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遗址地理位置:新石器时代氏族公共墓地,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的泰安市大汶口镇的汶河边上。大汶口遗址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著名遗址。年代: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发掘年代:1959年。简介:大汶口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遗存,遗址总面积约82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5400平方米。遗址内涵丰富,共发现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100余处。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具。陶器主要包括红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几种。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随葬獐牙的习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许多墓葬中还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牲猪,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说明私有制已经出现。意义:大汶口遗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当地居民的埋葬形态。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浙江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大汶口文化名词解释
大汶口文化释义:[Dawenkouculture]1959年在山东宁阳堡头村西和秦安大汶口一带发现的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其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已有大量骨、角、牙器和各种陶器。该文化大约开始于公元前4500年、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过渡为龙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