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唐代春运价格全国统一?来看看古人都是如何回家过年的

唐代春运价格全国统一?来看看古人都是如何回家过年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218 更新时间:2024/1/18 18:48:19

春运,是现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来年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种发生在春节前后的特殊运输季,背后则是庞大的人口短期流动。因此从狭义来说古人是没有春运的,但是从广义来说,从春节出现那时起,春运现象就存在了,即所谓春节期间的出行。

源头古代春运同样缘于过年回家

春节,是中国人及受中国化影响的周边国家的节日,在一年所有节日里,春节最重要,持续时间也最长,民间俗称“过年”。过年与平日最大的不同是,一家人欢聚一堂,坐到一起吃年饭,共享家庭之乐。因此,除非迫不得已,每个家庭成员都会赶回来,与家人一起过年。

大家争着“过年回家”,便应该是古代春运的源头。

为何过年时一定要回家?据考证,这可能和传说“年”是个恶兽有关。传说,“年”长着四只角四只足,力大无比,在每年的最后一天,即除夕便会出来作祟。当时生产力低下,个体对付“年”的能力不足,人多力量大,于是全家人守在一起,等着“年”的来到,合力把“年”赶走。试想,如果因为你未回家,而导致家庭被“年”祸害了,那将是多大的不幸?所以不论怎么困难,有什么样的理由,在外的家庭成员都要赶回,助一臂之力。

为了赶走“年”这个坏东西,在一年的最后一夜除夕,全家都不敢睡觉,“守岁”风俗由此而来。

现代时空概念上的“年”,晚于过年风俗。据中国最早一部释义词典《尔雅》“岁名”条解释,“年”在唐时称为“载”、夏代称为“岁”,商代称为“祀”,一直到周代才称为“年”。据此可以推出在周代出现了现代春节的雏形过年,古代的“春运”也就应该出现在这个时候。

需要指明的是,由于受自然、政策,特别是封建时代“父母在不远游”等礼俗因素的限制,过去人口流动的数量并不大,距离也不会远,“外出务工人员”并非古代春运的主体,以公务人士和商人为主。

难题古代春运也面临“回家难”

春运期间最大的矛盾是运力不足,在古代运力问题同样存在。

由于道路建设落后和交通工具简单,许多人因为路途遥远,根本无法回家过年,即便到了交通相对发达的隋唐时期,“回家难”现象也无法改变。虽然史料上没有具体说明,但从当时诗人留下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隋代诗人薛道衡有一首挺有名的诗,叫《人日思归》。诗中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是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他当时从北方来到南方。人日是正月初七,这说明薛道衡并未能及时赶回去与家人团聚,而是在外过年的。看看南方欢快的节日气氛,自己却独在异乡,所以诗中流露出了他心中无限的惆怅和思乡之情,从侧面说明了古代春运“回家难”之现象。

唐代诗人湾也曾遇到了与薛道衡一样过年不能回家的情况。

王湾是中原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有一年快过年时,他乘船到了今江苏镇江境内的北固山脚下,眼前水阔天长,独雁哀鸣,孤帆远行,再嗅嗅越来越浓的年味,王湾一下子动了感情,写下了《次北固山下》一诗,其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成了千古名句。

为了解决薛道衡、王湾这类“人在旅途”者回家过年难题,创造欢乐吉祥的节日气氛,古代官府也会尽量不在快过年的时候安排外出公务。而相当于今天普通“打工仔”的外出谋生者、经商人士,则会早早动身起程上路,避免延误。

修路秦代的“高速公路”和“高铁”

“回家难”的背后实是“行路难”,解决春运矛盾,根本上是要解决交通问题。因此,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忘修路。

在殷商时代,中国古人便十分重视道路交通的建设,在安阳殷墟考古中便发现了大量车马坑。到了秦代,中国的陆路交通水平突飞猛进,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全国性公路网,这给“春运”提供了便捷。

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是秦国的国道,从记载来看,驰道并不输于现代高速公路。折算一下,此驰道宽达69米。不只路宽,路旁边还栽植松树,注意绿化降噪,这在当时算是世界第一。

一般认为驰道为皇帝专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驰道是“天子道”不错,但“道若今之中道”,也就是说驰道是多功能的,中央部分(3丈宽)才是速度较快的皇帝专车用道,别的车和人只能走一边,就与现代全封闭高速公路分出快、慢车道如出一辙。

除了驰道,秦时还有直道,轨路等。轨路是什么路?是当时的高铁。当然轨道非铁轨,是用硬木做的,下垫枕木,除了工程材料不同外,与现代铁路基本没有什么区别。马车行驶在上面,速度超快。

秦代有“高铁”这一惊人结论是结合现代考古发现推测出来的,该遗址位于今河南南阳境内,轨路的存在让《史记》中所谓“车同轨”有了新的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秦代的公路网并不是因当时春运的需要而修建的,而是出于军事战略物资输送的考虑,但它对诸如过年这样的民间风俗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工具古代春运“大巴”——畜力车

陆路交通在古代春运中占有主导地位,随着后期造船技术的日益成熟,水上交通便成了江南和沿河海地区旅客出行的主要方式,这一方式直到近几十年,才退出春运客流市场。

影响春运效率的,除了路况以外,还有运输工具。中国不只是最早修筑高速公路和使用轨道交通的国家,还发明了各种运输工具。国外学者认为,车为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5世纪时首创,其实中国人也不晚,使用也很早,史料记载在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有车了。

在古代,驱车动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中国最早的人力车是辇,辇是轿子的前身,之后又有痴车、独轮车、鸡公交车、黄包车、三轮车。黄包车和三轮车出现较晚,黄包车是19世纪末由日本传入中国的,因此北京人称之为“东洋车”。

长途运输,特别是物流主要靠畜力车,它是中国古代的大巴。有马车、驴车、骡车、牛车等,其中马车是古代春运最主要的工具,和现代长途大巴一样重要,至今在北方一些地方仍能看到马车。

畜力车也分好多种:轏(音同栈)车、辎车、安车、辒(音同温)车、轺车、传车、兵(军)车等。轏车是一种轻便车,结构简单,车体材料档次也低;辎车则是大货车,送人时则变成了大客车。安车就比较高级了,是政府官员或VIP贵宾乘坐的,相当于现代高级小轿车。辒车是一种卧车,有窗,可调节车内温度,这车子相当于现代豪华房车,是“总统专车”,只有皇帝才能使用,不属古代春运工具,在秦始皇死后,竟然成了高级“灵车”。

古代春运的主体也是普通人,一般能坐个轏车回家就很显摆了。大多数人只能靠两条腿或牲畜代步,实现“回家过年”的心愿。因为不是一天能到家的,古代路边的小饭店、家庭旅馆、官办驿站也多,食宿方便。

收费唐代春运有全国统一价

为保证节日运输,中国古代有官办、商办、民营三类交通体系,但不论是哪一种都是要收费的。逢到节日时,客运和物流费用会比平时贵一些,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如在唐代,商业运输便有一个全国统一价,并设有最高和最低限价,连里程速度都有详细的规定。

据《唐六典》所记,在速度和里程方面的标准是这样:如果是陆路运输,马行每天是70里;步行和驴行是50里;车行是30里。如果是水路,货船逆(黄)河,要上行30里;逆(长)江上行40里;其它河逆水上行45里。特殊情况可上报水政部门,酌情减少。

费用方面,如果车载1000斤,走100里,运费是900文;每驮l00斤,走100里,运费是100文;走山坡道路,运费是120文。但即便走的全是山路,要价最高也不能超过150文;但走平坦道路时,费用再低也不能低于80文。人背、扛、抬,二人顶一驮收费。黄河和长江以及从幽州(今北京)至平州(今河北卢龙)上水16文,下水6文。其余的河上水15文,下水5文。

上述是日常物流价格,如果是春运,应该会比平时更忙碌,价格也会有浮动,但基本稳定。这个运费高不高?以开元年间为例,当时相当于现在基层股级干部的九品官,一月工资为3817文,日收入约127文。以“二人顶一驮”来说,抬着100斤的东西走100里,每人可以得50文,以每天走50里来说,日收入25文,这在当时可买2斗米(约25斤),所以当时的运费并不高。如果走水路,更便宜,“坐船回家”是古人春运时的首选。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二龙治水,十一牛耕田,九屠共猪"是什么意思?2020年为什么是这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二龙治水,十一牛耕田,九屠共猪”是什么意思?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一些农村的老人们说一些不是很好理解的话,他们会对于即将到来的年份表示一些态度,而他们的态度大多数是来自于很多古人的说法,从古人的说法当中得出了一些结论。有人听说过2020年是“二龙治水

  • 一夫一妻制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三妻四妾只是幻想罢了!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一夫一妻制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三妻四妾只是幻想罢了!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古代娶妻制度。在古代社会,讲究女子们的从一而终。似乎只要男人有钱,就可以娶三妻四妾。但这更多只是今人的美好幻想,因为中国古代实际上并不存在一夫多妻。从商周时期开始,婚姻制度就实行一夫一妻。当时的礼法非常严格,上

  • "下元节"是什么节日?据说下元节要祭"大禹"?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下元节”是什么节日?据说下元节要祭“大禹”?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说道三官大帝,这是我国历史上民间宗教信仰之一,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当中的三位天神。目前在我国的很多城市当中都有着“三官堂”、“三官庙”或是“三官殿”这样的位置。三官,就是指上元天官、中元地官和下元水官,也有说法说他

  • 历史上被称为百鸟之王的凤凰,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传统文化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仅次于龙。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据说,雄为凤,雌为凰,总称为凤凰,其是天下太平祥瑞之鸟,是代表着太平、祥瑞、吉祥、和谐。古人认为,当天下太平盛世时,就有凤凰飞来。当然,自古有龙凤之说,龙是尊贵的,凤凰也是如此,所以凤

  • "人睡三觉,命比纸薄"是什么意思?"三觉"指的是哪三觉?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人睡三觉,命比纸薄”是什么意思?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么一句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么这句话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其实多多少少还是有点的,因为毕竟老人经历得多,看得多,所以总结的经验就比较多。但是也不是全都可以相信的,因为老人处

  • 2020徐姓宝宝起名合集!徐姓名人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2020徐姓宝宝起名合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目前,全国徐姓人口大部分都分布在广东、四川、浙江、江苏四省,他们大约占全国总徐姓人口的41%。其中江苏省是徐姓第一大省。那今天就为大家讲讲徐姓女生的三字名可以怎么起,其实给孩子起名并不是一件难事,但现代家长的要

  • "男不娶生妻,女不嫁六郎"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有道理吗?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男不娶生妻,女不嫁六郎”是什么意思?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首先我们来看头一句,什么叫“生妻”?生妻可不是指妻子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像个生人。生妻的意思就是指离过婚或者死了丈夫又重新找婆家的女人,这种女人在过去的农村是没有人要的。除非男方身体有残疾,或者智力有问题,一般情况

  • 探索中国的饺子文化,春节吃饺子有哪些讲究?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饺子是汉族传统面食,深受人民的喜爱,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饺子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一种面食。饺子的起源众所纷纭,据说唐太宗喜欢吃丸子,但又怕油腻,所以让厨师在肉中加菜,制作清淡的丸子。厨师照做了,可是加了菜的丸子不成型,于是厨师就想了个办法,将丸

  • 古代习俗守孝为什么要守三年?这是谁规定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传统文化

    古代习俗守孝为什么要守三年?这是谁规定的?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看过很多古代的历史,很多人都知道,在古代如果父母去世了,是需要回去守孝三年的,即便是官员,也要回家守孝三年,三年期满了之后才能够回来继续做官。而且,如果有人没有守孝,还会被人们看作是不孝,哪怕这段时间处于国家危难,或许

  • 古代中医把喜脉是什么原理?古代把脉精准吗?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统文化

    古代中医把喜脉是什么原理?古代把脉精准吗?接下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在影视剧中经常能够看到大夫给女子把完脉之后说一句有喜了,更甚者在皇宫内不能触摸嫔妃直接用一根丝线来诊断,那古代诊断出喜脉的原理是什么呢?怀孕的脉象在很多的传统医籍中都有记载,都是古人对怀孕后身体变化的总结,到现在依然具有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