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景名胜和古代文化名人的事例?
苏东坡和苏州的故事
苏州市一座饮誉中外的历史名称,很多文化名人都与这座城市有着剪不断的情缘,比如大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大画家唐寅(即唐伯虎);著名文学家叶圣陶、陆文夫等,其中有一位特别值得一提,因为他和苏州都姓苏,他就是爱开玩笑的大文豪苏东坡。
苏东坡是一个有着传奇人生的大才子,而本文要讲述的他和苏州之间的三个故事中至少有两个充满传奇色彩。
苏东坡并没有在苏州做过官,但他在杭州、湖州做太守,在常州居住时,经常乘舟沿运河北上或穿越太湖到苏州会友游玩,关于苏州之行,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趣味十足的话语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为二欠事。虎丘自然是指“吴中第一名胜”,以虎丘塔而驰名的虎丘山,那么,闾丘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要从苏轼被贬黄州说起。
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发生,苏东坡因为讪谤朝政(当然是被诬陷的)而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做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同时还要接受太守等上司的监管,幸运的是,当时的黄州太守闾丘孝终相信苏东坡是冤枉的,并且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不但没有敌视苏东坡,还与他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等到苏东坡于1089年第二次任职杭州时,年过花甲的闾丘孝终已经告老还乡了,而他的故乡就在离杭州不远的苏州。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闾丘孝终就是一个居住在苏州城内的大隐,他还是笑傲人间的“吴中十老”之一,可谓既能诗酒风流,又可淡泊宁静,这正合了苏东坡的口味,而他们又是多年故交,所以苏东坡每次游历苏州都会去闾丘孝终居住的小巷拜会这位老友,否则就会觉得少了什么似的,二人情谊于此可见一斑。
苏东坡为闾丘孝终所写的一阕词也可以作为二人友谊的见证
一别姑苏已四年,
秋风南浦送归船,
画帘重见水中仙。
霜鬓不须催我老,
杏花依旧驻君颜,
夜阑相对梦魂间。
闾丘孝终居住的那条小巷后来被称为“闾丘坊”,今天我们在苏州城内仍然能找到这条小巷,就在人民路因果巷北面不远处。
虎丘和闾丘这“二丘”之外,苏东坡在苏州时经常拜访的另一个地方是定慧寺,定慧寺里有一个带发修行的佛教徒名叫卓契顺,他后来做了一件令苏东坡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奇事。
众所周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众所不知的是,北宋时常州的宜兴(现在属于无锡)是个堪比苏杭的好地方,苏东坡去常州访友时对宜兴一见钟情,并且在那儿买了田,安了家,但他长期各地为官,所以主要是他的长子苏迈在宜兴居住。
公元1095年,苏东坡被贬到了远离中原的惠州,惠州当时属瘴疬之地,苏迈非常担心父亲的身体,可是既收不到惠州来信,也不能往惠州寄信,因此心急如焚,寝食难安。仰慕苏东坡的卓契顺碰巧知道了这件事情,他找到苏迈,说出了一句充满哲理的话:“惠州不在天上,只要不停地走,总是能走到的。”卓契顺自告奋勇远赴惠州送信,苏迈难却盛情就同意了。
卓契顺晓行夜宿,跋山涉水,三个多月后终于到达了惠州,见到了苏东坡,苏东坡得知详情,深受感动,一定要重重感谢卓契顺,卓契顺又说出了一句可比哲言的话:“我正因为无所求,才到惠州来的。如果有所求的话,早就往汴京去了。”
苏东坡被贬惠州时,他的长子苏迈为什么不能给他寄信呢?因为当时还没有民间的邮政服务,只有官员才可以借用政府的驿站寄送家信。
除此之外,宋朝官员还有一项特别福利公务之余,他们可以欣赏官妓的歌舞表演,还可以接受官妓的陪酒服务,需要说明的是,宋朝的官妓卖艺不卖身,如果政府官员和官妓发生不正当关系,二者都会受到严重惩罚,南宋女词人严蕊就曾经遭遇过这样的事情,当然她是被冤枉的,后来在岳飞的儿子岳霖的帮助下,她得以无罪释放,从而留下了那首词史流芳的《卜算子》。
苏东坡在苏州游玩时,曾经参加过几次当地官员组织的有官妓在场聚会宴饮活动,他的名气和才华自然会成为宴会的焦点,也会成为吟唱诗词的官妓们关注的中心,而他又是个特别善于交朋友的人,于是,他在苏州官妓中有了一个红颜知己。
公元1074年,苏东坡离开杭州沿运河北上,到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继续在京外四处漂泊的仕途。当他从苏州阊门经过时,忽然听到了熟悉的歌声,原来与他互为知己的那位官妓一直在那儿等着为他送行,苏东坡被红颜知己的一片真情所感动,当场泼墨挥毫写下了一首《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
苍颜华发,
故山归计何时决。
旧交新贵音书绝,
惟有佳人,
犹作殷勤别。
离亭欲去歌声咽,
潇潇细雨凉吹颊。
泪珠不用罗巾,
弹在罗衣,
图得见时说。
看到此处,细心的朋友肯定会问:苏东坡的好朋友闾丘孝终为什么没有前来为他送行呢?要知道,苏东坡和闾丘孝终相识相交是在公元1079年,这时他们互相还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而且那时候闾丘孝终也不在苏州。
保护传统文化名人事例?
就其一生的专业学识与基本成就而言,林徽因并非仅如众人熟知的诗情滚滚和剧谈滔滔的“客厅”太太,她不是专写风花雪月诗篇的多愁善感女子,不是小鸟依人的柔弱附庸,而是一位从福州走出的伟大女性。她集美貌、才情、功业于一身,是融美术家、教授、文学家于一体的女学者。准确地说,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守护者和严谨研究家。
“必有唐构”的苦旅
林徽因16岁随父出洋考察,历经欧洲诸国,20岁入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本拟与同道恋人梁思成共读建筑学,因形格势禁而入读美术学院,却坚持选修建筑学全部课程,毕业后竟成建筑系“建筑设计课兼任讲师”。
林徽因对建筑学的爱好和审美观点,惊动了美国传媒界。1926年1月17日,美国《蒙他那报》刊登一篇采访林徽因的报道,题目叫《中国女孩献身于拯救她的国家艺术在美国上大学的林徽因与破坏东方之美的虚假建筑作斗争》,清楚地揭示她对荷兰和英国工匠损害中国城市建筑的态度。她认为,西方国家在中国修建的建筑,搞的是西式装饰,是对东方建筑的亵渎,是对中国本土和特有艺术的粗暴剥夺。她主张学习所有艺术的基本原理,用以设计建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由此可见她对祖国建筑艺术深挚的热爱,对中西文化交融深刻的理解。
这时在学的林徽因,还不到22岁,真是有志不在年高,有识不独老成。林徽因24岁宾大毕业,与梁思成婚后的蜜月之旅是在欧洲考察西方建筑,以此为起点,开启他们回国后考察国内古建筑的旅程。
1932年至1937年7月,梁林二人常结伴同行,连续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开创性的调查研究,为创立中国建筑学作准备。夫妇俩先后到沈阳、北平、河北、山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陕西9省(市)近40个县考察,这是在兵荒马乱、举步维艰中独立进行的文化苦旅。那时在乡野间调查条件十分艰苦,如林徽因所说:“餐风宿雨,两周间艰苦简陋的生活,与寻常都市相较,至少有两世纪的分别。”
梁思成叙述的经历是:“我们骑驴入山,在陡峻的路上,迂回着走,沿倚着崖边,崎岖危险。”“我们到达豆村附近的佛光真容禅寺,瞻仰大殿,咨嗟惊喜。我们一向所抱着的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一旦到此得到了一个实证了。”这是长途苦旅后的惊喜收获,由此击破了日本人的妄言中国国内已无唐构殿宇建筑,要研究须到日本。他们梦寐求证的“必有唐构”信念,由此得到确认,其乐可知,其探真求实精神更令人感动。
旧中国考古工作者的艰苦经历贯穿调查全过程,请看梁思成的自述:佛光寺正殿“斜坡殿顶的下面,有如空阁,黑暗无光,只靠经由檐下空隙,攀爬进去。上面积存的尘有几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样。我们用手电探视,看见檩头已被蝙蝠盘踞,千百成群地聚挤在上面,无法驱除……照相的时候,蝙蝠见光惊飞,秽气难耐。而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我们早晚攀登工作,或爬入顶内,与蝙蝠臭虫为伍;或爬到梁中构架上,俯仰细量,探索唯恐不周到,因为那时我们生怕机缘难得,重游不是容易的”。
从梁思成这身临其境的描述,人们可以看到这对探索者夫妇,是如何以惊人毅力与执着精神进行古建筑调查的。正是在“左右萧条,寂寞自如”的境遇中,科学家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达到了崇高的境界。他们的“遗憾”唯恐做得还不够;他们的慰藉只在于学术发现。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样的工细劳作,成就了他们心血的结晶《中国建筑史》。这是中国建筑学的开山之作,建筑史研究的奠基之礼。
关于认同的事例?
宽容别人是对别人的理解,是一种放得下的大度,是一种与人为善的观念释然.而宽容自己则是一种豁达\冷静与理智,宽容自己并不是放纵自己
人应该学会宽容。多一些宽容就少一些心灵的隔膜;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友爱。
我觉得宽容就是在心里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事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事原则.虽然要想做到宽容不是那么简单,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从生边的一点一滴做起,那样你离宽容就越来越近了,经过不断的积累,最后你就会达到你的目的--宽容.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
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
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即是对自已善待。
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
何所不容!”这是何等的气度与胸怀!宽容的可贵不只在于对同类的
认同,更在于对异类的尊重。--这也是大家风范的一个标志。
宽容有三种境界,可以养鱼为喻:最初级的境界是玻璃缸赏鱼,只让
它在一定的范围存在和活动;中等境界是池塘养鱼,因地就利,因势
利导,水肥鱼跃,鱼张水活,相互利用;最高境界则是江海生鱼,千
形万类,任其自生,海阔天高,任其自游,由此也就成就了海的博大
和丰富。有多大的胸怀,就有多高的境界;有多高的境界,就能干多
关于梦想的事例?
莱特兄弟的飞翔之梦:
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
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关于依赖的事例?
过度依赖,也许会成为你的致命伤。
人们总认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坐享其成是理所当然的。刘禅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无心向学,反应愚钝,不可教导,成为了人们对刘禅的叹息,后人把他称作“阿斗”,大概就是如此吧。要不然,哪会落得败坏刘备之千秋大业?他们的不思故业,源于他们对于先辈过于依赖,最终不成大器,败坏家业。依赖过度难道不是他们的致命伤吗?叶子飞得再高也会落下来,因为它靠的是风的力量。这告诉我们:想取得成功,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正如小仲马所说:“要是靠我的父亲大仲马而成名,我宁愿默默无闻。”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必须依靠自己,拒绝依赖。苏轼在经历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困境后,终于明白要依靠自己,不能空等他人的赏识,于是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李白曾“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失意后,他依靠自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如果觉得不够欢迎追问
关于怜惜的事例?
1.杨贵妃被逼死于马嵬有“饮金屑”和被缢死两种说法,其实杨贵妃是被缢死的,而饮金屑乃是人们对她缢死表示同情怜惜的一种宛转的说法。
2.尽管她一身风尘之色,显然坐了很久的火
车,看她的神情也十分的疲惫,但是一双带点浅绿色的眸子,依然清凉的象沙漠里的甘泉一样,清澈明亮的如同一泓碧水,令人见而心生怜惜。
3.寻见泰定后欠身欲起,悲惨中带着数分袅娜,正是徐娘半老,犹存丰韵,已令人怜惜不禁。
4.父母当时当然还不知道那是错划,也许是因为尊重他的满腹经纶,也许是怜惜他年老体弱,经请示场部,把他抽上来,当了犯人们的文化教员......
5.我在怜惜大自然的无与伦比。云淡风轻的男
子,离岸,动用长长的镜头,近距离地取景冷去的枝桠。摇曳的鱼。高原与湖泊的经纬度。有时候,无知也是一种睿智。穿裤子的云
6.总是一幅哀苦的样子,让人怜惜。
7.娇柔的悭吝人啊,越是算计,则浪费越多。怜
惜这个世界吧!要不然,贪婪的人儿,你和墓冢,将成为吞噬世间报偿的鱼腹。莎士比亚
8.此时女子倾城之姿的容颜上,细眉浅皱,秋水盈盈的美眸,望着少年的身影,有几分怜惜。
9.他能从具有强烈现实感的事件中,写出文学的。
关于事例的好词?
因材施教【yīncáishījiào】: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造句:走近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雄心壮志【xióngxīnzhuàngzhì】:伟大的理想,宏伟的志愿。造句:雄心壮志是促使一个人永远奋斗的发动机。
骄傲自大【jiāoàozìdà】:盛气凌人,过分抬高自己。造句:过于骄傲自大最终是会害了自己的。
三皇五帝【sānhuángwǔdì】: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原为传说中我国远古的部落酋长。后借指远古时代。造句:中华百家姓谱一书,起讫三皇五帝追根溯源而立谱书志。
关于隐忍的事例?
韩信的故事
韩信年轻时的一天,一个恶汉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常佩带宝剑,以为他是胆小,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不知道韩信会怎么办。只见韩信想了好一会儿,一言不发,就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但是日后,他帮助刘邦打败项羽,一统天下,成就霸业,被封淮阴侯。
关于细心的事例?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小时侯家里很穷,凭借着自己对梦想的不懈追求,通过顽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他曾经历的那段贫穷的岁月,成为了日后激励他前进的动力。
他在学校读书时,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太差,父母无法给他买好看的衣服,舒适的鞋子,他常常是衣衫褴褛,拖着一双与他的脚很不相称的破旧皮鞋。但年幼的布拉格从不曾因为贫穷而感觉自己低人一等,他更没有埋怨过家里人不能给他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那一双过大的皮鞋穿在他的脚上看起来十分可笑,但他却并不因此自卑。相反,他无比珍视这双鞋,因为它可以带给他无限的动力。
原来这双鞋是他父亲寄给他的。家里穷,不能给他添置一双舒服、结实的鞋子,即便这一双旧皮鞋,还是父亲的。尽管父亲对此也充满愧疚之情,但他仍给儿子以殷切的希望、无与伦比的鼓励和强大的情感支持。父亲在给他的信中这样写道:“……儿呀,真抱歉,但愿再过一二年,我的那双皮鞋,你穿在脚上不再大。……我抱着这样的希望,你一旦有了成就,我将引以为荣,因为我的儿子是穿着我的破皮鞋努力奋斗成功的。……”这封寓意深刻、充满期望的信,一直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布拉格在科学的崎岖山路上,踏着荆棘前进。
关于根的事例
《又见平遥》中的追根溯源,它所讲述了一个关于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故事:清朝末年,平遥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从沙俄保回了分号王掌柜家仅剩的唯一一条血脉。
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同去。七年过后,赵东家本人连同232名镖师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血脉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