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理解的“文化”是什么呢?
我认为的文化是我们每个人在为人处世处事上面的立意、理念、立足点、具体方法、尤其包括有我们对自己的人生中必要行为权益权力及其效益性效果的乐于善于负责任的。
包括我们必须学会为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的家园而负责任的。
二、您心中对“文化”的解读是什么?
对于文化二字,我们已经太过熟悉,以至于熟视无睹。熟悉是一种阻碍我们从新角度认识事物的障碍。因此,最熟悉的词汇往往是最难解读的比如什么是存在?什么是定义?什么是意义?每个问题都够得上一本哲学博士论文。
所以,不妨换个观看的角度,换个描述的方法,更有利于洞察事物的本质。比如,椅子是什么?大部分人的脑子里会立刻浮现出椅子的经典形象。可是,椅子必须是四条腿吗?三条腿行不行?没有腿可不可以?或者,只要能满足坐的功能,它是不是就可以被称作椅子?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椅子只是一种坐的方式;同理,杯子则是一种喝水的方式,而文化则是一种存在的方式。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文化输出的本质了它不是一种对故纸堆里文明的抢救性发掘,对业已衰败和死亡的礼仪的复兴,而是一种对活生生的生活方式的艳羡和传播。
因此,很难想象一个遍地996、雾霾严重、房价畸高的生活方式会被羡慕而效仿;就像无法想象一个食不果腹的津巴布韦式的生活会被模仿一样。文化输出,本质是某种令人愉悦而向往的存在方式的模因复制。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口号式的文化强推失败了,因为它除了高昂的广告费和暴富的心态之外一无所有,它缺少来自生活和体验的精神共鸣。
因此,李子柒成功了,她代表了一种自然恬静的田园生活方式,进而被广为传颂;也因此,高铁、5G和桥梁成功了,它代表了一种利用科技和工程改造环境的坚定意志。它们都是中国,一体两面,鲜活生动。
三、大家是如何理解“什么是文化”的?
换一种说法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由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animi”定义,原意是“灵魂的培养”,由此延伸到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于生存生活有关的经验和知识,使其和群体共同适应自然及人际环境,简单来说,就是共同生活在同一环境及经济方式所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各种表现。
这个解释是不是感觉很拗口?很抽象?啥是灵魂?额……越来越复杂了……?
我对文化在这里再做一个进一步的提炼,文化客观来说其实就是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约定俗成的习惯。只是这些习惯是这个社会通过公序良俗的原则约定而成的,也就是说,同一环境下的人群,为了能够和谐共生于这个环境中,的生存生活方式,所以在语言、技能、饮食、认知等各个层面上进行生存生活方式的统一,而这些习惯这就是文化。所以在不同的社会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文化沉淀,而这些沉淀又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传播、效仿。
在考古学上“文化”则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集合。根据上述文化形成的原因,所以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所以,无论上古的良渚文化、仰韶文化还是现在的广场舞文化、影视文化都有明确的地域、人群、技术特征。
那么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呢?
文化的本质
在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现今中文里文化一词的意思,借自于日文和制汉语中“文化”之义,其和华夏古籍的原义相差甚远。
那么中国文化一词的原意是什么呢?
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教化”是这个词的真正重心所在:说直白点就是教育。甚至是强制教育的意思。这就有点阶级、强权的意思混杂在里面了,只有弱者才会被教育、只有统治者才有教化被统治者的权力。所以,过去古人评价一个人是否是个文化人,往往是看此人社会伦理被教化的程度,满口之乎者也、满脑礼义廉耻就是个文化人。
而当今社会,各种文化习惯更加多元化,无论从文化的广度还是深渡都比过去更为广泛,文化现象已经涉及社会各个层次方面,文化也就涉及各个细枝末节。比如,从相对广泛的酒文化,年文化,习俗文化,饮食文化……发展到现在的网络文化、动漫文化、乃至广场舞文化等等,但是,随着文化现象的蔓延和扩展,当文化成为每个人如此贴近的东西,反而变成大家都不太察觉和识别的东西了。所以社会上才会出现本文的题目。
其实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文化,那评判的标准和法官又是谁呢?我觉得这比文化本身的含义更有思考的价值。
150年前,一个受过良好西方文化教育的人,来到中国,颐指气使地嘲弄中国人没文化,难道中国真没文化吗?只是没有西方的文化罢了。这和我们在街头嘲笑或厌恶一个流浪者的时候,我们是否真的了解这个人却是一个文化大师呢?
四、你是否认同「文化本应共享」这一观点?
您好,谢邀。
打个比方好懂。
家里蒸了一笼包子,妈妈需要付出什么呢?
面、肉、菜、水、刀、墩、灶、柴、火、面板、擀面杖……,这些是原料成本;外加体力和手艺,这是人工成本。
假如自家吃,也分给邻居吃。
这是我们能理解的分享,可是这种分享邻居要承受多大的情意呢?
可是如果这笼包子送到包子铺呢?
除了包子的成本,还需要店面租金、税钱、桌椅板凳等额外费用。
售卖包子,算盈利呢?还是算分享呢?
如果邻居说:吃几个包子小意思,不需要担负多少人情。因为大部分包子都让你们家人吃了啊,我只是顺道吃两个。
行不行呢?
这和认为包子铺老板赚钱了,我们是拿钱换的,不需要担人情。有区别吗?
妈妈送包子与老板卖包子的初心不同、目的不同,但结果相同。
妈妈的初心是是利己利人,目的就是分享;
老板的初心是利己(大部分商贩是这样想的),目的是盈利。
可是他们的结果是相同的,都达到了利人利己的结果。
分享是由想法和结果两部分组成的。不能因为没有分享的想法就否定分享的结果。
只要做到了利人利己,就是分享。
只是人的境界不同,分享的程度不同。
文化分享同理。
文化分善恶深浅。
分享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分享者的境界也是各有不同。
我们需要清楚的是:分享的文化是善是恶,是深是浅。
追根究底,分享的内容对人有益还是有害。
因此,接受分享的人也同样要注意分清真假善恶。
要用正确的方式去读书,才能得到真正的益处。
信、解、行、证,是学习所有学问的正确方式。
坚信对自己有益的道理才是应该接受的;
了解书本所阐述的道理;
践行得到所述道理的方法;
验证所述道理的真假。
末学后进,才疏学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