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瓜的成语故事?
瓜田李下guātiánlǐxià
[释义]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跟;走过李子树下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有偷瓜、偷李子的嫌疑。比喻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
[语出]《北史袁聿修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愿得此心;不贻厚责。”
[正音]瓜;不能读作“zhuǎ”。
[辨形]瓜;不能写作“爪”。
[近义]瓜李之嫌
[用法]常常构成“有……之嫌”的格式;故有“瓜李之嫌”的说法。一般作主语、定语。
[结构]联合式。
[例句]只要自己行得正;就是在~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关于冷静的成语故事?
平心静气”原作“平心气”。心,指心情。气,可指脾气,也可借指态度。心情能保持平和,脾气自然就会控制得当,态度也会冷静。
据《韩诗外传.卷二》载,孔子的高徒宓子贱接受鲁国国君的任命,到单父这个地方担任县令。在任期间,他很少外出,而且常常悠闲地弹琴自娱,但是却把单父治理得很好。前任县令巫马期见了十分讶异,因为他在任时,为了治理政事,可说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日以继夜的工作。巫马期向宓子贱请教,子贱回答说:“那是因为我能任用人才,你却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广任人才,许多人一起分担工作,自然轻松悠闲得多;凭一己之力,工作全集中在一人身上,当然就会很辛苦啊!”后人评论宓子贱的作法,说他是让自己的身体闲散,但是注意力与心思却很集中,以平和冷静的?和脾气来处理政务,其下百官自然能随之条理分明地治事。
所以,做事时一昧地埋头苦干,事必躬亲,不如先做好全盘规画,集合大家的力量一起完成,也就是像宓子贱“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气”,如此才是使事情更有效率的方法。后来“平心静气”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关于周长的成语故事?
周三径一
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3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他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1000年。现在人们用计算机算出的圆周率,小数点后面已经达到上亿位应该是《周髀算经》
关于抄手的成语故事?
传说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人在成都街上闲逛到一家小吃店,问老板为什么这种小吃叫“抄手”。老板也不说话,只是将手中抄手往汤锅里一扔,而后双手在胸前一抄,身体望门框上一靠,然后双目炯炯地瞪着汤里的那玩意。一两分钟后,那玩意好了,盛在碗里,端给食客,口中大叫“抄手二两”。
因此,“抄手”这个名字就是说抄手站一会儿就能吃到的美食。
关于岳飞的成语故事?
精忠报国【拼音】jīngzhōngbàoguó【典故】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北史颜之仪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宋史岳飞传》
【释义】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爱国【结构】联合式【近义词】尽忠报国【相反词】卖国求荣【押韵词】一予一夺、永垂竹帛、恩威并著、着于竹帛、句斟字酌、移船就泊、衣单食薄、耳鬓斯磨、心软意活、兴致勃勃、......【歇后语】岳飞背上刻金字【英语】serveone'scountrywithunreservedloyalty
关于家教的成语故事?
《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偶、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本为中国民间谚语,最初来源于民间故事,话说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为他赋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一株老,丹桂五技芳。”《三字经》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来歌颂他,教导儿童要好好念书,父亲也要教子有方。
关于华佗的成语故事?
故事:
刮骨疗毒
三国时代,魏蜀吴恶战连场。有一次,关羽挥军攻打曹兵时,右臂中了敌人的毒箭。众将请关公班师回荆州调治,关公不允,说:"我不能因小小创伤,而误了军国大事。"
众人只好四方访寻名医。一日,来了一个自称华佗的医生,他说听闻关公中了毒箭,特来医治。这时,关公的右臂痛得厉害,正和马良下棋来分散注意力,以免自己露出痛苦的表情而乱了军心。
华佗看过关公的箭伤,说:"君侯的手臂若再不治理,恐怕便要废了!如果要根治,便得把君侯的手臂牢牢缚在柱上,然后我用刀把皮肉割开至见骨,刮去骨头上的毒,再敷上药,以线缝合,这才治得好,但恐君侯惧怕。"
关公听了,笑说自己不是世间俗子,不怕痛,更不用把臂缚在柱上;并让人先送上食物,说:"先生远道而来,请先用酒菜!"关公陪着华佗吃了一会,便伸出了右臂,说:"现在就请动手,我照样下棋吃喝,请先生不要见怪!"华佗也不再说什么,取出一把尖刀,请人在关公的臂下放上一个盆子,看准了位置,下刀把关公的皮肉割开。关公吃喝如常,华佗气定神闲说:"我用刀把君侯骨头上的毒给刮走,这就好了!"华佗的手法娴熟,话刚说完,手上的刀子已经在关公手臂的骨头上来回刮,还发出悉悉的声音,流出的血也溢出了盆子。将士见到这情境,都掩面失色,惟独关公仍继续下棋吃喝,面不改容。不久,华佗把毒刮尽,敷上药,并把伤口缝合。
关公大笑而起,对众将说:"此臂伸舒如故,一点也不痛。先生真是神医!"华佗说道:"我为医一生,从未见到过你这样的人。君侯真天神也!君侯箭疮虽治,但必须爱护。切勿怒气伤触。过百日后,就会平复如旧。"关公箭疮既愈,拿出黄金百两酬谢,并设席款待华佗。华佗婉拒说:"某闻君侯高义,特来医治,没有希望要回报!"坚辞不受,留药一帖,以敷疮口,辞别而去。
关于广西的成语故事?
珠还合浦
我国广西合浦县,东汉时设置为合浦郡,和交趾郡比邻而居。合浦土质不好,一般的农作物都不能在那里生长,粮食产量极低。但是由于合浦地邻海岸,海滨生长着很多优质的珍珠贝母。当地百姓定期到海中捕贝取珠,然后积攒出卖,并以此为生。由于合浦郡的珍珠个儿大色白,晶莹剔透,所以交趾郡的商贩常来收购,有许多商人运来大批的粮食和布匹,直接交换珍珠,因此合浦的百姓一直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合浦珍珠的名气也越传越大,人们交口赞誉,把它称为“合浦珠”。后来,合浦郡的太守起了贪心,想借合浦珠捞一笔横财。他专门派了一大批人去海滨不分日夜地大量捕捞珠贝。合浦郡的百姓见太守这样干,也纷纷效仿。结果,海里的珠贝几乎被采尽捕绝,剩下的珠贝都迁移到交趾郡的海域去了。这一下合浦郡的百姓可苦了,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珠贝,也就断绝了生活的来源,一下子陷入了困苦的境地。朝廷知道这件事情后,就派孟尝去作合浦的太守,治理此地。(孟尝,字伯周,东汉时会稽上虞人。)孟尝到任后,很快就查明了合浦珠贝迁走的原因,于是着手治理。孟尝采取的办法就是恢复珠贝的良好生活环境。他制定法令,严禁不法捕捞行为,规定了捕捞的时间,以及捕捞珠贝的大小。很快,珠贝的生存环境就变好了,渐渐大批珠贝又迁回了老家,并且大量繁殖。不到一年时间,合浦郡的珍珠产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老百姓采珠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有些转行了的也都恢复本行,市场活跃起来,百姓的生活也由此安定下来。他们欢天喜地,把太守奉为神明,纷纷到太守衙门门前磕头拜谢,认为是他感动了上天,用神力召回了合浦珠。
关于张良的成语故事?
成语应该是孺子可教,故事如下:
张良是秦朝末年人。因为行刺秦始皇没有成功,他逃到下邳隐藏起。
有一天,张良在一座桥上遇到一位老人,穿得破破烂烂的。那老人看见张良,把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子给我捡上来。”张良下桥把鞋子捡了上来,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跪在地上给他穿上鞋。老人笑着走了。走出老远,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啊!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
五天后一大早,张良就来到桥上,但老人已经先到了。他责备张良来晚了,叫他五天后再来。第二次,鸡一叫张良就赶到桥上,但老人又先到了。这次老人大发脾气,叫他五天后再来。这次,张良半夜就来了等了一会儿,老人才到。老人非常高兴,送给张良一本书,并告诉说,读了这部书大有用处。张良回家一看,原来是部兵法书,他日夜攻读,后来帮助刘邦出谋划策,统一了天下。
“孺子可教”指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关于劳动的成语故事?
回答如下: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在汉语中,有很多与劳动相关的成语,下面是其中几个的故事: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个成语出自《礼记》。在古代社会,治理国家和管理人民需要劳动,而劳动的方式有两种:劳心和劳力。劳心者主要指的是思考、策划、决策等高智力劳动,而劳力者则是指体力劳动,如农耕、建筑等。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治理人民需要不同类型的劳动,而能够在劳动中取得成功的人,才能更好地治理和管理人民。
2.千辛万苦。这个成语出自《庄子》。传说有一个叫做墨子的哲学家,他为了制作一种强力的粘合剂,不惜经历千辛万苦,最终成功了。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经历了重重困难和苦难的人,但最终成功了。它告诉我们,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才能够取得成功。
3.勤能补拙。这个成语出自《左传》。传说一个叫做鲁班的木匠,因为他勤奋工作,不断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位出色的木匠。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勤奋努力可以弥补缺点和不足,只要我们愿意努力,就能在劳动中获得成功。
4.竭泽而渔。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传说有一个渔夫,他想要捕到更多的鱼,于是他把整个池塘都放干了,结果却一无所获。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过度采取某种方式或方法,导致最终一无所获。它告诫我们,在劳动中要注重方法和策略,不能盲目行事或贪图眼前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