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奴隶制的夏朝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况。古史学家依据文献资料,提出有两个地区可能是夏人的活动地区:一个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县和洛阳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因为传说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大多同这两个地区有关。1959年开始「夏墟」调查,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来在豫西、晋南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标逐渐缩小。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包括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和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并对夏文化问题发表了各种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证据,目前学术界对哪种遗存是夏代文化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无论是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还是「二里头文化」,均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它为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夏朝有货币吗?
中国古代货币,早在公元前21-前16世纪的夏朝就已经产生。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产物。最初,人类社会过着纯粹的自然经济生活,没有商品,没有交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渐产生了社会分工,既出现了剩余的物产,也产生了物产的需求,于是就有了交换。先是偶然的物物交换,互通有无,交易而退;继而是经常的物物交换,有较为固定的时间和场所,参加者更多,交换的物品更为丰富。交换的频繁,致使某些大家都需要、或者多半能接受的商品游离出来,成为可以固定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交换媒介物。这些特殊商品,通常被称为自然物货币或商品货币,它们尚不具备货币的完全职能,只能算是货币的萌芽。萌芽期的两类货币雏形在距今7,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大约相当于古史传说中的神农、黄帝、唐尧、虞舜时代,中国已有了经常的物物交换,也开始出现最早的自然物货币。受到地理环境、物产、经济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最早的自然物货币主要有两类:一、天然物质,如贝壳、龟壳、皮革、齿角、珠玉;二、生产工具和生产物,如牲畜、粮食、布帛、农具等。货币的萌芽,最终发展为真正的货币,如贝币、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