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说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羽(?219年),字云长,河东解县(今临猗县西南)人。三国蜀汉大将。
东汉末,关羽亡命奔涿郡,从刘备起兵。刘备奔公孙瓒,为平原相,任关羽别部司马。建安五年(200年),刘备兵败投袁绍,关羽为曹操所执,曹结其礼遇甚厚,拜偏将军,封汉寿亭
侯。但关“身在曹营心在汉”,后终归刘备。刘备收江南诸郡后,以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扎江北。刘西定益州,于建安十九年(214年)令关羽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攻曹操部将曹仁于樊城,又大破于禁所领七军,斩庞德,“威震华夏”。时刘备为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给以“节钺'曹操为解樊城之危,遣徐晃救曹仁,关羽兵败引军退还,荆州已为孙吴所占,又遭孙权将吕蒙、陆逊反击,终被杀于漳乡(今湖北当阳东北),享年60岁。
关羽的事迹被封建统治阶级渲染,并加以神化,尊为“关公”、“关帝”。关帝庙国内随处可见,但以解州关帝庙为最。
二、“身在曹营心在汉“典故何来?
《三国演义》中,关羽与刘备失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关羽和曹操订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约”:
第一,降汉不降曹。
第二,赡养刘备两个夫人。
第三,一旦知道刘备消息,无论千里万里赴汤蹈火也要投奔兄长。
曹操最后答应了苛刻的条件。身在曹营的关羽还几次提醒曹操,自己时刻没有忘记故主刘备。后来又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答曹操不杀之恩。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
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后来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也常用来比喻人在敌对双方的某一^方挂职,心却向往另一*方。
三、身在曹营心在汉是什么意思?
[释义]原指关羽本人虽在曹操的营房里,可心还是向着刘备的蜀汉。后指人虽在这里,心却向着那边。比喻坚持节操,忠贞不二。
四、“身在曹营心在汉”是什么意思?
汉:汉朝。三国时关羽身陷曹操阵营,心里想着刘备。比喻坚守节操,忠于故主;也比喻身在此,心在彼,心思不专。
五、“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出处是什么?
“身在曹营心在汉”是对《三国演义》二五回描写,刘备的盟弟关羽羁留曹营,曹操非常器重他。但关羽对曹操言明:自己身虽在曹营,却一心思念刘备。指人身在此处而心却想着另一处。曹营:三国时曹操的营地。汉:三国时刘备所在地,史称蜀汉。出处:黎汝清《皖南事变》三卷三四章四:“我们都是懂得历史的,当年曹操对关羽,上马金下马银,高官厚禄,当然可以动摇一些人,可是,委座就不怕我身在曹营心在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