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我们来试图解释一下“广域王权”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首先是由二里头遗址考古队队长许宏提出来的。目前没有统一而广泛认同的释义。个人理解,这个词一是突出了一个“广”字,不但是指地理意义上的广,同时也暗含了文化、统治力、影响力的广。那么广域的意思应该就是说不但在地理范围上有其突破性的广泛覆盖,而且在文化上超出地区、人口和历史传承的差异,形成大面积的统一,同时,在行政上把这些地区、人口原有的某些差异进行了消除,实现了单一统治。二是王权一词,我们都知道,商周是奴隶制的王权国家统治管理形式。在此之前,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夏朝存在,所以大部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相信那个阶段,没有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国家之概念。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所覆盖的地理范围以及周边区域内,如“满天星斗”般散布着许许多多自主发展起来的城邦式文明、部落式文化群落。他们有的属于同一个历史时期,但互相独立,彼此不相属,鸡犬不相闻。有的则在时间上有先后,但并无清晰的传承沿袭迹象。各个文明或文化对自身的最高领袖可能也有王的说法或称谓,但仅限自身群体内部,对外没有任何影响力或统治权。
那么,所谓“广域王权”,就是在一定广的范围(地理、人口、文化或文明)内,实现了由一个至高无上的“王”领导并对所辖区域和人口有着绝对统治力和有效控制力、在文化上具有统一性、文明差异被显著消除的文明聚合体。
考古学家、二里头遗址考古队队长许宏把这个“文明聚合体”给起了个名字叫做“广域王权国家”,也可以叫做“最早的中国”这里所指的,就是二里头遗址。
不管二里头遗址是不是就是史书中记载和炎黄子孙们口口相传的“夏朝”,但通过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可以看出,二里头遗址正具备了“广域王权国家”的很多特点。之前的文化遗址虽然众多,呈现“满天星斗”的样子,但显然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散乱,在文化上各有特点,百花齐放,在发展上各自为政,统治上互不所属,没有一个明显的、清晰的核心。但二里头遗址有了,不但有了,而且一直延续和发展了下来,和后来的殷商文明形成了前后接续的关系,然后以中原为地理核心,以炎黄文化为特征,发展成了华夏文明。
相比之下,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像良渚文化、石卯古城、陶寺遗址等等,都只是中央之国形成之前的时代里,一个个比较大的一个邦国或者部落,它们属于满天星斗中比较亮的一些,但均没有成为最早的中国,只是对后来华夏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