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奉公是历史故事吗?
是历史故事。话说吴隐之到广州做官,路过“贪泉”不听随从劝阻,强饮“贪泉”水,并说贪婪的人不喝也会贪,廉的人喝了它也能保持廉洁。随后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表达了自己廉政的决心。廉洁奉公的意思是廉洁不贪,忠诚履行公职,一心为公。
廉洁文化内容?
廉洁文化
廉洁文化是提倡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为人民服务,清白做人的精神。这是中华传统美德,是一种值得学习的精神。它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在构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廉洁文化的建设。
文化内容
廉洁文化具有丰富内涵。廉洁,即公正不贪,清白无污。廉洁文化是廉洁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文化总和,是关于廉洁的知识、理念、制度及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的总概括。
文化特征
一是主体的大众性,主要表现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氛围,以健康向上的廉洁文化充实社会公众的精神世界;
二是指向的权力性,主要表现为掌握社会公共权力的管理者廉洁自律,恪守宗旨,执政为民;
三是实施的职业性,主要表现为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爱岗敬业,遵纪守法;
四是组织的公共性,主要表现为机关、团体等社会公共组织处事公道正派,诚实守信,廉洁高效。
廉洁文化理念?
1、大力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
2、爱国奉献明礼守信,清正廉洁勤政为民。
3、端正党风人心所向,反腐倡廉任重道远。
4、众志成城,高举反腐大旗;齐心协力,惩治贪官污吏。
5、莫以廉小而不为,莫以贪小而为之。
6、行端好比松傲雪,贪念犹似蚁决堤。
7、贪心是邪恶的动力,也是一切灾难的渊源。
8、反腐换来一方净土,倡廉营造八方富足。
9、风正一帆顺,清廉得民心。
10、树廉洁之心,行廉洁之事,做廉洁之人。
陕西历史名人的廉洁故事?
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他为官正直,不屈权贵,又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
杨震被举荐入仕后,品行端正、声名清廉,几年内已历经数次升迁,东莱太守是他即将担任的新职务。夜幕降临,昌邑县令王密来到了馆驿,他是杨震在荆州刺史任上举荐的人才。故旧相见,自然格外亲切。一番寒暄过后,王密从随身携带的行囊里,拿出一包东西,递到了杨震面前,里面是沉甸甸的一份厚礼。对此,《后汉书杨震列传》里这样写道:“怀金十斤以遗震”。得知包裹里放的是一份厚礼,杨震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王密见此急忙解释:“我是趁夜晚时分前来拜访的,这件事情绝不会有人知道。”王密以为,经过这一番解释,杨震自然就会消除顾虑。出乎他的意料,杨震却做出了振聋发聩的一番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让王密羞愧难当,更成为传颂千古的名言。随后,“四知”一词作为颂扬官员高洁品行的代名词被广泛运用。
杨震的儿子杨秉先后出任豫、荆、徐、兖四州刺史,向来“计日受奉,余禄不入私门”。从杨震到儿子杨秉、孙子杨赐、曾孙杨彪,家族四代人一直清白为官,并都位列“三公”高位。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诗赞叹:“关西杨伯起,汉日旧称贤。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天。
三朝元老孙丕扬
孙丕扬(1531~1613年),字叔孝,陕西富平人。明代“三朝元老”,曾任大理丞、吏部尚书等职,一生任职长达五、六十年,直到81岁拜疏归家。
《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二》记载,孙丕扬嘉靖三十五年考中进士。被提拔为御史。依次巡视京都附近、淮、扬等地,强劲坚决很有风度神采。
隆庆年间被提拔为大理丞,因为曾经弹劾高拱,高拱的门徒给事中程文诬陷并弹劾孙丕扬,孙丕扬被革职等候查办。高拱被罢免,事情水落石出,孙丕扬被起用任原官。
万历元年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察保定各府。他采用严厉手段治理政事,下属官吏都很惴惴不安。巡视关隘,增设御敌的城楼三百多所。衡量其功勋,升任右副都御史。宦官冯保的家在京城附近,张居正嘱咐孙丕扬替冯保修建牌坊,孙丕扬拒不答应。
万历十五年,黄河以北大闹饥荒。孙丕扬的故乡和邻县蒲城、同官的百姓到了采石作为食物的地步。孙丕扬感到哀伤,把数升石头进献给皇帝,趁机对皇帝说:“应该减轻赋税,节省开支,罢除那些额外的收税派捐项目和不紧急的事务,减少官方收益而增加百姓的收益,来保护百姓性命。”皇帝被他的话感动,很多赋税被减轻或罢除了。
担任刑部尚书,请敕令全国的巡抚巡按官,让监司巡视州县,审查囚徒,按察使则审查省会的囚徒。流刑和徒刑以下的,由抚按官送交朝廷,罪轻的人马上遣送,罪重的人仍然听候刑部裁决,每年如此。神宗答复同意。他逐条陈述了减少刑罚和三十二件事。皇帝称好,下优诏褒奖,从此刑狱大为减少。有宫中小内臣杀了人,逃避到皇宫。孙丕扬上奏要求逮捕,最终判其发配边关之罪。
改任左都御史,他陈述三条台规,请求专管印玺、重视巡查、长期巡城,这被确定为法令。他又称:“乡里百姓的疾苦只有郡邑官员才能解决,郡邑的吏治只有抚按监司才能清正。请求订立条文颁布全国,奖励清廉,抑制贪赃,共同遵循官箴。”神宗都下优诏答复可行。
万历二十二年,他担任吏部尚书。孙丕扬刚直不屈,众官不敢用私事来求他,只担心宫中太监来拜访。于是他创立抽签法,大选,急选,都听凭选人自己抽签,请托属意之事无法施行,一时间选人盛赞他无私。万历二十三年冬,神宗因为军政事务,贬责了两京三十多名言官。孙丕扬还在休假,就与九卿极力劝谏,神宗没接纳。又上奏劝谏,神宗更加愤怒,把他们全都除名。当初,皇帝虽然因为孙丕扬一向有声望而任用了他,但对他并不很信任。孙丕扬认为自己以白首之躯回朝视事,不举荐贤才无以报效国家。推举隐居的贤人像吕坤等人,皇帝内心一向不录用旧臣,全部压下没有批复。孙丕扬虽然年迈,神宗看重他老练清廉,对他眷念更深。他在家居住两年后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谥号恭介。
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鼎(1768~1842年),字定九,号省崖,陕西蒲城县人。曾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部侍朗、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曾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他为官一生,正直清廉,爱国爱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投降派,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者。
王鼎幼年家贫,刻苦读书,为人谦恭,清操绝俗,不受人请托,亦不请托于人。他赴京应试时,同乡王杰已位居大学士,意欲提携他,他却有意回避。他办事公正廉明,不徇私情,在户部十多年,库、账钱物出入数字清楚,熟知下情,属员不能欺。主管刑部时间较长,曾出巡9省,查办了三十多起重大案件,无隐情,受吏民称颂。他两次主考浙江乡试,4次主持顺天乡试,3次主持全国会试,以才取士,公正无私。道光十年,他赴江淮查办盐务,“就旧章大加厘剔,使射利者无可借端,欠课者无可借口”。他根据实际情况,果断提出改革办法,建议朝廷撤消两淮盐政,改归两江总督兼办,“淮纲自此渐振,鼎之力也”。【注:见《清史稿王鼎传》。】
道光二十一年(1841)夏,黄河在祥符(即今河南开封市)决口,王鼎奉旨前往救灾和治理,任东河河道总督。当时朝廷有一部分人认为水势泛滥,不宜抢修,主张迁移省府,放弃开封。王鼎爱国爱民,不愿让灾区百姓忍受家破人亡之苦,力主动员国库财力,组织民夫抢修河堤,控制洪水。他不顾身家性命之忧,立下“军令状”,声言如不能按期完工,愿受制裁。当时正值爱国名将林则徐受贬赴伊犁途中,王鼎一贯支持林则徐禁烟抗英的爱国行动,对林遭革职和遣戍愤慨不平。他不愿让林则徐身陷边地,远离朝廷,使林则徐能有机会再起,挽救国家危局,便以林熟知水利为由,保荐林协办河工。
爱国者志同道合,林则徐随王鼎治河如愿以偿。他俩住宿在工地,躬率吏卒昼夜巡护,督促民工抢救河堤,保全了开封城,六个月完成了全部修复工程,又节省了费用。工程完成后,王鼎立即上奏道光帝,说林则徐襄办河工有功,可以重新起用。但道光帝被投降派所包围,急于与英国媾和,仍命将林则徐发往伊犁。
王鼎因治河劳累患病,朝廷以功晋升他为太子太师。但王鼎以保荐林则徐为先,不顾疾病,赶回北京,面见道光帝,慷慨陈辞,坚决反对与英国议和,要求惩办投降派,力保林则徐可用。但道光帝决意向帝国主义屈服,重用投降派,对王鼎的意见不加理睬。这年(道光二十二)四月三十日,王鼎拟就了弹劾大学士穆彰阿误国、劝道光帝放弃议和的遗疏,闭门自缢,为国捐躯,企图以尸谏来挽救危局。时年75岁。
王鼎勤奋好学,兼长书画,仕途50年,清正廉洁,个人生活俭朴,死时“廪无余粟,无新衣”,【注:见《清史稿王鼎传》。】不愧为一位正直清廉的爱国者。
优秀的经典卷首语历史故事?
开天辟地的故事
神话中传说,世上最早时,天地浑然一体。世界像个鸡蛋,天地的开创人盘古就在蛋里。
一万八千年后,盘古从蛋里走出来。蛋里淡淡的烟云冉冉上升,变成青天。混浊的沉渣逐渐凝聚,变成大地。天地近在咫尺。盘古弯曲着背把天地撑开。盘古顶开立地一万八千年,终于把天撑高。天地再也不会合在一起,盘古才安然死去。他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留下的声音,变成雷霆。他的眼睛变成太阳和月亮。
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历史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具体如下:
中华武术
中华武术,是融合了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在外国人的眼中,武术就是中国人的代名词,在中国人的心中,相信很多人也都有一个功夫梦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起源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狩猎活动,这时候只是基础,随着氏族社会的部落战争,搏斗经验被习练,武术逐渐形成。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更是重视武技,通过“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到秦汉时,开始盛行角力、击剑,鸿门宴上项庄舞剑。到唐朝,实行武举制,更是促进了武术的发展。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纷纷显现。到了现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体育的组成部分。
在武术中少林武术可谓家户喻晓、妇孺皆知,少林寺因武艺高超,享誉海内外,少林一词也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象征之一。其他的像太极拳,也是广为人所知,我们上学时就曾学过太极拳,也经常见很多老人在打太极拳。在今天,练习武术更主要的强身健体,不要总是质疑它的实战性
茶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世界茶叶的祖国,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但饮茶的习惯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礼仪。有很多人说品茶是老人闲了没事做的一种行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饮茶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习惯,茶作为一种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长品易健康、长寿,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
瓷器
瓷器,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器物就叫瓷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瓷器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就有原始的陶器,东汉时期青瓷烧造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在唐宋元明清时期,瓷器更是陶瓷业的飞速发展。唐朝陶瓷业划时代的里程碑唐三彩,宋代五大名窑,元朝成熟的青花瓷,明清时期青花瓷器达到鼎盛,清朝中后期又兴起粉彩瓷。中国的瓷器制造是世界顶峰,所制造的精美的瓷器,为全世界人民所喜爱,中国更是享誉世界的“瓷器之国”。
兰花廉洁故事?
楚怀王年间,屈原遭人陷害被贬回乡,贬回家乡的屈原,便在仙女山下的九畹溪边办了一间学堂,教书育人。有一天,仙女山的兰花娘娘在此路过,听闻屈原的爱国情怀,便将屈原栽种到窗下的三株兰花点化成精。
一次教课屈原因为过分激动,一口鲜血就溅到了窗下的兰花上,当晚就重病卧床。没想到第二天,窗下的三株兰花,竟然变成了几十株,兰花的幽香飘到了屋里,屈原闻之病情也有了好转。于是屈原的学生们将兰花移栽到学堂的各个角落,发现移栽后的兰花入土即活,长势迅速。
后来屈原就带着学生,将兰花移栽到溪边和山上,足足种了九畹(古代称30亩为一畹),从此仙女山下的小溪便名为九畹溪。后来屈原含冤投江,整个九畹溪畔的兰花全部凋谢,屈原留下的学堂便改名芝兰庙,广植兰草。
乌镇历史文化故事?
乌镇古名乌墩、乌戍。乌镇处于河流冲积平原,沼多淤积土,故地脉隆起高于四旷,色深而肥沃,遂有乌墩之名。距乌镇9公里处有一村叫红墩,其镇志上说:“红墩在镇西,地脉坟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为多紫色石土的缘故。[2]乌镇历史渊源流长,根据镇东“谭家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的鉴定,该处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新石器时代。可见,六千多年前,乌镇的祖先繁衍、生息在这里。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唐之后,乌镇没有再称“乌戍”的史实。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
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这一时期的另一块碑《光福教寺碑》中则有“乌青镇”的称呼。元丰初年(1078),已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个怪僻字,“”,念“敦”,于是天下念“”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乌墩就定称为乌镇。)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
历史文化的故事?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济宁历史文化故事?
济宁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曲阜除了三孔等著名景区。还流传着九女挖娘心的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