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是在阶级产生以后,剥削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剥削地位,经过激烈的阶级斗争,在各种经济基础上建立了不同的政权机构。这种政权机构就是凌驾与经济基础上的政治力量国家。凡是有国家存在的社会里,其经济形式都带有政治的色彩。经济的运作受政治力量的控制,这样的经济形式就是政治经济形式。政治经济所体现的经济的状态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各种经济关系都同政治力量纠葛在一起,无不受政治力量的摆布。凡是国家机器,都有一个核心力量在控制。这个核心力量的文化素质,决定经济的形态。而他们的文化素质又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这就是说,客观存在决定人们的文化素质,而人们的文化素质又创造了文化物质的生产,并且决定着生产活动的所有方面。每一个人都必然经过这样两个文化阶段,一方面认识自然,另一方面改造自然。认识自然产生了文化思想。文化思想又创造了文化物质。人类在这一运动过程中,不断追求着自我解放,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自己生存的客观环境。从地里区位来看,是以点带面的行政区划分。从组织形式来看,是从上到下的官体制。就这样追求着人类的经济生活。结果,造成了官体统治下的不同阶级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国王朝的社会体制按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清王朝末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是一步步承接而来,当中由于政治经济的压迫和剥削的作用,使人民充分感到了生活的不自由。所以,人们要改造这种政治经济的文化模式。于是不断产生斗争和起义,有改朝换代,有历史兴替。古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在后人不断的研究和探讨下,逐渐被摸索清晰。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经济领域能够创造财富,而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只是进行价值的消费,只能为经济领域的价值创造过程构筑必要的社会环境。事实上,经济领域只是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是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属于广义的社会生产领域,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来创造财富,相互之间在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归纳起来可以总结为三句话:经济就是关于价值资源的配置,政治就是关于价值资源配置的规则,文化就是关于价值资源配置规则的规则。经济是以价值增值为直接目的,实现对于价值资源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有效配置。经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等要素)的直接配置情况,以达到财富的价值增值的目的。经济领域所增值的财富通常也是按照参与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的价值量比例来进行分配的,它实际上只是实现了新增社会财富的第一次分配。中国古代王朝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社会经济的主体。经济通常是以经济行为的主体(主要是集体和个人)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而不是以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因此经济行为的价值效应通常具有局限性、短期性、低价值层次性等特点。它是主体实施对各个生产要素的发展状态的控制,即“位移控制”。中国古代王朝采用镇压和愚民的手段来达到统治目的,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和连奴隶都没得做的时代。政治是以各个生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为直接目的,实现对于各个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政治以权力对比为导向,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以缓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内耗,协调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阶级、各民族、各团体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财富可持续的价值增值的目的。政治领域对于财富的间接作用所产生的增值量,通常是按照各种政治主体对于各种生产要素配置规则的影响权数(即权力大小)来进行分配的,它实际上实现了新增社会财富的第二次分配。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遗留给我们丰厚的文化遗产。文化是整个民族或整个人类长期积累的产物,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集团的政治规则不断发展碰撞、冲突、渗透、融合,逐渐抽象和升华出一系列新的规则,这些规则能够使各种政治规则之间具有较高的认同性、协调性、连续性、便利性。因此文化的价值内涵通常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整个人类的利益要求,文化行为相对于政治行为具有最大的全局性、长期性和高价值层次性等特点。它是实施对各个生产要素的发展加速度的控制,即“加速度控制”。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价值特性的内在逻辑关系。由于任何政治事物(如政治活动、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理论等)的价值效果最终必须通过相关的经济活动来体现,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事物,政治事物的价值率围绕它所影响的经济事物的价值率上下波动;由于任何文化事物的价值效果最终必须通过相关的政治活动来体现,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政治事物,文化事物的价值率围绕它所影响的政治事物的价值率上下波动,并围绕它所影响的经济事物的价值率上下波动。2、社会控制的内在逻辑关系。经济是对于生产要素运行的状态控制(或位移控制),政治是对于生产要素运行的速度控制,文化是对于生产要素运行的加速度控制,都是围绕社会价值资源对于生产要素的配置而进行的。政治相对于经济具有更多的长期性、全局性和高价值层次性,而文化相对于政治又具有更多的长期性、全局性和高价值层次性。3、控制效果的内在逻辑关系。政治是为了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又是为了确保政治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为了更深层次意义的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每个朝代,都是效仿上一个朝代,除弊革新,以史为鉴,古代王朝就这样承接下来,当它再不能承载社会的发展趋势,那么也就走向了尽头。
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主要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及其相互联系
更多文章
中国古代夏政治制度的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国王是夏朝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其下属的军队、官吏和监狱等,是维系国家政权的支柱。夏朝军队的组织形式,在启讨伐有扈氏时,于甘地誓师所作的誓词中,可略见端倪。《史记夏本纪》云:“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誓词中提及的六卿、六事之人、左、右、御等,皆军队将士的称谓。参考:夏朝的政治结构,
商朝的文化特征分为几点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商代文化的特征是尊神、事鬼,先鬼后礼。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时期的特征是什么和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1、夏商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石器的发展,金属工具的出现,生产进一步发展,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产品除维持人们的生活必需以外,开始有了剩余。剩余产品的出现,一方面为一部分人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科学活动提供了可能,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私有制的产生准备了
夏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夏朝: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夏朝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农业为主,家庭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又是最活跃的、最革命的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
夏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特点:夏朝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采取君主世袭制,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一、军事制度:(一)领导体制:夏朝的军队,是由王室军队与诸侯、方国的军队组成。夏朝王室的军队,是由夏王统帅,或由六卿带领出征,担负王室保卫、平叛。诸侯本身相对独立,但是
我国古代经济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我国封建经济主要是自然经济.所以自然经济的特点也是封建经济的特点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又称自给自足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立。自然经济是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它的基本特征是:①排斥社会分工,经济活动限制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狭小圈子里,每一
夏朝的政治特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在时间上,中国的分封制早在公元前11世纪处于奴隶社会的西周时期即已出现;而欧洲国家的分封制,以法国为例,查理大帝实行分封已是公元8-9世纪,欧洲处于中世纪时期,时间上远远晚于中国。在形式上,西方的宗主和附庸之间互有义务,但是附庸对宗主的宗主没有义务,宗主对于附庸的附庸也没有支配权,即所谓的“我的附庸
我国古代封建经济形态特征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我国封建经济主要是自然经济.所以自然经济的特点也是封建经济的特点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又称自给自足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立。自然经济是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它的基本特征是:①排斥社会分工,经济活动限制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狭小圈子里,每一
商 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特征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政治上,商代中央一君一相,两者权力相当,甚至会出现相压过君的情况(伊尹放太甲)。地方上由各个部落自己管理,商王只作为各部落的盟主,但是不干涉各部落的内政。经济上,商代以农业为主。已经有了经济剩余(酒池肉林),国君也不用像夏朝初期那样自己出去打猎,可以完全脱产。文化上,商人重祭祀、重神鬼。女性地位相对
中国夏朝到清朝的朝代,时间,都城,建立者,历史事件,经济文化,成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高中历史老师回答您夏朝,公元前2070年由大禹建立,都城能确定的是阳城(大禹建国时的还未能确定)。商朝,公元前1600年由商汤建立,都城亳,后来几次迁都,盘庚为王时,迁都到殷,政局才稳定下来,所以商又称殷商。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于公元前1046年由周武王姬发建立,都城镐京(今天西安西)。公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