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63 更新时间:2024/1/19 2:29:33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剧种简介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

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的脚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虽有分工,但并无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他行。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于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而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最具代表性。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黄梅戏流行区域正在萎缩,各级黄梅戏剧团特别是县级剧团的生存日益艰难,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与扶植。

剧种起源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籍贯到底什么意思?它和户籍有何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籍贯[jíguàn]:是祖居地或原籍,指祖辈居住地或个人的出生地。祖籍地是一个家族族群认定的某一时期的某一位祖先的出生地或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一些已经离开了祖先的出生地或已经离开了家乡的人,他们的后代,仍然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先的家乡(即祖籍)来作为自己籍贯。原籍指的是某人迁徙

  • 下元节是什么节?下元节有什么习俗吗?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对下元节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到下元节,可能有很多人都不了解,但是提到“中元节”,大部分人都会知道,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便是“中元节”,其实除了中元节,我国还有上元节和下元节,上元节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那么下元节是什么节呢?下元节、中元节和

  • 贾宝玉真的不受贾政宠爱吗?真相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传统文化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贾政并非不爱贾宝玉,只是为了贾府的未来,他也是一个头比两个大故事,欢迎关注哦。《红楼梦》是以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开篇的,作者设计了女娲补天遗石和眼泪还债的迷人情节,顽石"无材补天"而"幻形人世",是为宝玉;绛珠仙草(木)以泪偿还神瑛侍者(石)的灌溉之债,是为

  • 鼠年女孩取名配哪些字好?有寓意的吉祥字推荐!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有寓意的吉祥字推荐!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不知不觉已经到了2020年了,这个时间很多家长的孩子都已经出生了,那么这个时候你要做的事情很简单了,那就是给自己家的孩子起一个好名字了,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属鼠的吉祥女孩名字有需要的可以借鉴,文章的末尾还有专家起名,欢迎大家试试,

  • 四个字的名字怎么取?四字名字取名方法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四字名字取名方法介绍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一般来说,中国人的名字就是两个字、三个字的占大多数,复姓的人或许会有四个字,但是单姓的人一般都是两三个字。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想要给自己的孩子取一个四字的名字,有的是将父母两人的姓放在前面,然后再加两个字,这样一来一个名

  • 探索唐代的茶文化,唐代茶业是如何发展的?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统文化

    唐代在中国茶叶与茶文化发展史上,是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期,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唐代茶业的发展,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吧。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吧。我们都知道唐代的“茶圣”陆羽,以及他的著作《茶经》,那么我们真的了解唐朝的茶文化吗?在唐代,一生嗜茶,精通茶道的

  • 探索茶叶的起源与分布,史料中是如何记载的?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记录,茶早已深入人民各个阶层。那么,茶叶的起源和分布是怎样的呢?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茶树起源于中国这一论断得到了茶学界的普遍认可,有关文字资料显示,我们祖先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栽培

  • 探索围棋的起源、发展与传播,围棋的发展历程有多久了?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围棋的起源与发展,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有人说,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智力游戏。也有人说它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修课。用最简单的一黑一白、横竖交错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自然、社会、人生无不包罗,它就是围棋。从仰韶文化带有纵横交错棋盘图形的陶器出土,围棋的发展历程已被拉伸逾5

  • 探索重阳节的起源与古老的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传统文化

    下面由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重阳节的传说,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 古人写字为什么那么好看?古人写字有什么特殊的技巧?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古人写字为什么那么好看?古人写字有什么特殊的技巧?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现存的一些古人留下来的,手写的资料中,抛开内容不谈,其中古人写的字,任何人看了都会觉得是非常好看的,甚至可能根本不相信这是手写出来的,看上去就像是电脑打印出来的字体,现代人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古人又为什么能够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