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东移的原因分析
秦汉以来,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一直是在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隋唐以后,政治中心、经济中心逐步东移,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人口增长过快,关中资源无法满足人口需求。
国都肯定是大都市,大都市必然是人口大城。查阅有关资料,以长安为例,公元前100年,西汉天汉元年,长安城里人口大约25万。到了公元613年,隋大业9年,长安城内人口大约49万。到了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长安城内人口达94万,接近100万。与天汉元年相比,增加了三倍。
国都人口增加了3倍,国都周围地区的人口应该同比例增加。人口成倍成倍地增加,但关中地区的土地没有成倍增加,粮食产量没有成倍增加,其它的消费资源也没有成倍增加,资源供应不足必然带来国都外迁。
宋朝定都开封,元明清定都北京,而不是定都长安,很明显东部更有利于获取资源。特别是京杭大运河凿通,江南的米粮通过运河很容易运到开封和洛阳,但是运到长安,需要经过落差较大的晋陕峡谷,难度太大。所以隋唐都积极营建东都洛阳,当长安粮食不够吃时,就到洛阳去吃。武则天直接把武周的首都定在洛阳,容易获取资源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2、黄河中上游过度开发,后劲不足。
自西周兴起到隋唐,黄河中上游孕育了灿烂文明。国家政治经济中心也集中在黄河中上游,经过长期开发,特别因为战乱导致的重复开发,至隋唐时,黄河中上流的资源已经透支严重。
因为人口增多,黄河中上游的森林资源、植被资源开发严重,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冲积淤积,又给下游带来灾难。因为过度开发,中上流后劲不足,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客观上也导致政治经济中心东迁。
3、战乱频仍,人口东迁带来经济中心东迁,反过来促进政治中心东迁。
从汉末黄巾起义开始,北方进入长期的战争动乱期。先是三国,后来是西晋的八王之乱,再后来是五胡乱华南北朝。由于长安、洛阳是国都,战争不管从哪里发起,最后都会烧向关中。即使到了唐朝,安史之乱爆发,战火也是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烧。
在各种战乱下,富饶的关中平原,经常血流成河、赤地千里。老百姓受不了战乱的袭扰,自觉地从西向东或向南迁徙。农耕文明,有人才能发展经济,人口东迁,必然带来东部经济逐步发展。而东部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使政治中心向东迁移。
4、北方游牧民族崛起,国防前线东移。
五代以后,北方游牧民族陆续崛起!先是辽、然后是金、再然后是蒙古,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必然带来国防前线东移、北移。
特别是元明清,直接定都国门,天子守国门。都城的东迁,必然带来经济、政治、军事中心东迁。
5、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政治经济中心东移。
隋炀帝为了享受开通了大运河,却阴差阳错地开通了一条水上通衢。既便利了南粮北调,也便利了军粮北运。实在是“苦在当代、利在千秋”。
隋唐时,大运河通过通济渠,直接水上运输到洛阳。洛阳在隋唐时就是长安的备用粮仓。
北宋直接定都在通济渠上的汴州,也是考虑到运粮的方便。
元朝因为定都北京,大运河经通济渠到板渚再折向东北,相当于三角形走了两条边,所以元朝将大运河改道,取直直达北京。就是为了方便经略国门。
国都东迁,政治、经济中心东移也成必然,大运河在这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另外,自东晋衣冠南渡,南方经济飞速追赶北方,到了南宋,完全超越北方。大运河的开通,使南方的米粮能快速北运。有了这个保证,元明清才能死心塌地的定都北京,而不用迁都江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