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袁绍的地位为何要比袁术更高?

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袁绍的地位为何要比袁术更高?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016 更新时间:2024/1/14 21:48:04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袁绍跟袁术到底有哪些宗亲关系,谁社会地位更高一些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袁绍和袁术两个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都出身于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袁术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绍本人也位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他们的父亲是司空袁逢,但是因为袁绍的生母是个婢女,身份卑微,而袁术的母亲是正室,并且是大家闺秀之后,因此在袁氏宗族族谱上来说,袁术更加正统,而袁绍的位置则显得很是低微。

而从社会地位上来看,后续袁绍占据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北方的霸主,而袁术只占一州,从这点的影响力来说,袁绍的地位显得更高。

第一,青年时期的袁绍,成为士人的领袖之一。

东汉末年,宦官乱政,青年的袁绍为求自保,谢绝出仕为官,在家隐居,表面上看袁绍在家隐居,不问政事,其实他只是在乱世中,一为自保,二是等待时机的出现,来出仕建功立业。

袁绍表面上不与人交往,其实在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如张邈、何颙、许攸等人。袁绍结交的这些人都是当时士人的领袖,袁绍与这些人常常在一起商讨国家政事和怎么反对宦官集体的事宜。导致宦官势力的头头中常侍赵忠非常愤怒,他警告袁氏家族的人说到:“袁绍抬高身价,不听朝廷诏令,与这些谋逆之人在一起,是何居心。”袁绍的叔叔袁隗听到这个警告,惊出一身泠汗,回去训斥袁绍,说到:“袁绍,你想让我袁氏一族灭族?”但听完这些的话,袁绍并不为之所动。

袁绍通过与党人的交往,渐渐也成为了士人的一员,后续还成为了士人的领袖之一,为他后续能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壮年时期依从外戚大将军何进,结束宦官乱政的时代。

——袁绍依从外戚大将军何进,掌管禁军,位高权重:东汉末年,除了宦官势力这一个势力外,还有另一个以“士人”为主的势力,他们的领袖是外戚大将军何进,而大将军为了对抗宦官势力,极力提拔袁绍出任中军校尉,通过掌握禁军,来制约宦官势力,至此,袁绍成为何进大将军身边的红人,位高而权重。《后汉书》:后辟大将军何进掾,为侍御史、虎贲中郎将。中平五年,初置西园八校尉,以绍为佐军校尉。

——何进被宦官所杀,袁绍为报仇,杀尽宦官,结束了宦官乱政的时代:大将军何进诏令董卓率西凉军率军来勤王,想借助外力剪除宦官势力,但这个消息让宦官势力提前知晓,宦官势力设计杀何进于后宫,袁绍为了报何进之死之仇,率领禁军对后宫的宦官进行屠杀,至此,宦官乱政的时代结束。

袁绍通过依附何进,在朝堂之上站稳脚跟,后续又为了报何进之仇,杀尽宦官,结束了宦官乱政的时代。自己因此也通过这件事成为汉庭中士人的领袖。

第三,袁绍还在壮年时期,敢于叫板强人董卓的乱政行为,讨伐董卓

——袁绍叫板董卓的乱政行为,使他有所收敛:董卓依靠强兵西凉军强势入主京师,想通过实行废立皇帝之事,来建立个人的权威。他傲慢地向群臣建议此事,但袁绍一听,非常生气,与董卓争锋相对,说到:“天底下强大的人只有你董公一人?”说完这句话,袁绍紧握了自己的佩刀,扬长而去,董卓一看到袁绍这等强势,他的废立之事也就在没有提了。——袁绍组建关东联军,被公推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擅行废立和种种暴行,引起了官僚士大夫的愤恨,各路军阀也对董卓的行为产生厌恶之心,此时的袁绍看到时机成熟,就在关东地区号召各路诸侯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地区陆陆续续来了十七个诸侯,加上袁绍就是十八个,这十八路诸侯联军被称为关东联军,而袁绍因为闻名于天下,因此被各路诸侯公推为盟主,至此,袁绍走向人生巅峰。袁绍通过这上述的两件事情,使的自己威名远播,成为一代人杰,也使得自己走向人生巅峰。

第四,袁绍中年时期,成为盘踞中国北方的一个霸主。

袁绍到了中年时期,先后对河北各势力用兵,占据冀、青、幽、并、四州,实力直线上升,手下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等猛将,谋士有田丰郭图,许攸等能人,手下士兵皆是能征善战之辈,使的袁绍成为东汉末年第一号强人。

袁绍的强势迫使朝廷丞相曹操。不得不借助皇帝的诏令来对袁绍进行封赏,安抚。袁绍看到眼里,乐在心上,因此他给予朝廷的进贡也越来越稀少了,开始慢慢边缘化东汉政府。至此,袁绍北方霸主的身份,被天下所认可。

综上所述,袁绍的社会地位高于袁术,毕竟袁绍士人出身,何进死后,又成为了士人的领袖,又结束了宦官乱政的时代,是一代先驱者。而他后续成为关东联军盟主,以及他手握四州的事件只是他巅峰状态的一种真实“写照”。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诸葛亮进兵南中时,为什么火烧藤甲兵会面露不忍之色?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孔明火烧魏军数十万倘然面对,为何火烧三万藤甲兵时却说必损阳寿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其一,火烧藤甲兵,藤甲兵遭受无妄之灾。诸葛亮进兵南中

  • 清朝镶白旗的地位高吗?旗的图案长什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还不知道:清朝镶白旗的地位高吗?旗的图案长什么样?其实镶白旗建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是84个整佐领,兵丁2.6万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努尔哈赤刚死,儿子们就开始争夺皇位。由于前述的原因

  • 贾宝玉和史湘云聊金麒麟时,林黛玉为何会魂不守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

  • 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长春仙馆具体是干什么用的?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还不知道: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长春仙馆具体是干什么用的?本景位于正大光明殿之西,茹古涵今之南。南邻园墙,四围山环水绕,是一处园中园式的建筑风景群。文物景观长春仙馆位于前湖西面,正大光明殿之西,茹古涵今之南。南邻园墙,四围山环水绕,是一处园中园式的建筑风景群。始建时间不晚于雍正四年(1726年),初名莲

  • 如果蜀汉长时间把重兵都部署在南方,结局又会怎样?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蜀国不北伐,而是全力经营南方,能否待中原有变得天下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集团巅峰时期坐拥荆、益二州。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后实力

  • 吃过这么多次亏的赵姨娘,为什么不去找贾政告状?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

  • 唐三彩在唐朝是随葬品吗?详解其制作材料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众所周知唐三彩是指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那么唐三彩在唐朝是随葬品吗?要怎么才能把它做出来呢?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唐三彩是陶瓷的一种,唐三彩是一种多色彩的低温釉陶器,它是以细腻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

  • 龙门石窟的莲花洞的特色在哪里?莲花洞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龙门石窟的莲花洞的特色在哪里?莲花洞建造于公元525—527年,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得名,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上阳宫观风殿顶部藻井都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莲花洞拥有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开凿方法莲花洞利用天然溶洞开凿洞窟

  • 云冈石窟五华洞有多精美?五华洞特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众所周知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石窟绝大部分都是北魏中后期雕造的,那么云冈石窟五华洞有多精美?下面历史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第九窟(阿閦佛洞)公元471-494年第九~十三窟俗称“五华洞”,因后世施泥彩绘而异常绚丽。由于营造于北魏民族变革、文化更新的时代,而汉风转浓,具有鲜明的中

  • 唐蕃古道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详解唐蕃古道的发展史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众所周知唐蕃古道就是唐朝和吐蕃之间的交通大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道路,那么唐蕃古道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这是因为著名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走的就是这条大道。它的形成和畅通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中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