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夏朝有没有历法?

夏朝有没有历法?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614 更新时间:2024/1/16 16:47:52

随着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和需要,人们的天文历法知识大大丰富起来。夏代的

历法甚为正确地反映天象,至今我们还称农历为“夏历”。

历史

关于夏朝的文化,虽因文献不足,还看不到它的全貌,但正如孔子所说:“殷因子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夏朝文化的发展,直接为商、周两朝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古朝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在舜时期,就有关于羡和、钱仲观察日月星辰以定四时的传说,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熟悉天文制定历法的专职人员,天文学和历法早就很发达。

春秋鲁太史引《夏书》有“辰不案于房”的记载①,就是说在某年某月朔日发生态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这次日食,现存《尚书》把它系在仲康时期的《胤征》篇中,近朝学者有的推算在公元前二一六五年,有的推算在公元前一九四八年,相差颇远,但都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又《竹书纪年》谓夏策十年“夜中星陨如雨”。如果这一记事可信的话,那末至迟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初,我国就有了流星雨的记录。

我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朝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等,都用天于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饺普遍。

夏朝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夏数得天”《左传》,是说夏朝的历数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所以孔子主张吁亏夏之时”《论语》。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

“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是由野蛮高级阶段过渡到文明时朝的重要标志之一。从仰韶文化到大汉口文化,原始文字已经出现,并在逐步发展中。在殷墟等处发现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我国现巳发现的较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正如郭袜若同志所说:“中国文字,到了甲骨文时朝,毫无疑问是经过了至少两三千年的发展的。”从殷墟时朝上溯到夏初,不过八、九百年,夏朝已有文字和文献记录,是无可怀疑的。

1、夏朝

(约为前2070年约前1600年)

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在钧台(在今河南禹州)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传至桀,夏朝灭亡。约400年,后为商朝所灭。

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奴隶制的夏朝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况。

夏朝都城几经变更。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州)。斟?洛阳偃师二里头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前2070年前1600年

2、夏朝的建立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间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天下的共主。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舜老的时候,把“王”位禅让给了禹,但禹老时却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禹是来自中原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在成为天下的“共主”之后,组建军队,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以期对他的地位予以确认。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钧台之享。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这次战争的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

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一个新政权的产生,也面临缺乏统治经验的问题。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权,即使是在起进步作用的上升阶段,也改变不了统治者剥削、掠夺和贪图享乐的本性,统治集团内部围绕权和利的争夺成为不可避免。因此,夏启死后,出现了五子争权斗争。太康即位后,政事不修,沉湎于酒色之中,有穷氏的首领羿乘机夺取了政权。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杀,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帮助,组织夏的旧部,积蓄力量,乘寒浞内部混乱之时,出兵打败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夺回了政权,才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就是夏代历史上出现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和「少康中兴」的事件。

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筑倾宫、饰瑶台,挥霍无度。他日夜与??喜饮酒作乐,置百姓的困苦于不顾,百姓指着太阳咒骂夏桀。大臣忠谏,他囚而杀之。四方诸侯也纷纷背叛,夏桀陷入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执行上天的意志。鸣条之战,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一个强大的国家经历了四百余年历史,却被一个小国所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思考,所以后来出现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告诫。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殷本纪》中记载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这样,在考古学家对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质文化遗存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课题,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

古史学家依据文献资料,提出有两个地区可能是夏人的活动地区:一个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县和洛阳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因为传说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大多同这两个地区有关。1959年开始「夏墟」调查,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来在豫西、晋南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标逐渐缩小。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包括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和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并对夏文化问题发表了各种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证据,目前学术界对哪种遗存是夏代文化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无论是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还是「二里头文化」,均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它为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夏朝建立不久,太康失国,为羿所夺。羿信寒浞,为其所杀。四十余年,政局动荡。相子少康几经艰辛,在有虞等部帮助下,攻杀寒浞,使夏王朝重新复苏。此后,经几代努力,夏王朝日渐强大,以中原为中心,疆域东到大海,西到西河,北及燕山,南至长淮。

3、夏代的国家制度

夏奴隶制国家是在原始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体的过程中,父权家长制家庭成为它的一种对抗力量。而奴隶制国家的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由于奴隶制国家组织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不断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国家形成之后,各级贵族组织仍然要保持旧的血缘联系,严格区分姓氏。王室分封诸侯,除保持它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国建立新氏,大夫以邑为氏。在各级贵族之间,就依姓氏的区别建立了各自的宗族关系。

这种宗族关系,虽然沿袭了旧的氏族组织的遗制,但在实际上是以父权家长制为核心,按其班辈高低和族属亲疏等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的。

4、夏朝军队

夏朝军队,是维护暴力统治的重要手段。禹征三苗,称他所统领的军队为“济济有众”;启征有扈,严厉告诫所属的军队要严格听从他的指挥。足见当时已有强大的军队。

5、奴隶制刑法

到夏王朝建立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就在以往的基础上制定了《禹刑》,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奴隶制法典。

6、太康失国

当夏王朝的统治基本稳定之后,以启为首的贵族统治者,就肆意奴役和剥削广大庶民群众,放纵于“淫湎康乐”的生活。启死之后,由子太康继立,夏王朝内部发生内讧。先有“五子”(太康的兄弟五人)争立,接着又有武观叛乱,广大庶民群众就借此展开了强烈的反抗斗争。这就使有穷后羿有机可乘,他“因夏民以代夏政”,一度夺取了夏王室的统治权力。

有穷后羿,以善射见称,是东方夷人诸部势力比较强大的首领之一。当夏王室发生内乱,统治力量大为削弱的时候,他攻入夏都,赶走太康。但后羿也是一个残暴的统治者,他自恃有强大的武力,“不修民事”,只管田猎游乐,把政事交给寒浞经营。后来,寒浞又勾结后羿的“家众”,杀死后羿及其家属,篡夺了统治权。

7、夏代中期的发展

季杼彻底肃清了寒浞的残余势力,又大力征伐东夷各部,一直打到东海。后来,又还都伊洛之间。在季杼统治时期,形成为夏代中期的极盛时期。季杼以后,到孔甲以前,在这期间经历了五代六帝,夏王朝的统治一直是比较稳定,基本上保持着向上发展的趋势。夏王朝以伊、洛一带的河南地为中心,东通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长淮,所有夏、夷诸部的众多邦国,大都臣服在它的统治之下。

8、夏朝的灭亡

孔甲乱政,夏王朝江河日下。至桀时,统治阶级腐朽不堪,造倾宫、瑶台,宠??嬉,不理政事,不听忠言,赋敛无度,民怨四起。商汤兴兵讨伐,桀逃往南巢而死。夏自禹至桀,历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将近五百多年时间。

夏朝建立者大禹是治水安民的历史英雄人物。夏的国土由原来的中原地区扩充到了黄河流域和大江南北,各民族部落在大禹的统领下,以一种联盟的形式存在,大禹的儿子启即位后,经过甘之战消灭了有扈氏,又在西河之战中取胜杀掉武观,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了一统天下的天子。

后羿即是夏朝时的人物,他驱逐了启的儿子太康摄政,但后羿却沉溺于射猎,不理朝政,最后也被杀死了。

夏的最后一个国王是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自大禹至桀共有十七个王。桀虽然有智有勇,但很残暴凶残,杀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劳民伤财,残害百姓。东边的商国便趁机骑兵伐桀,灭掉了夏朝。

9、夏世系

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如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则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经过了四百余年.

1、启2、太康3、仲康4、相5、少康6、予7、槐(芬)8、芒(荒)9、泄(世)10、不降11、扃(局、禺)12、胤甲13、孔甲14、皋(吴、皋苟)15、发(发惠)16、履癸(桀)

10、夏朝的疆域

夏朝的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夏王朝建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的东部)、酌?(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县西北部)等地。

11、夏朝的经济技术

在夏代,农业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考古发现在夏代已经有谷、稻、麦、菽、瓜等多种农产品。夏实行“五十而贡”的税收制度,各部落都要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政府纳税。后世的井田制度在夏代也已经存在,只是还没有大规模推广而已。

传说禹的大臣仪狄开始造酒,夏王少康又发明了秫酒的酿造方法。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探索出农事季节的规律,现代仍旧流行的有时称为夏历的农历就是那个时代发明的。

畜牧业有一定发展。有一大批奴隶从事畜牧工作,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马的饲养得到很大重视。此外制陶业在夏代可能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极为重要的行业。至于青铜器,中国已经发现了二里头文化的铜刀。如果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夏朝时期的文化,那么这件青铜器就是夏朝时期的。夏代青铜器的形式非常接近陶器,它铸造青铜的历史不长,所以青铜器没有形成一个好的规范,所以它有点像陶器的样子,跟夏代出土的陶器一模一样,比较原始,它没有好多花纹,有小圆点,刻画简单的线条。

夏代晚期镶嵌十字纹方钺,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为主。夏朝都城出现了车,但还不能确认是人力车还是马车,因为车辙只有1米宽,和商朝的2米宽车辙不同,商朝已经确认使用马车了。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禹的父亲崇伯,是雄据大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

后来,禹又继续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禹接任了鲧的职位,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

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12、夏朝的科学文化

1二里头文化

有关夏代社会发展的情况,古代文献记载既少,又多模糊不清。关于夏代的地下考古工作,目前还在继续探索中。经过多年的调查和发掘,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等地,发现了一种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的文化遗存,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内涵较典型,称为“二里头文化”。

这一文化遗存的时间,据测定,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属于夏代纪年范围内。目前,虽然还没有足以确定它是夏代文化的直接证据,但所提供的丰富考古资料,有力地推动了探索夏代文化的工作。

2干支纪年纪日法

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纪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干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较普遍。

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古的比较珍贵的科学知识。

3原始文字

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并在逐步发展中。在殷墟等处发现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我国现已发现的较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从殷墟时代上溯到夏初,不过八九百年,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献记录,是无可怀疑的。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夏朝之前哪里是中国的政治中?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从现有证据看,石峁遗址是一座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的石砌城址,有比较完善的城防体系,年代介于黄帝之后夏代早期,面积大于夏朝国都二里头遗址(3平方公里),可能是黄帝之后,夏朝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夏朝之前,中国没有政治中心,只有建立了国家才有了政治中心。政治是针对国家而言的。夏朝的是在目前的陕西

  • 夏朝的朝和朝代一样吗?为什么夏朝的时候中国还有其他国家? 朝和国有什么关系吗?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夏朝的范围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也就是中原地区,是华夏的中心,但中国那么大,知道秦朝,中国才统一,拥有辽阔的国土。夏朝时期有很多地方少数民族组成的国家很正常,但文明程度低有,侯伯是爵位,在王之下,镇守地方。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七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

  • 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夏朝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我个人觉得还是有的中国历史上真的存在一个夏朝吗?从文献上来说,夏国是存在的,不可被推翻的。虽然顾颉刚等疑古学派的同学很努力,但是只要一个证据,就可以把他们的所有空想都统统打翻了。那就是春秋杞国的特殊存在。杞国人是上古夏国的后裔,存有夏礼。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但是由于杞国文献大多散失,因此

  • 中国夏朝的时候,全世界的人口有多少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这点大概没有准确的数据,中国在夏朝时期的没有文字,至少是考古没有发现所谓的夏朝文字,不过按商周流传下来的关于夏朝的资料,大禹将当时的中国为“九州”治水之后曾经经统计计过各个部落族群的人口,后来跟据流传下来的数据明清的学者认为夏时中国有1000来万人口,不过这个位夏时代中国相对现在的中国地域要小很多。

  • 中国到底有没有五千年历史,夏朝真组成了国家?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没有!中国至今的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在夏朝之前的确存在原始部落,但这都不能算是国家。夏之前都是传说时代,没有基本的国家机构的设置(没有明确的史料),所以严格来说中国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算起来有四千年的历史。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登上王位,“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夏朝建立武装,设置官职

  • 为什么说古印度的文明比中国早?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古代印度,“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又译身毒、天竺。公元前2500-前1500年,位于南亚次大陆地区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哈拉巴文化。后来摩揭陀日益强大,统一了全印度。公元2-3世纪,一度被贵霜王国统治。古印度存在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其佛教、文学、哲学、艺术、科学

  • 雅利安人侵略古印度中国处于什么朝代夏朝还是商朝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是商朝。商朝存续时间约600多年,从公元前1670年至公元前1046年。雅利安人侵略古印度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那时商朝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了。雅利安-旁遮普人南下进入南亚次大陆西北部,这在印度古文献中都有提及的,他们往南驱逐古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吠陀文化,建立了种姓制度,同时,把雅利安-旁遮普语族的

  • 古代印度文化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古代印度的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哲学方面有婆罗门教《吠陀经》的《奥义书》和佛教的三藏,它们既是宗教经典,又包含了多方面的知识,其中不少诗篇是古代杰出的文学作品。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这两部史诗篇幅之长,远远超过希腊荷马创作的《伊立亚特》和《

  • 古中国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呢?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印度位于南亚,与中国相邻,印度这个国家很早就已经存在,发展历史悠久。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很多人都以为古印度就是今天的印度,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创造古印度文明的居民是印度半岛的原有的住民,他们在印度半岛繁衍生息,创造了古印度文明,今天的印度人与古印度并没有太大关系。由于一场大灾难,古印度文

  • 中国最古的文字是河南安阳发现的何文?也是在河南又发现的仰韶文化代表又是什么呢?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按考古发掘来看,中国古代的文字最早还没有下定论的。不过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在清朝末年被大批量集中出现,证明了中国古代文字在3600多年前已经定型了。安阳出土的甲骨文骨片,有一大部分被作为中药的“龙骨”出售,应该有一些已经成为中药渣滓了。由于清末文人的重视,甲骨文的价格被抬高,这才使得带有古代文字的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