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邮票的由来或故事?

邮票的由来或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343 更新时间:2024/3/6 8:30:21

邮票的由来或故事?

邮票是由英国人罗兰-希尔发明的!

据说罗兰希尔发明邮票还有个故事,有一天,他在郊外散步,看到一个邮递员把一封信交给一个姑娘,姑娘接过信看了一眼,又退给了邮递员,拒收!拒付邮费,邮递员很不高兴的把信拿走了,罗兰希尔就走过去,奇怪的问她,是谁的信?怎么不收?姑娘跟他说是她未婚夫写的,由于相隔太远,她付不起邮费,只好把信退回了。罗兰希尔问她,既然付不起邮费又必让他写信呢?姑娘悄悄告诉他,我们之间约定好了,在信封外面做了记号,分别代表是否平安,这样,不用打开信也知道怎么回事了!

这件引起了他的思考,他决定对邮政进行改革,后来他把邮资降下来,又把后付费改为先付款,并在信封上贴了标签~~即邮票。

由英国的罗兰希尔发明的。由于这种邮票面值一便士,且又呈黑色,故人们将其称作黑便士邮票

奥运邮票背后的故事(详细)

最佳答案

邮票的诞生,是由于邮资的征收对象的改变:不再是收信人,而是发件人付费。这是一种“预付模式”(先付费后使用)。而且邮资的费用可以因此而降低,收费也变得简单起来,通信因此走入寻百姓家。

邮票的雏形最早出现于17世纪中叶。1653年,法国国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区开办邮政的物权赐给维拉叶。维拉叶在巴黎设立了“小邮局”,还在街道设立了邮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递信件。维拉叶采用一种名为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出信给用户。寄信人把邮资付讫证套在或贴在信封上,写目寄信日期,把信件放入信箱。邮局收取信件以后便把邮资付讫证撕毁,然后把信件投送给收信人。这种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可说是邮票的前身。这种标签随用随撕毁,没有留传下来。

在1836年来自卢布尔雅那的奥地利人劳伦斯·科师尔(LovrencKoir)奥地利政府提出建议,引入邮票简化邮政服务。苏格兰书商詹姆斯·查门斯(JamesChalmers)在1838年递交了类似的建议。建议可能为罗兰·希尔所采纳,而后者在1835年受不列颠政府委托去对邮政进行改革。希尔因此成为邮票使用的倡导磨罩雀人。

在19世纪早期,邮资是按邮件送递路程远近信件纸数量分别逐件计算的,即“递进邮资制”,费用由收件人支付。按照规定,邮程在15英里之内收费4便士;20英里内收费5便士;300英里内收13便士……除此之外,按照邮递条件还会另加邮资。邮资非常昂贵。据记载,一封从伦敦到爱尔兰的信件就要花费一个铁路工人一个月工资的两成。如此高昂的邮资不仅平民望而却步,连国会议员也难以承受,为此国会竟决定议员可享有免费邮件。结果一些议员将这些免费邮件大肆赠送给亲朋好友,免费邮件竟占邮件总数的75%,邮政部门因此亏空严重。而民间也想尽办法逃避邮资,诸如请人代送或拒绝收件等方法层出不穷。

希尔于1837年2月22日出版了一本叫做为《邮政改革—其重要性与现实性》的书籍,主张取消邮件免费特权,在英国本土邮件重量只有低于0.6盎司一律只收1便士的改革方案,并且由寄件人预付邮资,还提出用一种印刷精美的邮政用品来预付邮资,引起广泛回响。1839年7月22日,希尔的邮政改革主张终于在下议院通过。8月17日,该方案获得了维多利亚女王的通过,决定自1840年1月10日正式实行。1840年3月,第一批邮票240个邮票模版制作完成,4月15日开机印刷,并于同年5月1日正式发行最佳答案

邮票的诞生,是由于邮资的征收对象的改变:不再是收信人,而是发件人付费。这是一种“预付模式”(先付费后使用)。而且邮资的费用可以因此而降低,收费也变得简单起来,通信因此走入寻常百姓家。

邮票的雏形最早出现于17世纪中叶。165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区开办邮政的物权赐给维拉叶。维拉叶在巴黎设立了“小邮局”,还在街道设立了邮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递信件。维拉叶采用一种名为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出信给闷坦用户。寄信人把邮资付讫证套在或贴在信封上,写目寄信日期,把信件放入信箱。邮局收取信件以后便把邮资付讫证撕毁,然后把信件投送给收信人。这种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可说是邮票的前身。这种标签随用随撕毁,没有留传下来。

在1836年来自卢布尔雅那的奥地利人劳伦斯·科师尔(LovrencKoir)向奥地利政府提出建议,引入邮票简化邮政服务。苏格兰书商詹姆斯·查门斯(JamesChalmers)在1838年递交了类似的建议。建议可能为罗兰·希尔所采纳,而后者在1835年受不列颠政府委托去对邮政进行改革。希尔因此成为邮票使用的倡导人。

在19世纪早期,邮资是按邮件送递路程远近和信件纸张数量分别逐件计算的,即“递进邮资制”,费用由收件人支付。按照规定,邮程在15英里之内收费4便士;20英里内收费5便士;300英里内收13便士……除此之外,按照邮递条件还会另加邮资。邮资非常昂贵。据记载,一封从伦敦到爱尔兰的信件就要花费一个铁路工人一个月工资的两成。如此高昂的邮资不仅平民望而却步,连国会议员也难以承受,为瞎早此国会竟决定议员可享有免费邮件。结果一些议员将这些免费邮件大肆赠送给亲朋好友,免费邮件竟占邮件总数的75%,邮政部门因此亏空严重。而民间也想尽办法逃避邮资,诸如请人代送或拒绝收件等方法层出不穷。

希尔于1837年2月22日出版了一本叫做为《邮政改革—其重要性与现实性》的书籍,主张取消邮件免费特权,在英国本土邮件重量只有低于0.6盎司一律只收1便士的改革方案,并且由寄件人预付邮资,还提出用一种印刷精美的邮政用品来预付邮资,引起广泛回响。1839年7月22日,希尔的邮政改革主张终于在下议院通过。8月17日,该方案获得了维多利亚女王的通过,决定自1840年1月10日正式实行。1840年3月,第一批邮票240个邮票模版制作完成,4月15日开机印刷,并于同年5月1日正式发行,并且在5月6日生效(但在5月2日已有人在使用了)。因为其面值1便士且用黑色油墨印刷,所以收藏家称之为黑便士(OnePennyBlack)。这是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邮票图幅为19mmX23mm,无铭记,无齿孔,有背胶,有小皇冠水印。

最初的两枚邮票设计也是多得罗兰·希尔。为之他收到数千份设计,最后都为他弃之不用。邮票上的画像来自于一枚他特别喜欢的1837年纪念币。面值1便士的邮票是黑底的,2便士面值的则是蓝底。亨利·科巴(HenryCorbald)为之制作雕版,而印刷工作则由珀金斯,培根·珀斯印刷厂(Perkins,BaconPetch)承担。而黑便士邮票也有其不足之处,邮票上的黑色邮戳不易看清,且容易洗掉,因此有人钻空子(漏洞)将其反复使用。为此,之后的1便士邮票改用红色印刷,1841年2月10日,红便士宣告诞生。

[编辑本段]【邮票的历史发展】

在1840年邮票诞生以前,出现过有很多种邮件付费形式。巴黎邮局的佃户让—雅各·雷奥尔德·德·维利埃(Jean-JacquesRenouarddeVillayer)在1653年发明了一种名为“付款票”(或应付票据,法语:Billetdeportpayé),这是与邮票类似的纸样收费条,价值“一苏”。这种付款条被面并无粘性,需要用夹子或绳带固定在信件上。目前这种付款票已很难见到,而且流传至现世的情况不详。

在英国也有类似邮票前身制品。自1680年起伦敦芬尼邮局(LondonPennyPost)的商人威廉·杜克瓦(WilliamDockwra)和罗伯特·穆里发展出新的邮价统一系统,他们为发信者的邮件盖上邮戳的做法非常受欢迎,致使当时约克公爵在邮政领域的垄断地位岌岌可危。不过公爵向芬尼邮局施压,迫使后者在两年后放弃该项业务,而且被并入邮政总局。而芬尼邮局一些流传下来的三角形邮票(英语:triangularpostmarks)现在依然可在博物馆见到。另外最少有四枚为私人所收藏。

19世纪初一些城市出现了所谓的“城市信封”(Stadtkuverts),也可看作为贴在信封上印刷邮票的前身。1818年撒丁岛出现一盖有邮戳的信纸(Cartapostalebollata),1821年前后由不列颠报纸发出的回复卡也已经有邮戳印记。世界上第一张印有邮票的明信片是在1838年从悉尼发出的邮简(lettersheets)最佳答案

邮票的诞生,是由于邮资的征收对象的改变:不再是收信人,而是发件人付费。这是一种“预付模式”(先付费后使用)。而且邮资的费用可以因此而降低,收费也变得简单起来,通信因此走入寻常百姓家。

邮票的雏形最早出现于17世纪中叶。165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区开办邮政的物权赐给维拉叶。维拉叶在巴黎设立了“小邮局”,还在街道设立了邮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递信件。维拉叶采用一种名为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出信给用户。寄信人把邮资付讫证套在或贴在信封上,写目寄信日期,把信件放入信箱。邮局收取信件以后便把邮资付讫证撕毁,然后把信件投送给收信人。这种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可说是邮票的前身。这种标签随用随撕毁,没有留传下来。

在1836年来自卢布尔雅那的奥地利人劳伦斯·科师尔(LovrencKoir)向奥地利政府提出建议,引入邮票简化邮政服务。苏格兰书商詹姆斯·查门斯(JamesChalmers)在1838年递交了类似的建议。建议可能为罗兰·希尔所采纳,而后者在1835年受不列颠政府委托去对邮政进行改革。希尔因此成为邮票使用的倡导人。

在19世纪早期,邮资是按邮件送递路程远近和信件纸张数量分别逐件计算的,即“递进邮资制”,费用由收件人支付。按照规定,邮程在15英里之内收费4便士;20英里内收费5便士;300英里内收13便士……除此之外,按照邮递条件还会另加邮资。邮资非常昂贵。据记载,一封从伦敦到爱尔兰的信件就要花费一个铁路工人一个月工资的两成。如此高昂的邮资不仅平民望而却步,连国会议员也难以承受,为此国会竟决定议员可享有免费邮件。结果一些议员将这些免费邮件大肆赠送给亲朋好友,免费邮件竟占邮件总数的75%,邮政部门因此亏空严重。而民间也想尽办法逃避邮资,诸如请人代送或拒绝收件等方法层出不穷。

希尔于1837年2月22日出版了一本叫做为《邮政改革—其重要性与现实性》的书籍,主张取消邮件免费特权,在英国本土邮件重量只有低于0.6盎司一律只收1便士的改革方案,并且由寄件人预付邮资,还提出用一种印刷精美的邮政用品来预付邮资,引起广泛回响。1839年7月22日,希尔的邮政改革主张终于在下议院通过。8月17日,该方案获得了维多利亚女王的通过,决定自1840年1月10日正式实行。1840年3月,第一批邮票240个邮票模版制作完成,4月15日开机印刷,并于同年5月1日正式发行,并且在5月6日生效(但在5月2日已有人在使用了)。因为其面值1便士且用黑色油墨印刷,所以收藏家称之为黑便士(OnePennyBlack)。这是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邮票图幅为19mmX23mm,无铭记,无齿孔,有背胶,有小皇冠水印。

最初的两枚邮票设计也是多得罗兰·希尔。为之他收到数千份设计,最后都为他弃之不用。邮票上的画像来自于一枚他特别喜欢的1837年纪念币。面值1便士的邮票是黑底的,2便士面值的则是蓝底。亨利·科巴(HenryCorbald)为之制作雕版,而印刷工作则由珀金斯,培根·珀斯印刷厂(Perkins,BaconPetch)承担。而黑便士邮票也有其不足之处,邮票上的黑色邮戳不易看清,且容易洗掉,因此有人钻空子(漏洞)将其反复使用。为此,之后的1便士邮票改用红色印刷,1841年2月10日,红便士宣告诞生。

[编辑本段]【邮票的历史发展】

在1840年邮票诞生以前,出现过有很多种邮件付费形式。巴黎邮局的佃户让—雅各·雷奥尔德·德·维利埃(Jean-JacquesRenouarddeVillayer)在1653年发明了一种名为“付款票”(或应付票据,法语:Billetdeportpayé),这是与邮票类似的纸样收费条,价值“一苏”。这种付款条被面并无粘性,需要用夹子或绳带固定在信件上。目前这种付款票已很难见到,而且流传至现世的情况不详。

在英国也有类似邮票前身制品。自1680年起伦敦芬尼邮局(LondonPennyPost)的商人威廉·杜克瓦(WilliamDockwra)和罗伯特·穆里发展出新的邮价统一系统,他们为发信者的邮件盖上邮戳的做法非常受欢迎,致使当时约克公爵在邮政领域的垄断地位岌岌可危。不过公爵向芬尼邮局施压,迫使后者在两年后放弃该项业务,而且被并入邮政总局。而芬尼邮局一些流传下来的三角形邮票(英语:triangularpostmarks)现在依然可在博物馆见到。另外最少有四枚为私人所收藏。

19世纪初一些城市出现了所谓的“城市信封”(Stadtkuverts),也可看作为贴在信封上印刷邮票的前身。1818年撒丁岛出现一盖有邮戳的信纸(Cartapostalebollata)

每张小而单薄的邮票都背负着一段奥运史,飘洋过海,虽然途中历经千辛万苦但也未曾为战火所焚毁。它们虽方寸大小,但却精美绝伦,用不同的艺术形态印下主办城市的风情和会场建筑的宏伟,录下了激动人心的竞技场面和特写镜头,刻画了运动健将们的飒爽英姿,在艺术创作上,更是匠心独具,把运动场上瞬息间的“动”感、“力”感、“美”感捕捉下来,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它们像一部旧式留声机,咿咿呀呀地回顾着昨日奥运赛场上的点点滴滴,也记录着人们对这场盛会的一种特殊情感。

随着2008年奥运会脚步的逼近,第九届世界集邮展览也将在北京举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奥运邮票中,共同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故事之长盛不衰

曾经有一个小男孩“设计”过一枚“邮票”,目的是用来做书签。在这枚“邮票”上,他画上了奥林匹克的五环标志和西班牙巴塞罗那市议会的标志。他青年时代就与集邮结缘,他的奥运专题邮集,已将从1896年希腊发行第一套奥林匹克邮票至今,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有关奥运的邮品几乎全部收齐。他就是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萨马兰奇只是众多集邮爱好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但一张小小的邮票究竟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能够让上到国际奥委会主席下到平民百姓都为之珍爱并能随奥运圣火传递下去?

奥运邮票使深入研究所有与奥运会和奥林匹克哗闷谈运动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事件成为必要。对即将来临的奥运会而言,奥运邮票是它到来的预兆对正在进行的奥运会而言,奥运邮票是传递它的信使;而对历届奥运会而言,奥运邮票又是研究它的历史学家。奥运邮票能够到达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奥运邮票优于书籍、报纸、视频这些途径的地方就在于他几乎能把五环的图像和五环所代表的精神传递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而最重要的一点也在于它发行时的价格同其它奥运纪念品相比最为低廉,近乎和白菜等价甚至更廉价的奥运邮票无疑成为人们心中最罩悉具收藏价值的奥运纪念品。

故事之判定价值

奥运邮票的价值一般都和年代成正比,显而易见,1896年希腊奥运会发行的第一套邮票成为最具收藏价值的奥运邮票。经历了100多年的洗礼,能够完整保留下来,没有使用和玷污痕迹的整套邮票如今已不多见,市面价值估计在2000美元—2500美元之间。单票以面值和流失量决定其价值大小,如果票面上印有奥运会举办地点及时间的邮戳,那么这张新销票的价值就高于新票价值。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奥运期间发行的特殊邮票也存在着很高的收藏价值,其中包括由于印刷失误等原因发行出的错体票、折白乱碰票、变体票还有漏打磁孔和打歪磁孔所造成的废品邮票,由于流入市面较少都变得弥足珍贵。

故事之特殊意义古往今来,有很多奥运邮票在一个时期都代表着一层特殊的含义。1920年在安特卫普举行的第七届奥运会是自1896年以来第一次也是奥运史上唯一的一次把发行邮票所加的附捐用于慰劳一战的伤病老兵,而不是用于奥委会的建设。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8年10月,英国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申请在伦敦举行第十四届奥运会,为了安抚人们因战争带来的恐惧和对和平的高度向往,英国皇家邮政为此届奥运会发行的邮票中,特意在其中两枚加上了橄榄枝,成为和平的象征。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我定了2010年的动漫周刊。但邮局51-20邮发代号显示的是文化艺术报,我还是定了会不会收到的是文化艺术报?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51代表的是报纸,杂志因该是双数!也代表着省份!比如23-是山东的报纸,24-是山东的杂志!所以你说的51-20你订错了!赶快去退订!你订动漫周刊在书上找找啊!应该有订阅方式!这么简单的问题邮局的营业员都看不出来,邮局太垃圾了!到邮政的订报处申请就可以了。手抄报设计制作要点及规范要求一、手抄报设计制

  • 银魂人物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简单点说。近藤被砍头,冲田肺痨死了,土方战死,剩下的队长死的死走的走,真选组成了一个谜。高杉晋作也肺痨死了,桂(木户孝允)跟伊藤博文考察英国工厂回来攘夷成功看到了明治维新。顺便一说:高杉的老师吉田松阴被幕府杀了。那些美国“天人”当然是战败,随后在二战打击日本,后转而扶植它作为远东堡垒,日本从此发展起

  • 英雄烈士的故事400字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董存瑞烈士董存瑞烈士1929年10月出生于河北怀来县南山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在党的培养下参加了党领导的各种抗日活动。1945年董存瑞参加了八路军,他工作用心、做战勇敢,先后立过四次大功,得过三枚奖章。1946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城的战斗中董存瑞用左手托

  • 中外名人励志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 “身在曹营,心在汉”是指谁?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是关羽三国演义中没有“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而且此语也并非指徐庶,而是说关羽。关羽与刘备失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在戏剧

  • 郑成功主要事迹。不少于50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国姓爷忠孝两全东都瀛海泣血记国姓爷郑成功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户藩千里滨,祖籍福建泉州南安郡43都石井村,公元1624年8月27日生,属西洋处女星座,农历7月14日甲子年,午后酉时生,十二生肖相鼠,卒於1662年6月23日,农历5月8日,得年39岁,由於出生时千里滨海边红光照亮、天鸣地动(相传郑成功为大海

  • 原神女士会出角色吗?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会的女士是愚人众十一执行官中的第八席,虽然是反派角色但是公子也是愚人众执行官,依旧不影响他开放卡池和登场,就此来看女士还是很有可能会在后续版本中作为可抽取的角色上线的历史上有女名人有武则天、王昭君、李清照等。1、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

  • 1840到1949中国近代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林则徐、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慈禧、孙中山、黄兴、袁世凯、黎元洪、陈独秀、李大钊、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张学良、杨虎城、刘志丹、邓小平、宋庆龄、宋美龄、汪精卫、彭德怀、刘伯承、陈毅、叶挺、刘少奇、林彪、罗荣桓、赵一曼、杨靖宇、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

  • 金聃龄在韩国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金聃团冲龄(),是编剧塑造的塌判歼戏剧角色,历史上没有冲庆这个人。出自於于野谭,在传说里面,不知道真的有无,得问韩国人金聃龄是韩国《於于野谭》中江原县的县令,这个故事本来讲的是金聃龄来到江原县,偶遇一只美人鱼然后扮野将她放生的故事厅缺册扮宏。

  • 蚕桑文化总结?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蚕桑,即养蚕与种桑,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支柱。相传是嫘祖(黄帝正妻)发明。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原创文化,与稻田文化一起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而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丝绸文化、瓷器文化则标志着中原文明进入鼎盛阶段。蚕丝是丝绸的基本原料,丝绸文化实际上就是蚕桑文化的高度发展成熟阶段。种桑是专为供给养蚕的,而养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