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华文化起源于周朝吗?如果不是,那么起源于何时何地

中华文化起源于周朝吗?如果不是,那么起源于何时何地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757 更新时间:2024/1/24 7:03:32

文化起初作为与政治、经济等并列的范畴,发展到与文明等同,直至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统称,其内涵和外延是不断扩大的。我们常说的良渚、陶寺、石峁等考古学文化,就是这样的概念。既然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统称,其必然是以稳定的食物来源(农耕或畜牧)、形成聚落为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的。

中华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今中国各地的很多文化差异仍然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苏秉琦先生根据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分布情况,提出了一套“区系类型”的概念,将中国地区的考古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

当然,中华大地的疆域远不止六个文化圈的范围,而且蒙、藏、疆、西南山地和沿海岛域也各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六大文化圈,是由各地区内部不同文化融合聚合而成的,内部各文化之间的起伏和竞争从未停止。而且六大文化圈之间,在新石器时代也是彼此影响的。

长期以来,仰韶文化的成果占据中国新石器文化的主流位置,随着考古资料的累积,中原中心论的旧说,已被六大文化圈平行发展而又相互影响的观念所取代。比如,良渚的礼器与东南沿海的玉石文化,成为中国各考古文化中等级与权力的象征。比如,最早的稻作遗存发现于湖南道县,江汉平原的稻米文化不断向四周扩张。比如,北方后期的仰韶文化,鲁南苏北的青莲岗大汶口诸文化,与江汉间的屈家岭文化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到了距今四千年前,北方的红山文化经过张家口草原,折向山西的汾河河谷,与来自关中的仰韶文化在临汾盆地汇合,所以陶寺文化也有着江汉文化与东部沿海文化的影响。

中原文化圈的中心地带是宝鸡到郑州一线,其西虽与西陲地方文化关系密切,却是中亚、西亚文化传播的通道;其东则是山东文化的过渡地带。而宝鸡到郑州一线又可分为两个系列:西支为宝鸡与陕县之间,东支为洛阳与郑州之间。中原文化圈也跨越距今七千年到二千年,有着五千年的分合与进退。从仰韶的早期与晚期,过渡到客省庄二期,然后到周文化,有着相当明晰的连续性。其西支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都是关中地区平行发展、相互交错的地方文化,最终庙底沟类型占据仰韶文化主流,向东扩张直达郑州。庙底沟的彩陶及玫魂花纹,是其主要特色,苏秉琦认为这与中华民族自称“华族”关系密切。事实上,以黄帝为主的五帝传说系统,恰与庙底沟类型的传播相对应。

中华六大文化圈的交互聚合,加上青铜制造、车辆使用、小麦种植、牛羊养殖等技术由西亚自西向东传入,赋予中原文化巨大的能量,使之成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主流。三千余年前,西周开国,中原的华夏与东方的文化,融合为黄河流域的主流文化。其后,楚文化集合江汉与南方文化的力量,成为长江流域的主流文化。稍后,东南的吴越文化,一度向这两大主流文化发起挑战。公认的春秋六霸:齐桓、秦穆、晋文、楚庄、夫差和句践,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占其半,就是南北文化的生动写照。中国几大文化圈终于在秦汉时期融合为统一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本土文化,但她仍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自形成之日既深受外来文化的滋养,也对世界文明产生着重要影响。总地来看,北方地区崇尚循规蹈矩、守顺安命的孔孟儒家,南方则崇尚思辩、灵性的老庄道家,并把外来佛教融合为本土信仰。

中华文化的起源远远早于周朝,但夏商周却是极其重要形成阶段,尤其周朝是华夏文明的升华阶段。夏代的历史迄今为止只是传说,二里头夏都的说法考古资料本身并不支持,傅斯年认为周人认同夏人、以“夏”自居、视商人为东夷。夏后氏政权是周人为营造周朝合法性而夸大的,也不是没有可能。殷商文化的两大特色,就是甲骨文和王权。中国文字的源头,陕西临潼姜寨、河南舞阳贾湖、山东大汶口等遗址出土的龟甲、陶器上都有刻划符号,但殷墟卜辞文字已离开图像,已相当成熟。在殷商,王权压倒了教权,商王作为“下王”与“上帝”并称,足以发挥其文化核心的作用。

周以方国代商,危机意识贯穿于《尚书》的周初文献中,形成“天命靡常,惟德是亲”的天命观,具有普世意义。而小国寡民,只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寻求不同文化族群的合作。三代从此成为中国历史的美好时光,时入东周“礼崩乐坏”,各诸侯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地方文化加速融合,“百家争鸣”意味着中国文化的大一统必将破茧而出。也正是在这样时代背景下,周人“天命”孕育出以德政、礼治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思想体系的核心。儒家保存整理的周朝文献,如《诗经》《尚书》《春秋》等,成为百家争鸣的基础。而老子的《道德经》奠定了中国哲学基础,《庄子》则进一步肯定个人的价值。墨家和法家则是对儒家的反正。而黄老和阴阳家天然与道家有着关联性。

随着秦汉大一统、隋唐大一统黄金时代到来,中华文化在与草原文化的融合中,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而蓬勃向前发展。同时,中原文化南移,东南沿海文化逐渐成为东西交流的纽带,中华文化终究百川入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未有断层的奇观。从而赋予龙的传人自信而包容的强大文化品格。

有一点必须承认,周朝时期,中华文化中各种思想意识的主体框架已经确立。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夏朝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谢谢邀请!夏朝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言传史闻很难论断以下是本人的想象望众评论。关于夏朝人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团结奋斗,储食重饥。言传夏朝是一个蛮野狂杀争夺的部落基础上建立的朝代,任然是以部落首领为首的统治集团群体。以团结为主争战各部落取胜而生存的大部落群体,是世袭制奴隶形式的社会初步形成,虽然是文明

  • 为什么说从夏朝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禹建立夏朝并将王位传给启,实行了王位世袭制由于王位世袭制度的出现,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成“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 宗教关系为什么成为夏朝基本政治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你说的夏朝是商朝之前的那个朝代?首先那是个传说的朝代,其次那个年代中国是没有宗教的,那时候是最原始的图腾崇拜,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宗教关系。

  • 如何认识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二里头文化在夏文化发展链中,具有补空白的作用。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类文字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是各个部落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夏朝时候的文字其实只是一种还不完全的文字到了商朝才算是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甲骨文首先来

  • 二里头遗址是不是证明夏朝的存在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的二里头,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

  • 古代从春秋战国开始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列表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春秋战国的政治如下:在春秋战国时期,领主和暴政的战争摧毁了旧的奴隶制,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苦难。但战争的结果加速了统一进程,促进了国家一体化,加快了变革步伐。随着新地主阶级的实力增强,他们在各个附庸国进行了改革运动,最终建立了新的制度。秦国最彻底的改革,成为各种附庸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后来发展成为统一的

  •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名称及各个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技,民族关系上的史实表现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楚汉相争)、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隋、唐、(十六国)、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只能给你部分的解答,给不给分随意啦夏:中国第一个朝代,没有文字记载。商、周:青铜器的鼎盛时期春秋:从春秋时代开始到秦朝建立

  • 分析“一定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春秋战国时文化发展的条件有: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政治);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政治)。秦汉的文化发展的条件有:经济发达;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民族联系加强;对外交流频繁。春秋战国和秦汉的文化的发展都是由当时的政治经

  •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名称顺序及各个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技、民族关系上的史实表现。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楚汉相争)、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隋、唐、(十六国)、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只能给你部分的解答,给不给分随意啦夏:中国第一个朝代,没有文字记载。商、周:青铜器的鼎盛时期春秋:从春秋时代开始到秦朝建立

  •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巅峰时期是在哪个朝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文化】一、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前2010年至前771年政治:1、夏、西周的建立2、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经济:1、农业:耒耜助耕、青铜农具二个发展阶段.井田制。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