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强不息的名人故事40字自强不息的名人故事40字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失去聆听能力后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豪言壮语。他用《命运》之曲谱写了自己生命的辉煌,用不屈于命运的方式让全世界人看见了他的身影。
德国诗人歌德在他的不朽名著《浮士德》中说:“凡是自强不息者,终能得救!”其实,世上真正的救世主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对于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者来说,身体的残疾不是障碍,只要信心不垮,仍能做出令自己吃惊的成绩。在缺陷面前绝不要退缩和消沉,要凭着良好的心态战胜困难,当我们有想法但不能实现时,要自立自强,这样才能发掘你的潜能,冲破困境走向胜利。
扩展资料:
自强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熔铸成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倍经磨难而更强,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人一定要自强。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一世的自强。事实上,一个人现有的状态如何,面对的困难和压力如何很重要。
人生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来自于外界或是自己的压力,还有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的情绪。这些情绪往往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甚至不良影响。做一个真正的强者,做最强的自己,是唯一的出路。做一个真正的强者,做最强的自己,必须的最佳选择。只有做最强的自己,做真正的强者,人才会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海伦凯勒虽然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是身残志坚,努力学习,最后成为了一个女中豪杰,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表忘了采纳哦!
二、求自强不息的故事!!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请参考
三、自强不息的古代名人故事是什么?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是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
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者,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相关信息:
自强不息(拼音:zìqiángbùx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易经·乾卦·象曰》。
自强不息指自己努力上进,永不懈怠;形容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自强不息,从失败中卷土重来,在眼泪中绽放微笑,处在最低谷时抬头仰望天空。世界上没有最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陈平是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四、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故事(较长篇的)
拉瓦锡发现氧气的故事
1794年5月8日,一位51岁的学者被指控在士兵的烟草中掺水,而被押上断头台。临刑前,这位学者要求:情愿被剥夺一切,只要让我做一名普通的药剂师,做一点化学试验,就心满意足了。然而,他的要求根本就得不到批准。随着行刑官一声令下,学者的脑袋被砍了下来。
这位学者就是被人们誉为近代化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拉瓦锡。他的死是科学上的一大损失,以至于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痛惜感叹道:他们割下拉瓦锡的头,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但是不知在100年之内,世界上还能不能再长出一颗那样的头颅。
拉瓦锡于1743年8月26日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家境富裕。不过,他并没有秉承父亲的旨意从事法律,而是爱上了自然科学。
博学多才的拉瓦锡研究过炸药,涉猎过农业栽培技术,改良过养牛法,制定过开山筑路的计划。不过,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他在化学和物理方面的贡献,尤其是他通过长期的严格实验,发现了一种能助燃、助呼吸的气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氧气。
氧气的发现是对拉瓦锡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钻研精神的馈赠。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两位科学家触到了真理的鼻尖,令人遗憾的是,囿于传统理论的束缚,他们都半途而废,从而将撩开真理面纱的殊荣让给了拉瓦锡。
早在17世纪,欧洲人通过燃烧和呼吸的研究,发现了空气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气体。但是,当时流行的燃素学说统治了他们的思想,禁锢了他们对空气的进一步研究。
瑞典化学家舍勒在1773年以前,就通过实验制取了纯净的氧气。但是,作为燃素学说的忠实信徒,他错误地把这种气体叫火气,并且认为燃烧是火气与燃烧物中的燃素结合的过程,火和热是火气与燃素化合的产物,从而未能正确地解释燃烧现象。
几乎与此同时,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也通过实验制取了这种气体。他把蜡烛放在这种气体中,发现火焰比在空气中更加炽热明亮。他还把老鼠放进去,发现它比在等体积的寻常空气中活的时间约长了4倍。他亲自尝试了一下,一吸进去,便觉得这种空气使呼吸轻快了许多,使人感到格外舒畅。但他没有继续研究,而是开始了在欧洲大陆的度假旅行。
当科学的珍珠出现在舍勒和普利斯特列眼前的时候,他们没有鉴别出来,而是把它看成了鱼目,从而与机遇女神失之交臂。
于是机遇女神青睐的目光投向了拉瓦锡。他发现燃素学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破绽。比如,既然金属在煅烧中逸出燃素,那为什么重量反倒增加呢?而蜡烛呢,燃烧之后,竟一无所剩,似乎全部消失了。
为了弄清事实的真相,拉瓦锡开始了严格的实验。他首先仔细地称量了装有空气和固态物质的密闭容器,然后用放大透镜将阳光聚集在物质上,或者用火加热。当物质燃烧完后,再重新称量装有反应物的容器。他用各种不同的物质反复进行实验,结果都表明,密封容器的重量在燃烧前后都不变。
这是什么原因呢?拉瓦锡的大脑开始了紧张的思索。后来他终于得出结论:原来在没有密封的燃烧当中,空气中有一种新的物质元素参与了反应,使得物质燃烧前后重量不一。为此,他把这种气体命名为酸素,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氧气。
这样,金属生锈、重量增加的秘密也被揭开了。
最后,拉瓦锡推翻了流传多年的燃素学说,指出:由于人工的或天然的操作不能无中生有地创造任何东西,所以每一次操作中,操作前后存在的物质总量相等,且其要素的质与量保持不变,只是发生更换和变形,这可以看成是公理。这番话体现了物质不灭定律的基本精神。拉瓦锡的思想超越了他的同时代人,因为他不仅注意到了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性质的变化,而且注意到了数量上的变化,从而使得化学科学割断了与古代炼金术的最后一根纽带,以一种崭新的面目蓬勃发展起来。
几年前,一个重要人士到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学院对全体学生发表演讲,我前往听讲。那个学院规模不大,我到场时,整个礼堂都充满了兴高采烈的学生,大家都觉着有机会能听到大人物的演说都兴奋不已,当讲演者走到麦克风前,眼光对着听众,由左向右扫视一次,然后开口道:
“我的生母是聋子,因此没有办法说话,我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也不知道他是否在人间,我这辈子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棉花地田锄地。”
台下的人全都惊呆了,“如果情况不如人意,我们总可以想办法加以改变,”她继续说,“一个人的未来怎么样,不是因为运气,不是因为环境,也不是因为生下来的状况,”她轻轻地重复方才说过的话,“如果情况不尽如人意,我们总可以想办法加以改变。”
“一个人若想改变眼前充满不幸或不如人意的境况,”她以坚定的语气向下说,“只要问自己一下简单的问题:‘我希望情况变成什么样?’然后全身心投入,采取行动,朝理想目标前进即可。”
接着她的脸绽现出美丽的笑容:“我相信大家会比我做得更好!我的名字是阿济泰勒摩尔顿,今天我以美国财政部长的身份,站在这里。”
人与人之间原本只有微小的差别,但却造成了局大的差异。其原因正在于心态。我们往往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就真的会成为什么样子。
-----------------------------------------------------------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
在法国里昂,一位70岁的布店老板快要不行了。临终前,牧师来到他身边。布店老板告诉牧师,他年轻时很喜欢音乐,曾经和著名的音乐家卡拉扬一起学吹小号。他当时的成绩远在卡拉扬之上,老师也非常看好他的前程。可惜他20岁时迷上了赛马,结果把音乐荒废了,否则他一定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现在生命快要结束了,反思一生碌碌无为,他感到非常遗憾。他告诉牧师,到另一个世界后,如果再选择,他决不会再干这种傻事。牧师很体谅他的心情,尽心地安抚他,并告诉他,这次忏悔对牧师本人也很有启发。
这位牧师是谁?他是法国最著名的牧师娜德.兰塞姆。无论在穷人心目中还是在富人区域里,他都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他90高龄的一生中,他又1万多次亲到临终者面前,聆听他们的忏悔。在他的人生后期,纳德.兰塞姆想把他的60多本日记,内中全是这些人的临终忏悔编成书,但因法国里昂大地震而毁于一旦。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纳德.兰塞姆老了,他没有将另一层意思说出来。如果人们将临终反思提前50年、40年、30年,那么世界上会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每个人的最后反思,不到那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几十年,做到了这点,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
----------------------------------------------------
自尊
80多年前,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沃尔逊小镇,涌来了一群饥饿的难民。当镇长杰克逊先生发送食品时,许多难民拿到食物迅速吞嚼起来……这其中,有一个年轻人例外,他对镇长说:“镇长,你送给我这么多好吃的,我能为你干些什么吗?”
杰克逊笑了:“我给你们食物,并不是寻求什么回报,我只不过给你们提供一些帮助而已,并不需要你们干什么啊。”那位年轻人听了,并没有领情,“如果没有活儿给我干的话,我不会接受你的食物,真的,我总得为你干点什么呀!”。杰克逊觉得这位年轻人很不一样。可是,又没有什么供他干,杰克逊只好蹲下来,让年轻人给他捶背。后来,年轻人被留了下来,杰克逊把女儿也嫁给了他。
20年后,这位年轻人成了世界石油大王,他的名字叫哈默。
哈默先生的成功,固然有许多因素,但他那种拒绝不劳而获的做法,却为他赢得了宝贵的自尊。看来构筑成功的大厦,除了自信的水泥、自强的红砖之外,还离不开那种名叫自尊的钢筋!
人生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当命运的女神向你走来之时,你如果说我总得为你干点什么吧!然后接过他手中的包裹,谁又能保证你不会受到他格外的垂青?因为,你的获得让你拥有自尊。而自尊却是你成就事业的基石。
当你把“我总得为你干点什么”付诸行动的时候,这就注定了在生活中,你的真诚不会下岗,你的心灵不会失业,因为,你拥有宝贵的自尊。这个行吗???
我的成长经历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典型
只可惜还没出自传,没有书面文档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