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叫《小娘惹》?
娘惹指居住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的土生华人女性。这部电视剧主要讲述的就是这类女性的故事,所以叫这个名字。
该剧也通过一定的桥段来表现娘惹礼仪、地位、饮食等文化,不仅是表现三代娘惹命运多舛的故事,同时呈现了娘惹文化的变迁。该剧通过一个大家庭几代人的恩怨情仇,融合娘惹文化精髓,讲述了善良女子月娘一生不屈不挠的奋斗史的故事。
《小娘惹》讲的是一个土生华人大家族姨太太之女菊香虽为聋哑却美丽、善良,爱上了日本人山本而私奔,被家族成员所痛恨,两人在战乱中先后死去只留下他们的女儿月娘。月娘重回家族,为了保护自己的嬷嬷而受尽屈辱、屡遭陷害。期间偶遇隐瞒身份的豪门之子陈锡,并相识相爱。
《小娘惹》在新加坡可是红翻了天,据说打破了新加坡15年的收视记录,每天有110多万人观看(新国总人口400多万)。而主演《小娘惹》的欧萱也被捧为继郑惠玉、范文芳之后新传媒的第三代阿姐。
小娘惹剧评:
最后一集结束的时候,萝卜张的儿子在祠堂拜祭月娘时,忽然间释然了,那些恩恩怨怨纷纷扰扰都是过眼云烟,原来,月娘的放手与宽容,才是整部剧的亮点。
对于陈锡,月娘所作的一切或许显得无情。岂知,爱不一定是得到,爱是彻头彻尾地为对方着想,月娘是聪明的女子,她爱得深刻爱得理智,她可以独自背负一切却不能奋不顾身,因为他们背负了太多。这一切,像是蜿蜒的荆棘藤纠缠着两人将他们拉向两边,他们越是靠近就会伤的越深,月娘不想让陈锡受伤,所以选择放手,残忍的转身,然后默默的祝福,默默的守候。
二、巴巴娘惹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娘惹(或称土生华人/侨生)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娘惹也包刮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但目前没有来源证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娘惹都是指大明后裔。这些唐宋明后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男性称为巴巴,女性称为娘惹。六十年代以前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著身份(Bumiputra),但由于某些政党政治因素而被马来西亚政府归类为华人(也就是马来西亚华人),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娘惹今天在马来西亚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巴巴与娘惹这些人,主要是在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某些娘惹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例如他们的中国传统婚礼。娘惹人讲的语言称为娘惹话,并非单纯的福建话,在使用汉语语法的同时,依地区不同,参杂使用马来语与泰语词汇的比例也随之不同。此外,娘惹亦特指一个自称并被称为“娘惹”的华人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马六甲以及马来西亚独立前在槟城和新加坡的娘惹华人讲马来语,他们也自称为“Peranakan”——马来语中“土生的人”,故“CinaPeranakan”即土生华人,这一词本用来识别“娘惹人”与“新客”——也就是从中国来的移民。在19世纪的马来半岛,这样的分别很明显也很重要,“娘惹”是土生的,而“新客”是移民,两者的生活习惯和政治意识不太一样。虽然现在的马来西亚华人大都是本地出生的,可是“Peranakan”一词已成为“娘惹人”的专用自称。在今天的马来西亚,一位马来西亚华人娶了一位马来人为妻,他们的儿子也不是QQ娘惹,是混血儿。QQ娘惹可谓当世产生的特殊民族。(*特别注明:马来西亚华人娶/嫁任何一位马来人就必定要改用阿拉伯姓名,例:某某binAbdullah和皈依回教。)----巴巴娘惹是华巫混血的后代,他们身上必然有异于纯华人的习俗。在巴巴娘惹家庭中,讲的是一口流利的马来语,这是他们日常用语,不过也掺杂了一些福建方言,他们对普通华语一窍不通。特别是那些娘惹,平时的衣着打扮与马来女子无异,身穿沙龙或娘惹装(类似马来妇女装),口中喜爱咀嚼栳叶。在饮食习惯上,巴巴娘惹也有自成一统的“娘惹餐”,它兼有华人、马来人、印度族人以及以葡萄牙人为主的欧洲人的饮食特点,在烹饪方法和使用的餐具器皿方面都比较讲究,调料中自然少不了咖喱和辣椒,口味以酸辣为主,别具一格。要想品尝正宗的娘惹餐,就要到荷兰街的由昔日巴巴豪宅改建的餐馆去,那里从室内的布置陈设,到餐桌上的菜肴,都是最地道、纯正的娘惹餐饮食文化的精华。目前巴巴与娘惹的人数不多,没有精确的统计,估计数目大约不到万人,据说荷兰街上也只剩下10余户人家了。娘惹菜是居住在马六甲和槟城一带的早期中国华侨与当地马来人通婚后创造出的一套独特美食。娘惹菜融合了马来菜与中国菜的特点,以各种香料、香草、洋葱、大蒜和辣椒为主要原料。特色菜有暹罗米粉和香辣烤鱼饼。汤汁混以椰浆的“沙拉”配以酸辣汤汁的马来炒米粉,都是常见的娘惹面食。
三、娘惹文化是怎样的?
娘惹文化是是华人移民到东南亚,如新加坡
带过去的华人文化与当地人的马来人文化融合,
所生成的新文化,娘惹文化是也,娘惹二字为
马来语音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