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为何说弟弟的死,是林黛玉开启人生悲剧的源头?

为何说弟弟的死,是林黛玉开启人生悲剧的源头?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571 更新时间:2024/1/18 22:36:35

黛玉,《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以上问题历史故事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红楼梦》有一些小事,却往往有着影响大局的关键作用。现实中也叫“牵一发动全身”或者“蝴蝶效应”。林黛玉一生的悲剧,也源自一次“蝴蝶效应”,与一个三岁就夭折的孩子有关。

先说林黛玉的一生,不到十八岁就泪尽而亡。抛开神话不论,她的病并非不治之症。长命百岁不可能,保养得宜得享天命并非奢望。只可惜两个悲剧致使她少年夭亡结局。徒留一声叹息。

影响林黛玉命运的两件事分别是:父母双亡和宝黛爱情夭折。

因为父母双亡,宝黛爱情无人做主,林黛玉一直处在绝望的人生境况之内,致使她心理压力过重影响身体健康。“泪尽而亡”实则是心理抑郁、身体机能的过度消耗所致。

而贾敏和林如海的相继去世,成为林黛玉悲剧的根源。但压垮林家的最后一根稻草,实际上是林黛玉弟弟的“夭折”。

(第二回)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林黛玉有一个弟弟,比她小一岁。算时间就在林如海上任巡盐御史时夭折了,只得三岁。

原文关于林黛玉这个弟弟的介绍只有这么一句,此后再无描写。这个没有名字留下的孩子,我们姑且叫他林弟弟。他的死至关重要。

关于林弟弟是嫡出还是庶出,原文没有交代。但通过“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的描述看,林弟弟十有八九是庶出。乃是贾敏生林黛玉后,林如海与妾所生。

不过,林弟弟嫡出、庶出并不重要。林如海子嗣艰难,从年龄上推算,他生育儿女时已经在四十岁上下。贾敏也是人过中年才生了林黛玉。这也是造成黛玉从小禀赋不足的主要原因。

还说林弟弟。如果不死,他是林家嫡系唯一的继承人。林如海数代单传,家族其他分支都是堂族,极可能比宁荣二府的血缘还远。林弟弟一死,林如海断子绝孙,嫡系一脉彻底断绝。

子嗣传承断绝,对古人来说是天大的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按说林如海年纪不大,应该再继续生育。可贾敏随后去世,又给了林如海致命一击。

先丧子再丧妻,让这个前科探花,如今的巡盐御史备受打击。本该前程一片大好,踌躇满志的他决定将女儿送进京城时,交代的话竟然堪比遗言。

(第三回)“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如果林黛玉是儿子,林如海绝不可能如此灰心丧志。可惜她只是个女儿,不可能肩负起林家。林如海交代女儿的话,证明他已经心存死志。要直面盐政严重的贪腐问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根据第十九回贾宝玉讲述“小耗子偷香芋”故事影射,林如海死于两淮盐政的贪腐大案,死因疑点重重。甚至包括林弟弟、贾敏的死都有疑点。不排除都与这些“偷香芋”的耗子有关系。毕竟故事结尾说要偷真正的“香玉”林黛玉,再结合林如海着急送走林黛玉,细思极恐。

林弟弟若不死,林如海会有希望,就不至于破釜沉舟,与官场敌对鱼死网破。就算林如海死了,林黛玉还有个弟弟在,也还有希望。不至于落得凄凉无助,泪尽而亡。

林家一家三口先后死在巡盐御史任上,林黛玉被林如海费尽心思请托贾雨村护送进京,小耗子偷香芋故事……这一连串的线索,预示林家家破人亡,受人谋害的可能极大。林如海之死,最可能是复仇而死。但他的死,成了压垮林黛玉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压垮他的最终稻草,却是儿子林弟弟之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黛玉清朝

更多文章

  •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为杜甫所作,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壮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

  •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为杜甫所作,诗题在“九马图”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

  • 《晋书》卷八十九 列传第五十九的原文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晋朝,晋书

    ◎忠义○嵇绍(从子含王豹刘沉麹允)焦嵩贾浑王育韦忠辛勉刘敏元周该桓雄韩阶周崎易雄乐道融虞悝沈劲吉挹王谅宋矩车济丁穆辛恭靖罗企生张祎古人有言:"君子杀身以成仁,不求生以害仁。"又云:"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信哉斯言也!是知陨节苟合其宜,义夫岂吝其没;捐躯若得其所,烈士不爱其存。故能守铁石之深衷,厉松筠

  • 史部《晋书》卷八十八 列传第五十八原文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晋朝,晋书

    ◎孝友○李密盛彦夏方王裒许孜庾衮孙晷颜含刘殷王延王谈桑虞何琦吴逵大矣哉,孝之为德也!分浑元而立体,道贯三灵;资品汇以顺名,功苞万象。用之于国,动天地而降休征;行之于家,感鬼神而昭景福。若乃博施备物,尊仁安义,柔色承颜,怡怡尽乐,击鲜就养,亹癖忘劬,集包思艺黍之勤,循陔有采兰之咏,事亲之道也。属属如在

  • 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水浒传

    《水浒传》,元末明初时期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脍炙人口,流传极广。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为中国后世小说创作的典范。《水浒传》也是汉语言文学中具备

  • 《盐角儿·亳社观梅》赏析,词人晁补之当时被贬为亳州通判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晁补之,《盐角儿·亳社观梅》

    晁补之(1053年—1110年11月8日),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晁补之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

  • 成语“胆小如鼠”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胆小如鼠,南北朝

    还不知道成语“胆小如鼠”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是形容胆子小,不自信的人;总是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怕惹麻烦或是不好的事情要自己承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胆小如鼠的主人公元庆和,河南洛阳人。北魏宗室大臣,景穆皇帝拓跋晃曾孙,汝阴威王拓跋逞之子。胆小如鼠的出处元庆和,汝阴王拓跋天赐之

  • 《魏书》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三◎长孙嵩 长孙道生原文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国,魏书

    长孙嵩,代人也,太祖赐名焉。父仁,昭成时为南部大人。嵩宽雅有器度,年十四,代父统军。昭成末年,诸部乖乱,苻坚使刘库仁摄国事,嵩与元他等率部众归之。刘显之谋难也,嵩率旧人及乡邑七百余家叛显走,将至五原。时寔君之子,亦聚众自立,嵩欲归之。见于乌渥,称逆父之子,劝嵩归太祖。嵩未决,乌渥回其牛首,嵩僶俛从之

  • 诗经·小雅·常棣有什么含义?该如何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春秋,诗经

    常棣佚名〔先秦〕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

  • 诗经·小雅·皇皇者华原文、译文以及鉴赏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春秋,诗经

    皇皇者华佚名〔先秦〕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怀靡及。我马维驹,六辔如濡。载驰载驱,周爰咨诹。我马维骐,六辔如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我马维骃,六辔既均。载驰载驱,周爰咨询。译文那一枝枝灿烂明艳的鲜花,盛开在广袤的原野湿地上。策马疾驰的使者和小吏们,每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