,退到了白帝城,最后刘备又忧愤而病倒。当刘备临终的时候,将复国的重任和辅佐幼主的

  • 成语"行将就木"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行将就木【拼音】:xíngjiāngjiùmù【解释】:行将:将要;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成语故事】: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硼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死。骊姬还要陷害申生

  • 成语"卧冰求鲤"有什么历史典故吗?"卧冰求鲤"是什么意思呢?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成语典故

    还不知道:成语“卧冰求鲤”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成语“卧冰求鲤”是什么意思?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孝图》,列举了自远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虞舜至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等二十四位至孝之人。他们之中,既有君王又有官吏,既有名人也有百姓,《卧冰求鲤》的王祥

  • 历史文化探索:脍炙人口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成语典故

    脍炙人口,kuàizhìrénkǒu,脍,细切肉;炙,烤肉。脍、炙皆人间美味,“脍炙人口”指美味的食物人人爱吃,或比喻美妙的诗文为人所赞赏、传诵。语出唐.林嵩〈周朴诗集序〉。后亦用“脍炙人口”比喻事物精妙而备受称诵。那么成语脍炙人口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成

  • "逐客令"的说法是怎么来的?"逐客令"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成语典故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您走进李斯被下逐客令的故事。在战国的末期出现了一个集大学者、大权谋家、大政治家于一身的人,他就是李斯。李斯本是楚国人,为了能做求得荣华富贵,他勤奋求学,到齐国拜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荀子为师,同荀子一起研究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