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正》是一篇按月份记载物候、气象、天文、农事、田猎等活动的文献。
现保存在西汉戴德编的《大戴礼记》中。夏朝的文字,在考古发掘中,只是在出土的陶器上发现过一些刻画符号。但在先秦典籍中,有很多地方引用过《夏书》,还有“禹刑”,在《尚书》中也有几篇“夏书”。
从夏代有书籍和刑法来看,它不可能只是在口头流传,而应该有文字把这些内容记载下来。传说“仓颉造字”,仓颉是黄帝的臣下,那么到夏代也有了一段较长时间的造字过程。
现存的《夏小正》,分经文和传文两部分,经文记载的内容,据考证,就是夏朝的历法和生活情况;传文就是注文,其注释部分,则是战国至秦汉间的学者加上去的。
下面是《夏小正》中记载的物候和人的活动情况
正月:蛰虫开始出土,大雁飞向北方,野鸡振翼鸣叫,鱼从结冰的水底上浮,田鼠出洞了,水獭捕鱼陈列水边,园中见有韭菜长出来,柳树长出新芽,梅李、山桃开花了,农夫开始治理田亩。
二月:到田中去种黍,羊开始生羔,捕鱼的时候到了,堇菜长出来可以采摘,昆虫蠕动了,燕子来到家中作巢,黄鹂开始鸣叫,芸豆结实可以收获。
三月:桑树萌发,杨树抽枝,蝼蛄鸣叫,桐树开花,斑鸠鸣叫,开始养蚕。
四月:蜻虫和蛤蟆开始鸣叫了,园中的杏树结果了,开始执小驹使其驾车。
五月:浮游的小虫大量产生,伯劳鸟开始鸣叫了,蝉也鸣叫了,煮梅子、蓄兰草草以为香料,开始吃瓜。
六月:煮山桃储藏起来作为食品,鹰开始搏击捕杀小动物。
七月:芦苇开花,小狸长大了,池水中长出浮萍,扫帚草长成了,寒蝉开始鸣叫,雨也下得多起来
八月:瓜成熟了开始采摘,枣也开始剥取,栗裂皮而自动脱落,鹿交配成功而生养,田鼠损害庄稼。
九月:大雁迁往南方,燕子升空飞去,各种野兽入穴,菊花盛开,此时开始种麦。
十月:捕捉野兽的时节来到了,乌鸦忽高忽低地的飞翔,夜变得长起来。
十月:国王进行狩猎活动,陈列精良的弓箭,麋鹿坠落其角,商旅不行,万物不通。
十ニ月:鸷鸟高飞鸣叫,昆虫潜入地下,掌管水泽的虞人设网捕鱼。
上面所记的物候和人的活动情况,是当时长期经验的积累,这里所用的历法是夏历。
古代人们把十二个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末申酉戌亥和一年的十二个月互相配合。以通常有冬至的那一月配子,第二月配丑,第三月配寅,直至第十二月配亥。
如果以有冬至的那一月作为一年的正月,这样的历法叫做“建”子;以冬至后第二月作为一年的正月,这样的历法叫做“建丑”,以冬至后第三月作为一年的正月,这样的历法叫做“建寅”。
传说古代夏、商、周三朝的历法都不同:“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即夏代把一年的正月放在冬至后的第三月,殷代即商代把一年的正月放在冬至后的第二月,周代把一年的正月放在有冬至的那一月。
在这三种历法中,只有夏历最符合人们的活动规律。因为冬至后的第三个月,正是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大地更新,农民们开始下地劳动。把这个月作为新年的正月,最受农民的欢迎,也最便于管理农业。
《夏小正》的出现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孔子说:“我欲观察夏朝兴亡的道理,所以到夏王后代所在的杞国,但那里找不到这方面的文献,却得到了夏时。”
所谓“夏时”,就是《夏小正》,孔子主张“行夏之时”。汉代司马迁写《史记》时还说:“学者多传《夏小正》。”
汉初的历法仍然用夏正“建寅”。直到现在我们所用的农历,也叫阴历,冬至一般在十月,而冬至后的第三个月才是新年的开始,正是采用的夏历。可见《夏小正》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有多么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