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学段“教什么、怎么教”,纲要力求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育要点,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以增强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学阶段,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各学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外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这是当前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让我认识到,“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启蒙老师。我们得向启蒙老师致敬,向精神不死“国学之教父”南怀瑾老师致敬。南怀瑾老师的国学精神,像明灯一样依然点亮我们的“中国心”。所以我们希望国学经典真正的进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是嘴上的国学,而是行动中的“中国心”。作为一位小学的语文老师,就是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热爱经典国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从这个暑假破土发芽,生生不息的成长。暑假每天要通过父母和孩子的自觉行动,让每个孩子都有诵读的时间,让朗朗的诵读声,蔚然成风。暑假不仅是让孩子《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再熟读成诵。更主要的是在孩子说话和行动有没有展现,特别是与孝教父母、勤于学业和出门礼仪等中华优秀美德的展现方面。孩子们的一点点的努力,通过融入到经典诵读而书香弥家。《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每个孩子要启蒙、要学习、要背诵,最重要的要践行,而且不会随暑热过去而消散。老师要和每个孩子的父母沟通,让《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中华优秀美德的展现和教育对孩子来说,就像每天的穿衣、吃饭用度一样。希望国学的经典真正的进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是嘴上的国学,而是行动中的中国心。它的目的是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的价值观找到一个源头。孩子对这种国学的关注,它是跟时代的需要相结合的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它对于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1、环境文化
我们将“明礼、勤奋、活泼、进取”八个大字镌刻于外墙,点染出学校校园文化的主旨,并开辟传统经典文化专栏,涉及文学艺术、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历史名人、科技发明、地方文化、名胜古迹、教育智慧八个方面的内容,营造出浓厚的传统经典文化氛围。漫步校园,如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
2、班级文化
学校将圣贤的智慧、经典的名著、璀璨的艺术和传统节日文化等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营造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学习园地中,学生的剪纸、书法、绘画作品,让我们在为孩子的才智竖起大拇指的同时,真切地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3、精神文化
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做融汇东方智慧、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和“博纳、儒雅、蓄志、创新”成为师生思想的引领,也更加深入地诠释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
三、如何在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加强积累,形成文化积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教师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具体安排诵读的内容。对所安排的内容,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牢记在心。
学生诵读的过程是进行语言材料积累的过程,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过程。
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了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诠释了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诚信做人的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民族骨气和浩然正义的典型写照。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先人智慧的结晶,是值得我们自豪的精神资源。
我们应该把它输入到我们的血液中,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二、让学生感受戏曲艺术丰富的内涵和悠长的韵味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但是当前大多数学生普遍都喜欢流行的影视文化,很少接触戏曲。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尝。
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优势,精心组织活动。
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戏曲的发展演变、经典的角色、戏曲的种类及特点等相关知识;也可以有选择地让学生观摩一些著名戏曲艺术家的表演,从唱腔、念白中体味戏曲特有的韵味。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有选择地收看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以丰富学生的戏曲知识。
三、让学生领悟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书法是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提高其文化修养的一种手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一个人写的字上通常可以考察出一个人在文化方面的悟性和修养。
语文教师应把书法教学纳入整个小学教学计划中。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读帖辅导、教师范写、个别指导之外,还可介绍一些书法家的生平简历、趣事轶闻,相关碑帖的创作背景、经历过程和风格特色及其在传统艺术中的地位等。
这一方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唤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另一方面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领悟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丰富的内涵。
四、开展家校合作在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家校合作的模式,不仅可以促进教育成效的迅速实现,而且还拉近了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距离,便于今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教师应当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意义、方法以及目的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家长转变观念,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并且以身作则影响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定期举办家长学习班或者家园联系会等,以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家长对教师教育工作的意见,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活力。
其次,为了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学校可以尝试跟家长一起,开展学术沙龙或以某方面文化礼仪为主题的专题活动等,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再者,教师要结合学校的日常教学安排以及家长的时间安排,和家长一起,带领学生参观古典建筑、拜访老革命家、欣赏有意义的影片等,以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使得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五、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作用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融入多媒体,无疑为教育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新鲜的活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之余,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以掌握更多的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并且尽可能多的搜集学生所感兴趣的图片、音乐、视频等,为信息化课堂的开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比如,教师可以就不同民族的不同特色为出发点,利用视频不同民族的舞蹈、服饰、语言等,与此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观看之后,模仿其中的相关舞蹈片段,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在兴致盎然的观赏中了解到更多关于传统民俗的知识,也可以在热情的表演中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风貌和民族特质的文化,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让小学生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乃至中华民族的振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出更多的利于传统文化教育顺利开展的良好策略与方式,从而真正地发挥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