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华夏是什么意思?在夏朝之前还有华朝吗?

华夏是什么意思?在夏朝之前还有华朝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49 更新时间:2023/12/24 3:45:30

谢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这个问题前面已经有13个作者做出了回答,目前还没有看到让我认为是讲得比较好的答案。因此,这里我谈下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在正式答问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尚书武成》中的这个“华夏”概念。前面有几个答问者都引用了《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这条材料,其实,这条材料是有问题的。这里提到的所谓《武成》出自《古文尚书》,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曾用128条证据指出《古文尚书》不可信,因此有学者也将之称作“伪《尚书》”。

那么,真本《武成》存在吗?《汉书律历志》所载《世经》引用了《武成》两段81字材料,涉及武王伐纣、归周日辰等,这些材料几乎完全与《逸周书世俘》的记载相同,因此,大量学者指出,《逸周书世俘》才是真正的《尚书武成》,具体研究可参阅陈逢衡《周书补注》、陈梦家《尚书通论》、刘师培《周书补正》、庄述祖《尚书记》等。从《世俘》全篇来看,文中并无“华夏”一词。因此,我们谈“华夏”这个概念也不能从《尚书》开始。

二、《左传》是记录有“华夏”一词的唯一先秦文献在先秦文献中,“华夏”一词实际上只出现过一次,即《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蔡声子所言:“楚失华夏,由析公之为也。”当时的历史背景是:

公元前585年(鲁成公六年),晋军用楚人析子之谋,败楚军于绕角(今河南鲁山县东南)。随后,晋军又侵入楚国的附庸国蔡国(地在今驻马店上蔡县)和沈国(地在今河南省驻马店平舆县),并俘获其君。蔡国、沈国与周人同为姬姓,而周人有自称“有夏”的文化背景。因此,这里蔡声子(蔡文公之孙)所说的楚国所失掉的“华夏”就是指姬姓的蔡、沈二国,这与后来用“华夏”来指代“古代中国”的意思是有根本差别的。

在西周时期,姬姓诸国往往被称为“诸夏”,有时也称为“诸华”(华、夏二字,古音极近),这说明华、夏在作为族群称呼时可以同义互换。比如,上面提到的《左传》“楚失华夏”一词,在《太平御览》卷294就引作“楚失诸华”。又比如,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齐景公与鲁定公的夹谷之会,时为傧相的孔子针对齐人欲指使莱人劫持鲁公的行为而说了这样一句话:“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与“夏”对文,用来指姬姓的鲁国,也说明华、夏二字并无区别。

三、华、夏的本义及其区别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夏”这个名称曾作为一个朝代出现。但是,周人也往往自称为“夏”。这是什么原因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夏是一个文化概念,不是种族概念,也不是地理概念。比如,顾颉刚先生说:

划分“诸夏”的主要条件是文化而不是地区、氏族。……当所谓“蛮夷”国家吸收“诸夏”文化,具有了“诸夏”国家的条件时,即可进入“诸夏”的行列,正如“诸夏”国家在丧失其条件时,即被视为夷狄一样。(《“夏”和“中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一辑)

又比如宋育仁《泰西各国采风记》说:

《经》言夷夏之辩,以礼义为限,不以地界而分。《传》言降于夷则夷之,进乎中国则中国之,倘如旧说分以地域,则降于夷者必徙而之夷,既无是事;进乎中国者,必进而据地。进而据地,灭人之国,方讨之不暇,反视同中国,又无是理。”(《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

以上这个观点是可信的。但从西周文献来看,夏的早期用法则主要是与姬姓周人有关。姬姓周人当时主要聚居于中原地区(特别是关中平原与豫西地区),这便为“夏”转化为族群和地理概念创造了条件。比如《三国志》出现的关羽“威震华夏”一词,这里的“华夏”就用来指中原地区,并在以后的史料中逐渐转化为了古代中国的代称。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文献中的华、夏二字在作为族群意义使用时虽然相同,但二字出现的时间有早晚之别。从时间上来看,作为族群意义的“夏”字在《尚书》、《墨子》、《论语》、《诗经》中已经出现,但“华”字在这些文献中并没有族群义的用法。根据笔者的统计,作为族群义的“华”字在《左传》中出现了六次,分别为襄公四年、十一年、十四年、二十六年,昭公二十九年和定公十年。上述各例华字在表达“诸夏”意义的同时,都会同时涉及礼仪、道德、教化等方面的内容。这也再次有力地证明了一点,“夏”字是文化概念,不是种族概念和地理概念。

四、在中国历史上,夏朝之前还有华朝吗?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华夏二字等义,这实际上已经否定了在夏朝之前还有华朝的这种看法。从先秦文献来看,在夏崛起之前,还存在一个叫“”的强大政权,这一点已经有不少学者提及。当然,这个问题与本文无关,我们可以不谈。需要说明的是,我国有极少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除了夏族之外还存在一个“华”族。但是,这种看法在先秦文献中是找不到证据来支持的,因此并不可信。

我是头条作者古史微,专注于研究先秦史已有多年。以上回答,希望能让题主满意,也希望各位读者朋友提出意见,并欢迎评论、点赞、转发,谢谢大家。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新石器时代有诸如良渚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那么三皇五帝属于哪个时期文化呢?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

    仰韶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基本上距今一万年至四千年之间。如仰韶文化距今约六千年至四千年。如良渚文化距今约4715(正负)140年。如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在这段时间,社会由狩猎经济向原始农耕经济转变。这是史前原始社会的巨大飞跃。原始人不再茹毛饮血、烧烤兽肉,而是讲究食用粮食,相应的就需要坛、罐

  • 良渚古城遗址入遗对夏朝断代有帮助吗?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良渚遗址申遗成功,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在此,笔者也先对良渚的申遗成功表示祝贺。现在开始回答问题。题主问题:良渚古城遗址入遗对夏朝代断代有帮助吗?我的答案:没有实质性帮助。原因:第一,在考古学界,良渚已经进入国家文明阶段的观点比较早就已经形成,严文明、张忠培、科林伦福儒等学者均对此有所论述。笔者在

  • 夏朝与哈拉帕文明是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对这个问题必须保持审慎。其一,从符号和铭刻来看,这是西亚和东方两个方面的融合。此类印章在西亚有很多,上面也有符号,多数是印鉴用的,有神祗、族徽、姓氏等。哈拉帕的印章符号,有一部分确实跟甲骨文一样,如形同「亥」字的一个符号。从这两点来看,该文明受到东西两个方向的影响。其二,年代学上看。哈拉帕是连续的,

  • 中国酒文化中国酒文化什么时候有的?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酒的起源考古资料对酿酒起源的佐证谷物酿酒的两个先决条件是酿酒原料和酿酒容器。以下几个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时期的情况对酿酒的起源有一定的参考作用。(1)裴李岗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6000年)(2)河姆渡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500年)上述两个文化时期,均有陶器和农作物遗存,均具备酿酒的物质条件。

  • 我国的酒文化有多少年历史了,白酒的发明人又是谁呢?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酒起源于夏朝。据《神农本草》所载,酒起源于远古与神农时代。《世本八种》(增订本)陈其荣谓:“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仪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在唐朝之前喝的都是米酒,唐朝时由泰国传来暹罗白酒。元时才开始制造白酒,据《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

  • 中国酒文化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

  • 中国的酒文化起源于?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

    杜康杜康,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夏代国君,姒姓。夏王相的儿子,母亲为有仍氏(今山东省微山县)人。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少康又名杜康,今陕西白水县人,夏朝人,是夏朝的第五位国王。杜康是中国粮食酿酒的鼻祖,后作为美酒代称。曹操《短歌行》有云“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

  • 酒文化最早出自哪国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

  • 中国酒文化的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酿酒的历史渊源久远,最初起始于商、周时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了。朱翼中的《酒经》称,夏朝初年,名为仪狄的一个官员用桑叶包饭酿成酒以此献给大禹,大禹饭后感到味道甘美,感慨道:“后代必有为了饮酒而亡国的。”于是下令禁止造酒,但此造酒之法仍在宫中暗暗流传。另据《说文解字》记载:“古青少康初作萁帚,

  • 中国洒文化到底有几千年?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酒文化发展中国酿酒的历史渊源久远,最初起始于商、周时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了。朱翼中的《酒经》称,夏朝初年,名为仪狄的一个官员用桑叶包饭酿...酒的起源考古资料对酿酒起源的佐证谷物酿酒的两个先决条件是酿酒原料和酿酒容器。以下几个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时期的情况对酿酒的起源有一定的参考作用。(1)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