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令人发指"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里?

"令人发指"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243 更新时间:2023/12/18 4:47:57

“令人发指”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里?这个成语是形容一个人的行动,让一些人非的愤怒和痛恨,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令人发指”的典故,出自《史记·刺客列传》,主人公说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荆轲

《史记·刺客列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羽声慷慨,士皆目,发尽上指观。

荆轲,又名庆轲,他为人慷慨仗义,喜欢剑术,后凭借着自己高超的剑术游说卫国的国君卫元君,不过当时卫元君对他并不感兴趣,所以就没有用他。

后来荆轲几经流转,去到燕国,不久就被田光推荐给了太子丹,并受到太子丹的器重。

此时已经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与此同时,秦国也加快了统一六国的步伐,当时秦国采用远交近攻的办法,开始一步一步的消灭对手。

公元前228年,赵国都城被秦军攻破,赵也被秦军俘虏,赵国土地尽归秦国所用。

胜利的秦军并没有停下征伐的步伐,而是奔赴燕国西南部的边界易水河。

秦军来势汹汹,燕太子丹非常害怕,所以就找到荆轲,让他去秦国刺杀秦王嬴政

荆轲知道,如果自己平白无故、一无所有的去到秦国,秦王嬴政一定不会相信自己,这样的话,就根本不能接近嬴政,如此就不能刺杀他了。

想要秦王嬴政相信自己,荆轲必须有让嬴政相信自己诚意的东西,思来想去,燕太子丹和荆轲,最后决定让荆轲拿着督亢的地图,假意将督亢这个地方献给秦王。

当时燕太子丹还特意为荆轲找到了一把极其锋利的匕首,然后又在匕首上涂上毒药,这样只要伤到人,就会立即毙命。

一切都准备好后,荆轲就把匕首藏在图卷里面,然后带着督亢的地图,就要秦国进发了。

燕太子丹和荆轲虽然为刺杀嬴政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他们心里明白,荆轲此去凶多吉少,说不定会死在秦国。

所以,燕太子丹就带着燕国大臣们,穿上白衣服,戴上白帽子,来到易水河边送别荆轲。

当时,在易水河边,高渐离击筑,荆轲拍节悲切的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又发出慷慨激昂的声调。

这时为荆轲送行的人,见荆轲唱的如此悲切激昂,一个个都瞪大眼睛,连头发都竖了起来。

这就是“令人发指”的历史典故。

当然,后来荆轲刺秦,并没有成功,而是死在了秦国。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历史文化探索:感戴二天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感戴二天,拼音是gǎndàièrtiān,意思是得到别人太大的帮助,如同天日一般。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毌丘俭传》。那么成语感戴二天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成语故事】:汉朝时代,有一个叫做苏章的人,做到刺史;刺史,是监察检举地方的官吏的长官,权力很人。

  • 历史文化探索:天真烂漫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成语典故

    天真烂漫,意思是指人心地单纯,坦率自然,也用来比喻青少年或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出自《高马小儿图》。那么成语天真烂漫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南宋末年,有位姓郑的画家曾以太学生的资格,参加博学词科考试。后来北方蒙古贵族南侵,他向朝廷上书主张抵抗

  • 如何理解成语"羽毛未丰"?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羽毛未丰”?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羽毛未丰【拼音】:yǔmáowèifēng【解释】:丰:丰满。指小鸟没长成,身上的毛还很稀疏。比喻年纪轻,经历少,不成熟或力量还不够强大。【成语故事】:战国时洛阳人苏秦,年青时曾师从智者鬼

  • 成语"言人人殊"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言人人殊”?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言人人殊【拼音】:yánrénrénshū【解释】:殊:不同。说的话个个不同。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成语故事】:曹参,沛县(今江苏徐州西北)人,秦始皇时曾主管沛县监狱,是萧何的同事,与刘邦

  • 成语"负隅顽抗"有什么历史典故吗?"负隅顽抗"含义详解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负隅顽抗”是什么意思?“负隅顽抗”出自于哪里?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负隅顽抗”这则成语的“负”是依靠;“隅”是山势险要的地方。比喻依仗某种条件顽固抵抗。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蜗(即隅),莫之敢樱。战

  • 成语"盲人摸象"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个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盲人摸象”?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盲人摸象【拼音】:mángrénmōxiàng【解释】: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出自《长阿含经》卷十九。【成语故事】:相传,佛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国

  • 成语"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退避三舍”?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退避三舍【拼音】:tuìbìsānshè【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成语故事】: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

  • 成语"一箪一瓢"是什么意思?"一箪一瓢"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成语典故

    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成语“一箪一瓢”是什么意思?“一箪一瓢”有什么历史典故?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一箪一瓢】故事的主人公: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

  • 成语"畏首畏尾"有什么历史典故吗?"畏首畏尾"含义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成语典故

    还不知道成语“畏首畏尾”的历史典故是什么?“畏首畏尾”是什么意思?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晋灵公11年(公元前610年),晋灵公在扈和一些诸侯会盟。郑穆公想参加这一盛会,主盟人晋灵公却拒绝和郑公相见,原因是晋公认为郑国和楚国勾结,对晋国怀有二心。郑国的大臣子

  • 历史文化探索:才占八斗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才占八斗,形容人学问高,文才好。那么成语才占八斗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成语故事】:曹植,字子建,曾受封为陈王,死后谥名谥思,所以又称陈思王。他是魏武帝曹操的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兄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都是文学家,而且在创作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