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有什么不好的,把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事儿记录下来并写进史书,就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以前都发生过什么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只有知道以前发生的事儿,我们才会知道哪些事情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又有那些事情是我们应该注意和避免的。
我们要记住的,不仅仅是以前发生的事儿,还有传承。这个传承包括经验、教训、文化、技艺等等。
但这些东西只靠口传心授肯定是不行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文字记录下来,光记录下来还不行,还要想办法流传出去,即要让当世的人知道,也要让后世的人知道。
所以,必须把这些东西写进史书,越全面越真实越好。如果能把这些东西都写进《华夏史实》里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又怎能不让人举双手赞成呢!
甲骨文中到底有没有“夏”这个字?
甲骨文中有「夏」这个字,并不是疑似,但甲骨文中的「夏」并没有表示「夏朝」的意思,而是用作人名。
我不知道那些人认为甲骨文没有「夏」这个字,他起码连基本的工具书都没有翻一下,
我们先来翻一下古文字字典:
《新甲骨文编》(349页)中的「夏」字:
《说文新证》(福建人民出版社,页480)中的「夏」字:
有些工具书,为了如实反映古文字的部件构成,不会将古文字翻译成今天的字形,而是直接用偏旁构件组合,术语叫做隶定。
说个简单的比喻,比如:「春」的古文字隶定为为「草、屯、日」三个部件构成的汉字:
因为甲骨文的夏由「日」和「页」两个部首组成,所以,在有些工具书中将其隶定为上「日」下「页」的字形::
《甲骨文编》(中局,288)将「夏」隶定为「日」:
李宗先生编纂《甲骨文字》(中局,中,413)中,「夏」也隶定为「日页」,字号为「1362」:
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举例。
因为甲骨文的「夏」是比较新的研究成果,在一些早的工具书中没有收录,而且有些工具书如:《古文字诂林》(5,第660页),将「秋」错误的当成了「夏」,不知道编排错误,还是当时考释错误。
还有些工具书有所遗漏,比如比较新的《字源》(上册,第485页)一书,最早字形只收录西周金文:
古文字工具书太过于浩瀚,有所疏漏是很正常的,只有寄望在修订版中给予修正。
可见,西周金文的「夏」从「日」从「页」,甲骨文也是从「日」从「页」,这是一脉相承的:
综上所述,甲骨文、金文的夏都是从「日」从「页」:「页」象人形而突出头部,象「人在日下,举头见日」之形,会意「天气炎热」,
所以,从构字意图来看,「夏」的本义是「炎热之夏日」。
「夏」在甲骨文中,并没有表示「夏朝」,大多数是表示贞人的名字:
何以见得是表示贞人名字呢?
以前的回答反复的讲过,这是卜辞的文法决定的。
甲骨文由「前辞(叙辞)、问辞、占辞、验辞」四部分组成。
(详细参考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这里就不重复讲这个问题了)。
「前辞」的格式是占卜的日期(干支)和占卜的人(商王或贞人)。
就是交代在哪一天烧乌龟壳子,由那个人贞人进行贞断。
XX(干支)卜,XX(人名)贞........假如在甲申日这一天,一个叫小明的贞人进行占卜,开头就会写作:
甲申日,小明卜........也即:在一片卜辞中,「卜」之后「贞」之前的那个字,一般表示人名的。
有时候也是商王亲自占卦跳大神,就记作「王贞」或者「王占」都可以。
这就是非常珍贵的「王占卜辞」,想一想,三千多年前,商王碰过东西,等同于佛祖开光,文化价值不可估量。
--------------------
综上所述,甲骨文中有「夏」,在卜辞中表示一个贞人的名字,从卜辞编号【28xxx】来看,属于第三期禀辛和康丁时期的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