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可能考古或者历史学家更厉害。
但是很多明白人不愿意说一些事,所以我勉强说一点看法:我猜想夏盛行人祭。
我说夏,而不是夏朝,是因为按照现有的证据,即便有一个“夏”,那也就是一个原始部落,而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实际上商也不是。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
这个“夏后开(启)”,就是夏的开国之君启了,“《九辩》与《九歌》”据说是音乐之始,他怎么得的这个《九辩》与《九歌》?“上三嫔于天”。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很多大家包括袁珂老先生说,“嫔”就是“宾”,意思是启三次到天上做客,带下来《九辩》与《九歌》。实际上,不是的。
按照郭璞注:“嫔,妇也,言献美女于天帝。”,“嫔”,《礼记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御,各率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那与颛顼合葬的“九嫔”,就是这里说的“九嫔”了。
当然,这个“嫔”还有一个说法,是“死了的妻”,《礼曲礼》:“生曰妻,死曰嫔。”,《注》:“嫔,妇人美称。妻死,其夫以美号名之,故称嫔。”
不管何种,“嫔”是指美女无疑了,区别只是到底是活的还是死的。那么是活的还是死的,就要看“上三嫔于天”的“上”字是什么意思了,也就是这个“上”是怎么个“上”法。
商代有一种人祭的方法,甲骨文里叫做“燎”,就是用火将人烧死,献祭给上天,这就是“上”了。这种“燎”,又叫做“燔”,《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尔雅释天》:“祭天曰燔柴。”,为什么要用柴烧呢?邢说:“祭天之礼,积柴以实牲体、玉帛而燔之,使烟气之臭上达於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用柴火焚烧牲,使上达于天,这就是“上”了。那么,对于天来说,既然要祭献美女,是应该献死的还是活的呢?通常理解是,那个天大概是喜欢活的,而那“三嫔”,通常也不会那么巧,竟同时死了,好让人来拿尸体献祭。
那么,启,这位夏的开国之君,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了自己娱乐,还是要逼剩下的那“六嫔”赶紧制作出音乐,用来歌咏盛世,还是仅限于助“神”为乐,现在已经无法判断了。
商代的人祭,杀人如麻,有考古依据的达数万之多。方式花样百出,最匪夷所思的,是将其他部落首领十五六岁女儿的人头蒸而祭后食之(网上自查),到底是为了食之“以形补形”以求美貌,还是要威服其民,也已经难以判断了。但是就象很多网友说的:商朝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商朝的人祭,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