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虞美人·听雨》作者是谁?该如何理解呢?

《虞美人·听雨》作者是谁?该如何理解呢?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87 更新时间:2023/12/8 8:09:34

美人·听雨

蒋捷〔代〕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地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赏析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

方位名词的巧妙运用,是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少年听雨歌楼上”,追欢逐乐,无忧无虑,正是作者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因而一个“上”字,正好暗合作者这样一种生活情境。“壮年听雨客舟中”,这时期的作者,进士及第不久,南宋灭亡,他不肯仕元,开始了漂泊生涯。“软语灯边、笑涡红透”的家庭生活既已失去,离乱生活,使他惟有感时伤怀,于客舟中听潇潇冷雨,吹瑟瑟西风,看辽阔的江面堆满铅灰色的云,失群孤雁传来凄厉的哀鸣,心境一何愁苦悲凉!但这时的处境与暮年相比,还未到达极端孤寂的境地,因而用一“中”字,倒也贴切。“而今听雨僧庐下”,已是白发老者的他,已经尝遍了悲欢离合的滋味,大半生坎坷遭遇的折磨,几乎使他到了麻木的地步,悲欢离合,已经无法掀动他感情的涟漪,因而他能够听任檐前冷雨一直滴到天明。作者真的已经麻木不仁、万念俱灰了吗?如果四大皆空,又为什么彻夜难眠呢?可见作者的忧愁痛苦不仅没有得到解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这另一种形式的愁苦,是情感的内敛与深化。这时一个“下”字,自然与作者风烛残年的境遇高度一致。三个方位名词,也许并非刻意安排,但作者一生的际遇,确实能从这三个方位名词上看出端倪,不是吗?

这首词以“听雨”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选取作者一生三个典型片断,凸显词人晚年悲苦凄凉的境遇和心情。同是听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际遇,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创作背景

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大约在公元1274年(宋度宗成淳十年)中进士,而几年以后宋朝就亡了。他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宋朝蒋捷

更多文章

  • 《彭公案》第九十六回:审淫贼罢结大案 侠义女探画春园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彭公案》,第九十六回

    《彭公案》是清末长篇公案小说,作者贪梦道人。“彭公”指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循吏彭鹏。全书共341回。书中大部份情节实属虚构,描述了彭公在江湖豪侠的帮助下,如何惩治贪官恶霸、绿林草寇的故事。塑造了李七侯、黄三太、杨香武、欧阳德一批侠义之士的形象。前部侧重描写彭公断案,后部则是江湖恩怨。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

  • 红楼梦贾赫一定要纳鸳鸯为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贾赦,清朝

    《红楼梦》中“鸳鸯女誓绝鸳鸯偶”这一幕,作者将府内个人的性格和心思描绘得淋漓尽致,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鸳鸯是贾府第一领导人贾母的丫环,论地位,鸳鸯在贾府丫环中的地位是极高的,就连刘姥姥进大观园,期间举办的各种活动,都是王熙凤和鸳鸯一起商量着办的,可见

  • 《封神演义》闻仲是大罗金仙为何打不过姜子牙?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封神演义,姜子牙

    很多人都好奇《封神演义》闻仲是大罗金仙为何打不过姜子牙?要知道姜子牙不过一介凡人,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闻仲是殷商太师,纣王的辅政大臣;姜子牙是西岐丞相,武王的辅政大臣。虽然同为辅政大臣,但两人的修为相差甚远。闻仲师承大罗金仙金灵圣母,修行五十载得道,精通金木水火土遁

  • 李清照诗词风格是什么样的?详解其风格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清照,宋朝

    才女李清照诗词风格是什么样的?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

  • 李清照诗歌作品有哪些?详解其作品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清照,宋朝

    众所周知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那么她的诗歌作品有哪些?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黄升《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

  • 《三遂平妖传》第二十四回:八角鎮永兒變異相 鄭州城卜吉討車錢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遂平妖传》,第二十四回

    《三遂平妖传》是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之一,属于神魔小说,作者为罗贯中,后有冯梦龙增补版本。罗氏此书,吸取和继承了宋元以来有关记述王则起义的史料、民间传说、小说故事以及见于某些笔记小说中的神异故事来加以融合、整理而写成的。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第二十四回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遊仙枕上遊

  • 《三遂平妖传》第二十五回:八角井眾水手撈屍 鄭州堂卜大郎獻鼎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三遂平妖传》,第二十五回

    《三遂平妖传》是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之一,属于神魔小说,作者为罗贯中,后有冯梦龙增补版本。罗氏此书,吸取和继承了宋元以来有关记述王则起义的史料、民间传说、小说故事以及见于某些笔记小说中的神异故事来加以融合、整理而写成的。那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第二十五回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偌大乾坤何

  • 红楼梦李纨的性格怎么样?为何说她是个精明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纨,清朝

    李纨是《红楼梦》中的人物,字宫裁,金陵十二钗之一,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金陵十二钗中,若说哪个女子最不起眼,很多人会说出李纨这个名字,甚至很多人在掰着手指头细数十二钗时候,往往都会将李纨遗漏,可见李纨在《红楼梦》中是一个不易引起注意的人物,加上李纨本人性情温柔平和,不爱出头,“从不

  • 红楼梦为何没有描写史侯府?贾母与史家的关系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贾母,清朝

    红楼梦四大家族分别是贾家,史家,王家,薛家。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其实我们看全书里,贾母不怎么提娘家的事,她嫁出来的时间,太久了,都过了半个世纪,其实她这一生,主要的活动空间,不是史家,是贾府,不是娘家是夫家,贾母心里,已经把自己当成了贾府的人,这和凤姐不一样,凤姐和贾琏纷争,张口

  • 施公案第244回:因投宿李昆降妖,思报仇谢豹行刺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施公案》,施世纶

    《施公案》,清代民间通俗公案小说。早期版本亦称《施公案传》、《施案奇闻》、《百断奇观》,未著撰人。现存有嘉庆三年(1798)序文,道光四年(1824)刊本,可推知它前八卷九十七回大约成书于乾隆、嘉庆年间。其故事始于说书,后经人加工整理敷演而成为528回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康熙年间清官施仕伦在黄天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