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上有没有什么名人是很搞笑的死,国外的也行.
记得听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忘了叫什么了)在吃苹果的时候突然被一块苹果卡住,经抢救无效死亡。出殡的那天四个人抬着那口棺材,在拐弯的时候空间不是很大,慌乱之中棺材掉到地上,把死者嗓子里的苹果震了出来(你说这多巧哈)。后来有一天不知道为什么,那个人吃葡萄干的时候又卡死了。二次出殡的时候又经过那个拐弯,死者夫人还喊呢:“千万别撞墙啊!”
二、史记里记载的哪个人物最有趣
张良(留侯列传)
典型的智者形象。后世小说的诸葛亮、刘伯温等形象都脱胎于史记中的张良。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善于洞察人心、分析形势,进退有据。为刘邦夺得天下建策良多,而又深得为臣之道,功高而主不疑,翩翩然如嫡仙人。
三、有没有像史记一样很详细的历史人物故事
著名的有:
轩辕天子出自《史记五帝本纪》
网开一面出自《史记殷本纪》
囊血射天出自《史记殷本纪》
酒肉池林出自《史记殷本纪》
左支右绌出自《史记周本纪》
焚书坑儒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拔山扛鼎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先发制人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沐猴而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霸王别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无颜见江东父老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一败涂地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约法三章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运筹帷幄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高屋建瓴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鸟尽弓藏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一狐之腋出自《史记赵世家》
招摇过市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鸿鹄之志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积毁销骨出自《史记张仪列传》
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脱颖而出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歃血为盟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因人成事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一言九鼎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怒发冲冠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刎颈之交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胶柱鼓瑟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字千金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奇货可居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图穷匕见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肝脑涂地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多多益善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鸡鸣狗盗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狡兔三窟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四、古代名人趣闻急啊!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古时候的读书人尤其重视,因此,历代都有成名的书法家。其中,最能够集书法大成,被后人尊称为「书圣」的,就是东晋的王羲之。
袒腹东床
王羲之的书法「铁画银钩」,流传千古,而他一生的趣闻轶事,也脍炙人口。
有一次,大官郗鉴到王导丞相家中,想在王丞相的子侄里挑一位当女婿。消息传来,一群二十来岁的男孩子无不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的,希望能被选上。只有王羲之毫不在意,躺在靠东边地床上,衣衫不整,露出肚皮吃东西。郗鉴看了,反而觉得这个年轻人洒脱自然又有气度,就决定把女儿嫁给他。这就是「袒腹东床」「东床快婿」典故的由来。
代表作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作品中,「兰亭集序」可说是他一生中的代表作了。可惜这一件佳作被唐太宗用来殉葬,今日我们看到的已不是当年的原作。
「兰亭集序」如何能成为「书圣」的代表作?这一幅作品被王羲之孙视为传家之宝,又怎会在传了七代之后,落入唐太宗的手里?
「兰亭」位置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近郊。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好朋友,还有儿子凝之、徽之等四十一人,一到兰亭举行修仪式。
我们先来说一说什叫做「修禊」。「修禊」是古代一种消除污秽的祭祀,也就相当於现在的清洁运动。一般多是在农历三月三日春光明媚之时,选择水边,一方面祭神,同时大家也洗洗手脚,据说可排除邪恶不祥。这项仪式从西周就开始了,最初大概只是祭神,后来逐渐增加唱歌、宴会、作诗等节目。再到后来,「修禊」已重在赏玩景物、饮酒作诗,成为士大夫文人的游戏,祭神、清除污秽的原意逐渐消失。
所以王羲之与好友在兰亭玩的十分尽兴,他们一边闲谈吟诗,一边饮酒欢乐。玩到最开心的时候,大家要求王羲之为这一次聚会写一篇序文作纪念,王羲之一口答应了。他那时已喝得有一点醉意,便顺手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作文章。文章中他描写风景的优美,好友聚会的欢乐,同时也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和宇宙万物的变换无常,心中不免升起一股感叹。
「兰亭集序」全文总共三百二十四个字,字字遒媚劲健,有如神助。王羲之酒醒之后,自己也对这一篇文字相当满意,他又很用心的照原文重新抄写好几遍,但是再也写不出那样的书法了。於是「兰亭集序」成为王羲之的最爱,并珍藏起来,留传给子孙。
萧翼赚兰亭
「兰亭集序」传到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在山阴永欣寺当和尚,也擅长法。据说智永活到近百岁才去世,「兰亭集序」於是落到其弟子辨才手中。辨才博学能文,精於琴棋书画,得到这一件珍品,宝爱万分。
当时皇帝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的墨宝,四处搜求,最后终於从辨才手中得到「兰亭集序」。太宗临终时,嘱咐一定要以它陪葬,於是「兰亭集序」的真迹就永远埋没了。
至於唐太宗是如何从辨才那儿得到「兰亭集序」的?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唐太宗命萧翼计取兰亭,是留传最广的一种,故宫博物院的「萧翼赚兰亭图」,画的就是这一则故事。
据说,唐太宗三番两次向辨才要「兰亭集序」,辨才却始终推说不知道在哪里。后来只好设计让监察御史萧翼假扮为一名潦倒书生,借住到永欣寺,慢慢和辨才结为至友,而后套出「兰亭集序」的下落,太宗终於得到真迹。
这一则故事生动有趣,但也有人说未必是真的。因为唐太宗乃一国之尊,在那个时代,皇帝想要什就有什,辨才不过是一名老僧,怎感欺瞒皇上?因此有人认为这也许是好事者所编造的一段趣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