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属于什么文化区?
大蒙古文化区
二、内蒙古高原的文化内涵
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观念和物质手段的历史性积淀,它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区域性和历史连续性等特征。草原文化无疑也体现了这样一些特点。草原文化是一种多元的复合型文化,其中主要包涵了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和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亦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独特性和连续性。大量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证明,草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品质,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战国时代内蒙古高原各民族分布状况的叙述,简要归纳这一历史时期草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赵文化等中原各诸侯国文化亦即农耕文化更多地受到游牧文化的影响,较为著名的史例即“胡服骑射”。从这个角度说,这一历史时期北方草原文化中的主导是游牧文化。秦汉时期,中原政权与北方民族政权双雄并峙,在文化上相互影响。由于游牧经济的单一性,导致对农副业产品的一定程度的依赖,北方民族游牧文化开始受汉文化的影响逐步增强
内蒙古高原北方游牧民族活动和控制的地域远比华夏族广阔,并且直至战国后期秦、赵、燕诸国才向北拓展,占据了北方各族大片土地,从而也使中原农耕文化的影响力向北方地区得到一定扩展。从文化的影响面上说,战国时代内蒙古高原上的中原农耕文化不如北方游牧文化的影响广大。考古发掘也显示,内蒙古高原的史前时期主要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物质文化是以农业为主,亦即活动在内蒙古高原上的史前先民创造的物质文化主要是农耕文化;与史前时期相反,战国时代,内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文化已成为草原文化的主体。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表明,战国时代,内蒙古高原已成为北方民族从事畜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的主要场所,逐步形成了历史时期有别于农耕文化的游牧文化。到战国末期,中原燕、赵、秦诸国对北方各游牧民族采取攻略政策,将今内蒙古中南部和东部南缘地带纳入了中原政权的统治范围,历史时期的农耕文化因素得以进入内蒙古高原。中原政权取得对古代内蒙古部分地区的统治权后,相继修筑长城。长城以北的内蒙古及北方广大地区,是以畜牧经济为主的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长城以南的内蒙古,主要居住着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秦、赵、燕等郡县之民。自战国有明确文献记载以来,这种大体以长城作为中国古代农业和牧业国家分界线的格局逐步形成,到秦汉——匈奴时期更为明确。各自建立了两种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文化内涵的集团,在长城沿线进行了密切接触,游牧和农耕两大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和交融。双方势力此消彼长,互相制约掣肘,相互交流影响,形成了各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又有共同文化内涵而彼此难以割舍分离的历史格局。自战国燕、赵、秦三国开始,中原政权在内蒙古的统治措施之一是设郡置县,使内蒙古部分地区首次纳入了中原政权的统治范围,秦汉又加以继承发展,对以后各族政权在内蒙古的统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战国时代的北方游牧民族史和中原政权统治内蒙古高原部分地区的历史,都是古代内蒙古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构成上来看,草原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游牧和农耕两大文化成为草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各具十分丰富的内涵和特点。史实证明,战国以来内蒙古高原是多民族生息繁衍的所在,也是多种文化碰撞交汇的重要地区。战国以来内蒙古高原上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军事文化的历史发展演化,奠定了独具特色的内蒙古区域历史文化的基础,多元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使古代内蒙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也一直影响着内蒙古地区以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战国时代中国古代北方各民族的历史活动,共同创造了内蒙古高原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
三、内蒙古的民族特征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蒙古族所崇拜的图腾有狼、鹿、熊、牦牛、鹰、天鹅、树木等等。《蒙古秘史》开篇第一句话这样写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马兰勒,即蒙古人所崇拜的图腾狼和鹿。
此外,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蒙古民族也崇拜龙,还有的部族有树木图腾崇拜、牦牛图腾崇拜等等。各种图腾神话反映了蒙古民族特点及与北方各民族、特别是阿尔泰语系各民族神话的许多共通之处,体现出他们之间相互交融的密切联系。
扩展资料:
萨满教是蒙古人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腾格里汗“长生天帝”。直到元时期,萨满教都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主持祭祀。
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
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佛教取代了萨满教在宫廷里的地位。但佛教的影响仅限于蒙古上层统治阶级,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萨满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族
内蒙古西部草原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其民族特征独具魅力,影响深远。
主要特征是充满活力、富于创造、自立自强、突出自我的品格;奔放豪爽、雄浑宽广、刚毅强悍的性格;勤劳淳朴、热情好客的品德;虔诚质朴、与人为善的素质;聪明智慧、与生俱来的歌舞特长;海纳百川般的气质和开阔明朗的包容吸纳精神,等等。
内蒙古西部草原文化的民族特征,说到底是人的特征。因为民族是由人构成的。而这里所说的“人”,既是自然人,更是“文化人”。因为人是在文化的创造和学习过程中成长的。也只有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才能得到发展。
内蒙古西部地处黄河中上游,总面积约72万平方公里,是“河套人”的发祥地。是我国少数民族集聚、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文化多样共生、民族文化特点突出的地区。这里的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其民族特征独具魅力,影响深远。
特征之一:内蒙古西部游牧民族,具有充满活力、富于创造、自立自强、突出自我的品格。这是由其地缘生存环境和游牧经济的自然生态所造就。
内蒙古西部由于更新世晚期局部下沉,产生了风成、水成的黄土堆积和漫漫黄沙,逐步形成了今天这样的沙丘、滩地、河套、湖泊相间的库布其、腾格里、巴丹吉林等几个大沙漠和波状的高原地貌。在风寒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短缺的地表径流和相对贫困的生产生活资料等组成的特殊生态环境,使这里的先民强烈的生存需求与难以满足的外部世界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反差,从而形成了先民固有的自立自强精神和突出的自我意识。驾驭并征服这种不利的生态环境是内蒙古西部民族内在气质的核心,从而形成了特有的精神与品格。
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品格,主要表现在依托这里特定的生态资源条件,很早就创造了自然经济中毛纺、编织业和皮革制造业的形成和发展。据《西夏书事》记载,居住在内蒙古西部的先民经常用驼、马、牛、羊、毡、毯、毛褐(毛织品)、草药等同宋朝汉人换取缯、帛、罗、绮、瓷器、漆器和谷物、砖茶。宋朝还将大批的汉文经书、史书、医书和佛经等文化经典输往这个地区。同时,这里的先民为了满足自身与交换的需要,早在汉唐时期就开始生产地毯、毡帐、马鞍、马靴、马蹬、奶桶、羊毛剪等产品,并形成一定的规模。
最具代表性的创造力,是锻造鄂尔多斯青铜器及其它多种文化遗存。其中最罕见的是一套由黄金制成的冠饰,也称“胡冠”。这套金冠是1972年在鄂尔多斯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的。重约1400克,由上部的鹰形冠饰和下部的冠带两部分组成。金冠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制作精美,工艺考究,融铸造、锻压、捶打、抽丝等先进技术于一身,代表了当时铸造业的最高水平。据考古人员分析鉴定,是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一位驰骋疆场、地位显赫的部落首领所佩戴。与金冠饰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大批装饰有各种动物形图案的文物,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这批文物特别是鹰形冠饰,不仅多次去北京、上海等国内城市巡回展出,而且多次远渡美国、日本等国家展览,享誉海内外。
上述诸多物质产品所表现出的创造力正是内蒙古西部世代形成的地理生态环境、经济文化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这里游牧民族特有的品格。
特征之二:奔放豪爽、雄浑宽广、刚毅强悍的性格,是内蒙古西部游牧民族最显著的特征。
这种性格的形成,仍然是与他们生产生活在草原辽阔而坦荡的自然环境、与他们从事游牧经济、爱乘骑、善狩猎、住毡帐、马崇拜的文化氛围分不开的。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夏朝,这里的畜牧业生产已有相当规模的发展。到了战国时期,以胡和匈奴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同中原各部族一样,已进入铁器时代。那时北方游牧民族在战场上就有高超的骑马射箭本领,表现出勇猛强悍、刚毅豪爽的性格。当时强盛的赵国,赵武灵王就很敬佩,他感到华夏族笨重的战车和士兵的服装不如胡服和骑兵,便决定向游牧民族看齐,改革军事装备,军队一律穿匈奴服,学习骑马射箭,用骑兵代替了笨重的战车。有所谓“越人利于舟,匈奴人利于马”之誉。正是对内蒙古西部地区马背民族特征的高度概括。
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特征:
内蒙古地处黄河上游,是“河套人”发祥地。蒙古族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民族草原民族文化特点突出,民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特色,蒙古服饰也称“蒙古袍”。
民族特征:西部游牧民族里,具有充满活力,突出自我的性格,居住“蒙古包”游牧经济的自然生态生活。常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民族特征:奔放豪爽、雄浑宽广、刚毅强悍的性格,是内蒙古西部游牧民族最显著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