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故事?
拗相公
王安石的执拗性格在那时是出了名的,为人极其固执,自己做了决定后这是三头牛都拉不回来。固执说的好听点是对于原则的遵守,说的难听点就是刚愎自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王安石的性格缺陷。这种固执让王安石听不进劝,刚愎自用,有错也不改,当所有人都在抨击新法的缺陷时,他不闻不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坚守着自己的决心,一心变法。所以在变法期间,出现了很多用人不当的典例,甚至还出现了很多的天灾人祸,但是面对这种变量王安石没有着手解决,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这也让王安石带上了拗相公的称号。
二: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一生简朴这是出了名的,他崇尚节俭杜绝奢侈浪费。王安石做宰相期间,有一个亲戚来到京城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则礼貌的请他吃饭,到了约定时期,那个客人盛装相见,认为王安石肯定会大排场的宴请宾客。
但是那天客人等了很久也不见有宴请的阵仗,临近饭点也不见有果品蔬菜上桌,等了很久才终于开饭,开饭后上来就只有酒水,胡饼和切的很小的肉块,最后上饭伴着很简陋的菜羹。王安石就用这样的待客之道来宴请宾客,足以看出王安石的清廉朴素。
王安石辞妾的故事
王安石辞妾是一个文言文故事,出自《邵氏闻见录》,《邵氏闻见录》是一本历史笔记,宋朝的邵伯温执笔创作。这本笔记共有20卷,前16卷主要记述了宋太祖开始的故事,期间更有北宋文人豪客欧阳修,王安石,柳开等人的故事,这些记载有助于后人全面了解北宋的古文运动,包括其兴起与发展。这本笔记中,对于王安石变法有着多篇幅的记载,更有发生于北宋年间的奇闻趣事。
王安石辞妾就是其中的一个片段,记载中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1061年,王安石任知制诰,这段期间王安石可谓是顺风顺水,家庭和谐,兄弟都已成家立业,家中负担减少,他自己的事业也是如日中天,不仅当知制诰还兼工部郎中,纠察在京刑狱,俸禄高职位好且有升职机会。
王安石一夜步入上层社会,王安石的妻子吴夫人就思考着活了这大半辈子,现在日子好过了,也该享受生活了,让他体会体会什么是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于是吴夫人就花钱买了一个小妾送给王安石。王安石见到这个女子很好奇就问:你是谁?那女子说是夫人花钱买来让她侍奉王安石的。王安石细细追问,发现这名女子的身世与来历。这女子本是官员之妻,丈夫在朝中任职,监督运米,不巧运米时船沉了,就要如数赔偿这个损失,于是全家人变卖家产来还债,但是还不够,无奈卖妻凑钱还债。王安石听完问明多少钱后,连钱带人都还给了那名官员,夫妻两人和谐生活。
经典湖湘文化故事?
(1)古长沙的史前文化有许多动人的传说。炎帝教耕,“崩葬于长沙”。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熊、湘两山即在长沙。舜帝南巡,“葬在沙零陵界中”。禹分九州,长沙在荆州境内。相传大禹治水,到过长沙,至今岳麓山还留有禹碑、禹迹蹊等胜景。
(2)夏商时期,长沙属古三苗国地;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南方经济、文化、军事重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设长沙郡,为全国36郡之一;西汉封长沙国,都城为临湘;东汉复置长沙郡;三国时属吴国;两晋南朝置湘洲,又为湘洲治所;
(3)隋、唐两代几度称潭州;五代十国时,楚踞湖南,以长沙府为国都;宋代属荆湖南路;明代改为长沙府;清代为湖南省治;公元1922年定为湖南省会;1933年正式设长沙市;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古城长沙历尽沧桑之变,城区在断扩大,但城址却原封未动,这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实为罕见。
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小时候,在下马山的榉林书舍读书,离书舍不远的流坊街口有一个面馆。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门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和面馆的老板伙计都相识了。
有一天,王家石又到这家面馆吃面。进门后,拣了个座位坐下,老板、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做好了么?”伙计答道:“就来。”不大一会儿,只见跑堂的伙计手中拿了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道:“伢仔,你的那碗面做好了,大师傅说要自己去端。”王安石也不计较,径直来到厨房,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地对王安石说:“伢仔,这碗面是我特意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泼掉一滴汤,算你白吃。”王安石问:“此话当真?”大师傅说:“偌大的一个面馆,还出不起一碗面么?”好一个王安石,主意还真不少。只见他用筷子轻轻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内自然只剩下半碗汤了。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王安石真神童啊!
齐鲁文化的经典故事?
《孟子》中的"梁惠王三问"故事是之一。因为这个故事讲述了梁惠王要求孟子回答三个问题:人之生也,富贵在祖;不信谗,不助忙,君子与?孟子生也有涯,知也无涯;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仁者无敌,不仁者困于一方。这个故事蕴含了齐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强调教育与修身,注重仁义道德,强调君子的品格和行为规范。这个故事表达了对人性、人生、社会等深刻的思考,是文化传承和互相启迪的重要载体。
王安石名言经典名句?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见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
2、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王安石
3、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王安石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5、人生乐在相知心。王安石
6、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7、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8、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9、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王安石
10、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王安石
11、教人治己,皆宜以正直为先。宋王安石《洪范传》宜:应该,应当。王安石
12、隔岸桃花红未半,枝头已有蜂儿乱王安石
13、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王安石
14、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者也。王安石
15、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王安石
16、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此教之之道也。王安石
17、故古者教士,以射、御为急,其他技能则视其人才之所能,而后教之,其才之所不能,则不强也。王安石
18、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王安石
19、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王安石
20、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王安石
王安石故事20字?
风流等于行善
王安石只有一个老婆,不纳姬妾,从政多年也从未有过绯闻。夫人看不下去了,便偷偷把一个侍妾送到他的书房,说这是安排来伺侯他起居的,若是看得上就留下,说完就关上门走了。王安石正在读书,也没在意。过了很久之后,他才发现一个美貌的女子站在身边,很是吃惊。再三追问之下才知道,这侍妾本是一个军官的`老婆,老公因为弄丢了公粮,不得已把老婆卖了还债。王安石不仅没有纳这个侍妾,还让女子回到了丈夫身边,并免了他们的债务。一场本该美妙的风花雪月,变成了行善做好事。
王安石纳妾的故事?
王安石曾经是不喜欢纳妾的,但是他的老婆为了表示自己的妇德,所以买了一个女子送给王安石,但是他发现女人身份有问题,又给退了。
王安石孙子的故事?
王安石长子王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去世,没有留下子嗣,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王棣被过继给王为继子,成为王安石的嗣孙。
康王赵构登基后,王棣被授予显谟阁学士,并被任命为开德府经略安抚使兼知开德府。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八月,金军分兵三路,第四次大举南侵,中路军和东路军在濮州(今山东鄄城)会师。金军统帅完颜宗翰(粘罕)率主力攻打濮州,同时派遣完颜宗弼(兀术)率领一支兵马进犯开德府。
王棣率领开德府军民誓死抵抗,挫败金军多次进攻,“四太子”完颜宗弼恼羞成怒,亲自督师猛攻,依然徒劳无功,开德府仿佛铜墙铁壁,始终屹立不倒。
久攻不下,完颜宗弼领军返回濮州,王棣取得了第一次开德府保卫战的胜利。
完颜宗翰在濮州遭到两个强硬的对手:知州杨粹中和守将姚端,作战也不顺利,甚至被姚端夜袭,光着脚狼狈逃命,完颜宗弼返回后,两人合兵,最终攻破了濮州,并屠城泄愤。(濮州之战请参阅之前的文章)
占领濮州后,完颜宗翰率领大军,再次进犯开德府,这一次,中、东两路金军倾巢而出,势在必得!
王棣知道孤城无法固守,派人向朝廷和东京留守司求援,早已跑到扬州的宋高宗,对议和抱有极大的希望,任命李邺为“祈请使”,第四次出使金国,请求息兵议和,因此,根本不派人增援。
东京留守杜充则畏敌如虎,不敢增援,还派人掘开了黄河,放水阻挡金军西进,泛滥的河水不仅阻挡了金军西进之路,也断绝了留守司救援山东州县之路,而金军统帅完颜宗翰再也不用担心东京的宋军从背后发动袭击,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南侵,消灭南宋政权!
得不到援兵,开德府只能孤军奋战!王棣以忠义鼓舞军民与敌人血战到底!
完颜宗翰试图招降王棣,被一口回绝,于是又想出一个很损的办法,伪造了一封王棣向金军投降的书信,派人拿到城下喊话:“王棣都已经投降了,你们怎么还敢抗拒我大金国呢?”(王显谟已归,汝百姓何敢拒师?)
开德府军民闻言,又看到书信,怒火中烧,认为王棣真在背地里向敌人投降了,根本没往敌人诡计这方面去想,失去理智军民纷纷拿着武器去找王棣,要杀死这个“伪君子”。(军民闻之,欲杀棣)
王棣知道士兵和百姓中了敌人诡计,但百口莫辩,只好跑到南门躲避,却被一拥而上的人踩踏而死,一位抗金英雄,没能战死沙场,却倒在自己人手里!(棣走至南门,为军民践死)
王棣死后,开德府被金军攻破,经略司主管机宜文字郑建古也死于乱兵之中,开德府的抵抗,让完颜宗翰愤怒不已,下令屠城。(金怒其拒战,杀戮无遗)
此时,距离金军在濮州屠城还不足半个月!
宋高宗追赠王棣资政殿学士,追赠郑建古朝请大夫。王棣之子王不在开德府,幸免于难。
王安石背后的故事?
王安石一生写了大量诗文,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佳句名篇。然而,他也有一些修改是弄巧成拙的。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唐人的名句。诗人以“噪”衬“静”,益显其静;用“鸣”托“幽”,逾显其幽,这两句诗把静景写活了。但王安石看后,却不以为然,大笔一挥,改为“一蝉不噪林逾静,一鸟不鸣山更幽。”王安石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把诗句改得韵味全无,无怪乎当时的诗人黄庭坚讪笑他“点金成铁”。
王安石改诗
王安石手迹王安石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诗是王安石乘船停泊镇江对岸的瓜洲时所作,写好后很快就流传开来,不少人为这首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诗击节赏叹。尤其是第三句中的“绿”字,将形容词用作动词,把春天来到时江南的一派勃勃生机极其巧妙而逼真地勾画出来,使抽象的文字成了一幅极其传神、富有动感的图画,把人们带进了美妙的艺术境界。后来,有人发现了这首诗的草稿,发现总共只有二十八字的《泊船瓜洲》,竟有很多处进行过修改,其中那个最为人称道的“绿”字,竟然前后修改了五次,先是“到”字,后来在一旁写了“不好”两字,又改“到”为“过”,大概是觉得“过”仍嫌死板,复又改为“入”字,但“入”字显然也不称心,又再次被改为“满”字,“满”字当然没有“绿”字好,最后还是被改掉了。可以想见,在这张涂得乱七八糟的诗稿上,王安石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
明月与黄犬
据说,王安石做了宰相后,在政务闲暇时,常常翻阅各地送来的诗文。有一天,他看到广东有个秀才写的诗:“彩蝶双起舞,蝉虫树上鸣。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他看了第一、二句,点头称赞;看到第三、四句,便禁不住暗笑起来:“明月”怎么会叫,“黄犬”岂能卧于花心,必然是少年学子乱弹琴。于是,进屋把这两句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自以为改得好,既用了原韵又切合实际,同时诗味又比较浓。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去宰相职务。真是无官一身轻,王安石到各地去游玩。一天,他来到潮州,偶然同当地的一位老秀才谈起这件事。老秀才捻须笑笑说:“大人有所不知,在我们这一带,有种小鸟叫明月鸟,常在夜晚鸣叫;又有一种小虫,色黄,形体依稀若犬,民众习惯称它叫黄犬虫,夜晚喜欢蜷息在花心里。”说得安石面红耳赤。王安石感到内疚,想起几年前乱改那位秀才写的“明月诗”,完全是因为自己无知而铸成的失误。后来,王安石还专程拜访了那位秀才,并当面表示了歉意。
王安石推敲的故事?
本来这首诗的第三句是“春风又到江南岸”,但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