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传统节日文化故事

传统节日文化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475 更新时间:2024/1/8 1:53:21

传统节日文化的来历及有关传说故事?

(1)二十三过小年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附:扫尘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

传统节日名人故事?

端午节纪念楚国投江的名人屈原

传统节日故事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传说故事: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传统节日故事[简洁]?

1、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春节

根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凶猛的怪物,不停制造恐慌。天神将它囚禁在大山内部,每十二个月才让它出来一次。

十二个月过去了,年被放了出来并开始为非作歹。

人们讨论对付年兽的方法,有的人说年怕见红色、火光和噪声。

人们张贴写着吉利话的红对联,放炮竹,并敲锣打鼓。

怪物害怕得发抖。

夜幕降临,所有的人家都点亮了灯笼。

怪物被吓坏了,从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年兽被打败了,但庆祝新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2、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元宵节

传说在天庭里,天帝过着无聊又无趣的生活。

当他听说地面上的人们生活得幸福美满时,他十分恼怒。

于是他派出了一只浑身燃烧着火焰的仙鹤到人间,在正月十五那天将人间烧毁。

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们这件事。

有个聪明的人提出每个人都要马上点亮一盏灯笼。仙女又说应该把仙鹤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将火熄灭。

当仙鹤降临到人间时,它被逮了起来并装入一个无法燃火的笼子里。

人们点亮了灯笼,燃放鞭炮和烟花。天帝看到人间失火后非常高兴。他认为仙鹤已经成功摧毁了人间。

事实上,人们举着灯笼游行来庆祝他们的胜利。为了纪念这一日,人们悬挂灯笼或提着花灯上街散步。这就是元宵节。

3、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中秋节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4、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清明节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走到僻静处时,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南安传统节日文化?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节前家家户户贴春联。除夕夜,合家围炉(火锅)吃年饭。有的通宵不眠,名为“守岁”。长辈把红包分给未成年的孩童,名为“压岁钱”。初一凌晨,点燃爆竹“开正”。人们换上新装到族人亲戚家按辈份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贺新喜。客人来家,应款待甜茶、糖果、蜜饯,来客带有孩童,则送给礼柑、瓜果。正月初三这天,被视为新丧之家的消愁日,一般不串门和外出贺年。

初九天公生:农历元月初九,闽南侨乡普遍做“天公生”,所谓“天公”,就是“天庭”的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奉敬“天公”比的是早,百姓在初八就准备好“三牲”,其中少不了大公鸡,公鸡的尾雉还不能除去。摆贡品的桌子还常常系上刺绣的锦,是为“桌围”。结束前还要烧金纸,天公金是特大号,也特多。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闽南又称为“上元节”或“灯节”。泉州俗称上元小年兜,十分隆重,在正月初一后再次掀起一个节日的高潮,自朔至望,为春节的系列民俗活动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泉州元宵节的习俗不少,主要有闹花灯活动,当天夜里,父母往往带着孩子提灯上街观景。近年来在厦门中山公园举行“鹭岛灯会”已成惯例,民间还经常有耍龙灯、舞狮等活动;泉州市区举行“元宵灯会”、踩街等活动,南安也举行元宵文化一条街等相关活动。元宵佳节,闽南各地寺庙会准备一些由米粉或面粉特意蒸制的大小“寿龟”,连同信众去年乞去,今年又来奉还的,以供信众乞龟。人们之所以来此乞龟,乃是祈求平安长寿,做生意兴旺发财等。

清明节:人们要依俗扫墓和祭祀祖先。以前扫墓都是献冥纸,现在逐渐以花圈或花束代之。清明节前后十日,公墓、骨灰室都开放供民众祭奠。清明节吃润饼菜和清明,当为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闽南俗称“五月节”。以往家家门口要插艾蒲、家中洒雄黄酒、给小孩佩带香袋,用以驱邪,现已少见。但人们还习惯在这一天翻晒衣物、做大扫除,并保留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例如:泉港龙舟、集美龙舟是历年组织龙舟竞赛的场所,届时热闹非凡。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日可以说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唯一属于妇女的节日。七夕中午,敬祀七娘妈(即天帝的第七个女儿),旧时人们要备瓜果菜肴七盘,姻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型纸桥七乘,看来泉州人把七娘妈的六位姐姐也全部请来了,共庆"七娘妈生",所以,供品以七为数。泉州人还把七娘妈奉为护佑少年儿童苗壮成长的女神新生婴儿在第一个七夕拜七娘妈为契母(即干妈),称新契,至16岁才解除契约,称洗契,其时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中元节:农历的七月俗称鬼仔月,道教传说,此时阴间地府有很多无主孤魂散鬼,久经饥饿,常于此时到人间觅食,于是民间在这一日,除须备办丰盛菜肴,于自己的厅堂孝敬列祖列宗并祭拜地基主、土地公以及有关神祗;在本宅门口,于傍晚再摆上一席,菜肴荤酒俱全,且数量也多,以孝敬无主孤魂散鬼;并备齐冥币及金、银纸,这些冥币仪式后焚化,烧给散魂“好兄弟”的。

普度:农历七月,是做普度的月令,所谓普度,即普度众生之意,而普度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以丰盛的菜肴酒食施舍给无主的孤魂散鬼,那些在天灾时不幸罹难的死者,成为无主的孤魂散鬼,变成阴司地府的流浪族,这一些鬼魂,到处游荡,有时扰乱人间,造成灾祸。普度之举,就在于施舍衣食,让凡间芸芸众生不被这些无主孤魂散鬼挠扰而不安宁。各村有各自的普度日,从七月初一日至月底,分境逐日进行。普度之日,普度之村,也常宴请来本村看热闹的亲戚朋友。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人们合家团聚或倍加思念远方亲友的日子。在中秋节,闽南人除了赏月、吃中秋月饼之外,还有一种自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时候流传下来的“玩会饼搏状元”的民俗活动,极具特色,充满乐趣。中秋会饼每盒63块饼,大小不同,共分为6种,分别代表古代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在“搏状元”活动中俗称状元、对堂、三红、四进、二举、一秀)。每人轮流将6个骰子掷入碗中,根据投入碗里的骰子的点数领饼,以最终夺得“状元”为幸运。三百多年来,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一直在闽南民间流传。泉州中秋节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如月夜听香、对掷石战,燃烧"塔仔"、敬"孔明灯"等。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九月初九日,有九九之数之称。故重九又称重阳,由于是民间传统节日,所以历代以来,均称为重阳节。在九月九日这一天,百姓到附近的山头去登高,采插菊花等。近年来,古老的节日注入了新的内容,那就是把这个传统节日定为“老人节”,使古老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含义。

冬至节:家家户户祭祖吃“冬至圆”或称为“圆子”。冬至节,又称冬节。冬至为24个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泉州人称冬至为“冬节小年兜”。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尾牙节:“尾牙”即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源自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习俗,到农历年末腊月十六就称为“尾牙”。商人和农人在“尾牙”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也要招待自家的雇工与仆婢,对于来年是否继续雇用一个人,也要在本日作最後的决定。所以,这算是慰劳日,又是礼貌相送日。

除夕:泉州俗称年兜,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州除夕这天的节俗主要有祭祀祖先、张贴春联、吃团圆饭、分压岁钱,"跳火盆",辞年守岁等。除夕晚上,各家各户要在厅堂和房里的桌上摆过年饭,饭上压有红桔、红蛋、年糕、硬币等,并插有"春花"(或称春枝),象征年年有余,吉祥如意、添丁进财。还要以三牲供果,敬奉厅中神祗和灶君,俗称拜岁。家务收拾停当后,合家欢聚一堂守岁迎春,是夜灯火长明,俗谓守岁可为父母或长辈延年益寿,故又称坐寿。

佛生日:是闽南一带特有的传统节日,节日气息比春节有过之而无不及。是闽南独特的民俗,在闽南一带世代沿袭。特别是泉州一带更显重视。每年的佛生日,都要唱戏,一般唱三天左右的戏。举行“进香乞火”,迎神赛佛仪俗也十分盛行。所谓“进香乞火”,即组织众多善男信女,举行隆重仪式,列队到该佛分身的祖寺取回不灭香火。“进香乞火”之日,浩浩荡荡的队伍中,五色旌旗,鼓乐吹打,神轿佛辇,化妆的高跷、马队,妆阁,以及旗、锣、鼓、枪,无所不有,招摇过市。有时,还出现神棍跳神戳钎刀者,场面十分森严壮观。

传统节日文化知识?

端午节吃粽子的文化知识

1.寓意求子: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2.光宗耀祖:因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上粽子。

3.功名得中:因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反映家文化的传统节日?

与家有关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夕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等。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等。

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2、春节(正月初一)

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3、元宵节(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5、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

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扩展资料:

1、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如:寒食节、清明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这些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日也有很重要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其中。

2、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传统节日的故事传说?

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传统节日来历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颠沛流离了19年之久,而他的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后来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晋文公”,而介子推却归隐绵山,晋文公用放火烧山逼迫介子推出山,但介子推坚决不出山被烧死,晋文公为感念忠臣之志,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徐州汉化像石文化故事 徐州汉化像石文化故事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在Steam平台上玩炉石传说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进行汉化。具体步骤如下:1.打开Steam客户端,找到炉石传说游戏。2.在游戏界面中,点击右键选择“属性”,进入游戏属性设置界面。3.在属性设置界面中,点击“语言”选项卡,选择“简体中文”或“繁体中文”即可进行汉化。4.确认设置后,点击“确定”保存设置即

  • 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例子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一块幕布、一点光源,两张方桌、五人戏班,幕布上,几张皮影在艺人操控下,伴随时而婉转、时而激昂的唱腔上下翻飞,演绎人间悲喜、神怪传说。皮影戏俗称“灯影子”,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相传,皮影戏源于汉武帝的爱情故事。汉武帝对爱妃李夫人的病故悲痛不已,齐人李绍翁在夜晚摆上烛台,拉上帷帐,操控貌似李

  • 有故事的汉字文化 有故事的汉字文化课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传承至今。这儿列举几个:1.“心”字的由来“心”字最早原来是一张抽象图像,意为“心中的模样”。相传古代的苏秦,因求学资金匮乏,只得卖身为奴。他的主人派他去耕种山坡上的一块地。苏秦在耕作时常常把心思放在学问和议论上,来发掘自己的才能。有一天,他在思考之余,拖过犁头时

  • 文化小故事 数学文化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传承至今。这儿列举几个:1.“心”字的由来“心”字最早原来是一张抽象图像,意为“心中的模样”。相传古代的苏秦,因求学资金匮乏,只得卖身为奴。他的主人派他去耕种山坡上的一块地。苏秦在耕作时常常把心思放在学问和议论上,来发掘自己的才能。有一天,他在思考之余,拖过犁头时

  • 企业文化感悟小故事 企业文化感悟小故事范文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有一个女人总是向人乞讨,她说,孩子小又多,自己没收入,可怜可怜给点米。这个女人经常去乞讨,可是后来疯了,后来她去世了。这个小故事给人的感悟,一个人不努力,生活会越来越差。没有谁会可怜一个人一辈子。一个人应该自强,自信,自立的生活,为了生活努力,而不是自暴自弃。(1):驴子和猩猩有一次,驴子向猩猩诉苦

  • 传统文化故事动画片 讲传统文化的动画片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燕子的传统故事是:锡伯族民间故事,流传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治县,讲述了燕报恩的故事。西邻太太家来了只受伤的燕,太太给它治了伤后放飞。第年春天,那燕给太太丢下棵南籽。太太把南籽种在后院,秋天结了个装满银的南。从此,西邻的穷太太活天天好。东邻的富太太分眼红,也捉住只燕,把它左腿弄断,然后放。第年春天,燕同

  • 中国民间文化故事 中国民间文化故事摘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民俗文化有哪些1、猜灯谜猜灯谜又称文虎,是中国民俗文化中一门综合性艺术,最早缘起于夏代的暗示性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为隐语,进而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并且定名为灯谜。民间最为盛大的猜灯谜活动就是在元宵节的时候,人们纷纷上街游览并且参加此项活动,从而呈现出一副盛世繁

  • 企业文化小故事怎么拍 企业文化小故事怎么写及范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摄影小故事其实很好拍,可以分为3点,人物,情节,环境,就像小说三要素一样。简单来说,就是用镜头记录下来某人,在某个环境中,发生的某件事情。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哪怕是一张图片,也能够拍出故事。对比以下两张图片,第1张就是一张有故事的图片,而第2张就比较单一。第1张,有人物,有环境,情节;而第2张只有环

  • 大理历史文化故事 大理历史文化故事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这是因为春节源于我国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春联便伴随着一年一度的春节应运而生,进入寻常百姓之家,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南诏国实际上就是大理国的前身,通俗来讲,它俩的关系就像唐

  • 文化理念故事 文化理念故事 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1、诚信服务,满意放心。2、做放心药房,走诚信之路。3、品质保证,专业服务。4、礼貌待客,顾客满意。5、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最快速度地为病人服务。6、规范管理,至诚服务,突出个性,追求完美。7、和谐一生,延年益寿。8、共享大爱之精神。9、病人的幸福,源于温馨服务。10、诚信经营、依法管理、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