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范蠡写了一封120字的信,竟贡献了6个成语

范蠡写了一封120字的信,竟贡献了6个成语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4736 更新时间:2023/12/8 22:51:55

古代还有很多著名人士,比如范蠡。范蠡曾写了一封信,只有120个字,却贡献了6个成语,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遗大夫种书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免已尽,良犬就烹。夫越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年楚国宛(河南南阳)人,曾任越国大夫。他尽心竭力地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功成身退后,携佳人而泛海,又赴齐国经商,是化史上功成即退、全身远害的典型。

种,即文种,也是帮助越王灭吴复国的功臣。范蠡虽助越灭吴,却已看透勾践凶残奸险,可共危难,不可共安乐,故识机及时进退,并提醒文种尽快离开,免遭其害。

作者先以自然界的四时更替、春生冬伐作比,阐述了万物繁荣腐朽、缘起缘灭的必然规律。然后再联想到人世间的祸福盛衰,不可能一直通达,也不会总是穷塞,而是相互转化,不断变换。

接下来作者阐述自己的观点,古代的贤人知进退存亡,而自己虽然无法与舜相比,但也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

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有说服力,于是又继续运用比喻手法,鸟散弓藏、免尽犬烹,多么形象生动,估计对方应该有所心动。

作者还给勾践看了面相,长颈鸟喙、鹰视狼步,描摹越王嘴尖颈长,像鹰一样看人,像狼一样走路,既形象,又深刻。

最后范蠡又通过自己的经验,深入分析越王勾践的为人特点,可以共患难,不能同享乐;可以一起经历危险,却不能在一块度过安稳日子。

这篇短文哲思精警,充满智慧,揭露了古代专制制度的一个普遍规律,即君王处于危难或开创基业时,会利用一切人才;而一旦转危为安、基业稳固之后,则视功臣为隐患,必欲除之而后放心,故有伴君如伴虎之说。

处于这样艰难的生存环境,志士俊杰要想使自己有所建树,而又能保全生命,就必须善识进退,绝不可沉醉功名。全文虽然看似具有人生哲学和生存智慧,但是细加品味,却充满悲凉。

范蠡的这封信行文简短,比如作者以自然界的“春生冬伐”,类比人生的“泰终必否”,一个深奥的哲理,就变得十分浅显。作者还贡献了六个成语,“长颈鸟喙、鹰视狼步,鸟散弓藏、免尽犬烹,否终而泰、患难与共”,这些妙喻也已进入了优秀成语的宝库。

遗憾的是,文种看了信,虽然有了防备,但只是经告病不去上朝,却依然抱着侥幸心理。可是勾践对他早已心存忌惮,后来有人污蔑文种有意谋反,勾践就赏赐给文种一把剑,于是文种不得已,只能自杀身亡,令人感到唏嘘不已!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成语"同仇敌忾"背后有何历史典故?该如何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同仇敌忾”?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同仇敌忾【拼音】:tóngchóudíkài【解释】: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成语故事】:东周春秋时期,有一首流传于军中的歌谣,表现了士兵们慷慨从军;同心对

  •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合,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成语典故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清代章回体长篇小说,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是清代作家高鹗所补。《红楼梦》是一部从不同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级著作,也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

  • 关于磨杵成针有何历史典故?这个典故给予了什么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成语典故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磨杵成针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 成语"向平之原"的历史典故是什么?"向平之原"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向平之原”的历史典故是什么?“向平之原”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向平之原】故事的主人公向平【向平之原】基本释义向平:东汉人向长,字子平,隐居不仕。原:同愿,表示心愿。比喻子女婚嫁事未完成。【向平之原】出处《后汉书》

  • 历史文化探索:门可罗雀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成语典故

    门可罗雀,拼音是ménkěluóquè,原指门外可张网捕雀。后形容为官者休官失势后,门庭冷落车马稀少;或形容事业由盛而衰,宾客稀少之况。出自《史记·汲郑列传》。那么典故门可罗雀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1、门可罗雀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下邽翟公有

  • 成语"一国三公"是什么意思?"一国三公"含义详解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成语典故

    还不知道:成语“一国三公”是什么意思?成语“一国三公”有哪些历史典故吗?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一国三公】故事的主人公申生(?——公元前656年),姬姓,名申生,晋献公与夫人齐姜所生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太子。重耳,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

  • 历史文化探索:兵不厌诈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成语典故

    兵不厌诈,拼音是bīngbúyànzhà,意思是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也指用巧妙的手段骗人。出自《韩非子·难一》。那么成语兵不厌诈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难一》,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

  • 历史文化探索:危在旦夕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成语典故

    危在旦夕,汉语成语,拼音是wēizàidànxī,意思是形容危险就在眼前。出自《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东汉末年,家徒四壁的太史慈在孔融的接济下,他母亲才把他养大。起义爆发后,孔融在都昌被管亥的部队围得水泄不通。太史慈的母亲对他说:“儿啊,孔大人遇到

  • 汉语词汇"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成语典故

    汉语词汇《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孔融也是东汉末年的大名士,只是孔融本人太过于真性情,很多事都不吐不快,这种直爽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不过当时人们都知道得罪谁也不要得罪曹操,孔融却偏要往这个火坑里跳。孔融在被下令斩杀之前想要曹操放了自己的家人,但是孔融的儿子

  • 成语"天下无双"有什么历史典故吗?"天下无双"含义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成语典故

    还不知道成语“天下无双”的历史典故是什么?“天下无双”是什么意思?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后,怕哥哥魏王追究,避居赵国。他听说毛公和薛公很有才能,便去邀请。但两人不肯来见。他打听到毛公藏在赌徒中,薛公藏在卖酒人家,便去寻访,终于结识了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