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三首《春残》诉说着作者不同的恨

三首《春残》诉说着作者不同的恨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775 更新时间:2024/1/15 20:33:44

不同诗人创作的三首《春残》,都诉说了刻骨铭心的痛,下面跟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在静谧午夜里徘徊,带着空灵感觉,品味那份寂寥与静好,人活一世,所谓何求?心静若水间借得素笺淡墨,拈一抹幽香墨韵,挥写纯白友色,心语相约,笔痕流行处,真情流露,用心抒写情怀笔调,自觉心如明镜台,人间自是情多。

人生痴愚在于情。情之所成,可随花怒放,随花凋零;可流水而来,可逝水远去;可随风飘动,亦可闻风而止;可缠绵悱恻,亦可雷厉风行;可纨绔不疆死不醒悟,可捻花一笑木然成佛,可彩霞松叶外,花香渡窗前清逸,更可弈桌已备好,只等贵人闲洒脱;而今,最悲莫过,自古人生多情空余恨。

一叶情,一个梦,一个灵魂,一份记忆,一捧无谓的怀念。花飞落,星影坠,念你千年。飘零心事,残叶落花知。一叶凄切为谁飘零,空余相思一缕愁。手笔颤动处,难忘的还是那摇曳的风铃声。盼过昨宵,又盼今朝,盼来盼去魂也消。梦也渺渺,人也渺渺,天若有情天亦老。

原来,空中楼阁的美是那么的脆弱,生也萧何,败也萧何,楼中的风铃已因断线摔成一地粉碎!折子戏,看戏之人,人生如戏,戏完人散场。菊花台前费思量,只剩一地残叶染泪痕。佛云:有就是无,无就是有,看淡一切,风掠过处,有些事就随它去吧。悟觉中,敞开纠结心匣,珍藏岁月天香。听,夜半哀吟,谁的曲子乱了序?看,青灯摇曳,谁的笔墨殇了笺?那丝苍老,书写着今生的断约,留下刻骨铭心的痛。

作别春天,多情留恨,唐代唐彦谦的《春残》这样写:

“景为春时短,愁随别夜长。

暂棋宁号隐,轻醉不成乡。

风雨曾通夕,莓苔有众芳。

落花如便去,楼上即河梁。”

唐彦谦说,春天的时光总是短暂,离别的愁绪让这夜晚时光格外漫长。暂时下几盘棋也只是聊解愁绪,不能像隐士们那般超脱,轻微的酒醉不能说是进入了醉乡。暮春的风雨日夜不停,而不堪风雨摧残的春花,也迅速凋零,全都散落在苍绿的莓苔之上。花落了春天也将随之而去,那么这楼上就是送春归去的地方。

这首诗的首联告诉我们春天的日子很短,抒发了一种伤春与离别愁绪。颔联的两句都有典故。“暂棋宁号隐”用典出自《世说新语·巧艺》:“王中郎以围棋坐隐。”王中郎把自己隐居在围棋之中,而诗人却不能,他说暂时下几盘棋不能称之为“坐隐”,只是聊解愁绪罢了,而终究不能像隐士们那样超脱,“轻醉不成乡”是亦化用典故,《新唐书·王绩传》:“绩著《醉乡记》,以次刘伶《酒德颂》。”但诗人也不能像王绩那样完全沉入醉乡之中,他说:轻微的酒醉不能说是进入了“醉乡”,正表现了他难以完全摆脱的不宁心绪。颈联是纯粹的写景,也正承首联而来,具体地展示了春残的狼藉景象。尾联用拟人手法,是写诗人送春归去的情景。

这首《春残》写的是春尽时的惋惜和不忍作别情感。伤春伤别本是唐诗的主题之一,以之寄寓一种人生的思绪,如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或对生命惆怅的一种排遣。所以这种诗中大都笼着感伤情调,这首诗也不例外。

与唐彦谦的因春逝而恨不同,同为唐代诗人的翁宏的《春残》则诉说因思念而恨: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翁宏说,又到了春天快要结束之时,这让人怎么走出翠绿的帷帐?人独自站在落花面前,小雨中燕子成双飞去。观看此景魂魄像要失去,经过很多年梦境也不一样了。怎么能够忍受如此愁苦的夜晚,蝉在凄凉萧索的夕阳下映出光辉。

这首《春残》写女子春末怀人。首句点题,写来不拘一格。一句中,“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不多见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相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离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有不堪的意思。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现在还是在这一时间和这一地点,她怎敢再身临其境,重新经受这样的苦痛呢!所以说不敢出翠帏。再联系下联看,不敢出来实际上还是出来了,人在极端苦闷的时候,往往就是处在这样的自我矛盾中。这又活画出了这位女子梦魂牵惹、如痴似醉的神态,从而烘托出她的思念之情是如何的镂心刻骨。

宋代诗人陆游也写过一首《春残》,诉说的却是因报国无门而生恨: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催颜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陆游说,遥想当年,石镜山前,眼观落日;今日春尽之时,回首往事,不免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世道太平,壮士也就只能无功而老;归家的路依然漫长,乡国遥远,征人又怎能轻易返乡,想归家只有在梦中了。暮春时节苜蓿盛长,把往日开阔的官道也遮得颇为严实;芜菁花在田陇中开放,显得麦苗也有点稀稀疏疏。对游走各地做官的生涯已经产生厌倦之情,神情黯然消极颓废到如此程度,连自己也感到可笑;这种情况下,又有谁能记得当年那个英姿焕发携飞鹰乘醉打猎时的充满豪气的陆游形象?

陆游的这首《春残》作于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春暮,时陆游五十二岁,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使司参议官,实际上是闲职。春残日暮,触景增慨,写下这首七律。首联所写,是诗人对往日情事的回忆。遥送落晖,当日就不免年近迟暮、修名不立之慨;此刻回首往事,更添时光流逝、年华老大之感。颔联承上“春残”、“回首”,抒写报国无门之叹和思念家乡之情。颈联富开写景,紧初“春残”,写望中田间景象。尾联总收,归到“倦游”与“摧颓”。末句拈出昔日“飞鹰醉打围”的气概,似乎一扬;而冠以“谁记”,重重一抑。顿觉感慨横溢,满怀怆然。昔年的雄豪气概不过更增此时的摧颓意绪罢了。

三首《春残》,或诉说时光易逝的恨,或诉说相思的恨,或诉说不得志的恨。却都是多情惹的祸。偏瘦的素纸,清俊的多情文字,在平平淡淡中描摹曾经的似水年华。千里烟云,有谁留下了孤寂年华?谁人在他的尽头画上爱的符号,聆听千古不变的亘古传情佳话?时光留下回忆飘零的翅膀,在群山丽水之间,踏遍春的旖旎,夏的欣芳,秋的富丽堂皇,冬的缕缕忧伤。从此,把春赋了词,把夏谱了曲,把秋写成相思天涯的诗,把冬绘成寄满浪漫情话的江南水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春残》唐朝

更多文章

  •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属于寓言体或比体,婉曲耐味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李贺的《马诗二十三

  • 水浒传中的三个未解之谜都是什么?头陀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水浒传,宋朝

    《水浒传》描写的便是在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征四寇,灭叛党,最终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金圣叹点评水浒的时候,提出了其中三个未解之谜:“不曾见栾廷玉如何死,与前文史进寻王进不见,张青店中头陀不知何人,三事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

  • 杜甫《登高》: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操,一下跃然纸上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杜甫,《登高》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

  • 谢灵运《岁暮》:岁暮感怀诗,时间又是在寂静的长夜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谢灵运,《岁暮》

    谢灵运(385年~433年),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至刘宋时期大臣、佛学家、旅行家,山水诗派鼻祖,秘书郎谢瑍之子,母为王羲之的外孙女刘氏。谢灵运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兼通史学,擅长书法,翻译

  • 李白《冬日归旧山》:有即将告别隐居读书生活的留恋之情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白,《冬日归旧山》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李白的《冬日归旧山》,一起来看看吧!冬日归旧山李白〔唐代

  • 张养浩《一枝花·咏喜雨》:在元代散曲中属于难能可贵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张养浩,《一枝花·咏喜雨》

    张养浩(1269年-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唐朝名相张九龄之弟弟张九皋第23代孙,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其作有《三事忠告》、《归田类稿》、《山坡羊·潼关怀古》等。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张养浩的《一枝花·咏喜雨》,一起来看看吧!一枝花·咏喜雨张养

  • 《奉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李颀所作,将“别”与“思”有机结合在一起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颀,唐代

    李颀,唐朝时期官员、诗人,曾担任新乡县尉,后来辞官隐居。与王昌龄、高适、王维的人交好,尤擅七言边塞诗。下面跟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李颀所作的《奉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吧。皆言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可是又有谁知道“人生自古伤别离”,所以最好的离别话语当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 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全词笔意古雅,婉曲动人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 苏轼的一首《西江月·重九》,情感有多矛盾?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苏轼,宋朝

    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苏轼的《西江月·重九》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西江月·重九(宋)苏轼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注释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