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哪些适合四五年级小学生读的讲中国历史故事的书?
谢邀。
下面我说的基本上是大纲推荐读物以外的。
《上下五千年》不错,或者订阅《意林》杂志少年版也可以,我们小时候有《东周列国志》等书籍,现在应到还有吧,那个也不错,还有前面的朋友提到的《世说新语》,如果要为学习打基础,《中华活页诗选》也不错,有古文有现代文。
我个人比较倾向了解一定的中华历史作为积淀,然后再扩展为其它,因为中国古代史还是很利于孩子本性塑造的(个人观点)。
如果孩子成熟早识字多,应当可以看些金庸武侠,那个孩子读来有趣,又能提升文言文能力。建议《射雕英雄传》,有侠骨有情怀,还爱国,像笑傲等有点深了。
其它就不好说了。市面上类似书籍太多,从孩子性别、性格、喜好、健康及适当的成熟度方面筛选,总有不少好的。
希望您和孩子都会体会到读书的快乐。
二、要给6-9岁的小朋友讲十多二十分钟的中国历史,讲什么?
故事很长,我们从哪里开始啦?好吧,从前有个叫孙中山的小朋友,想吃糖,但是他没有,他看到有一个叫爱新觉罗溥仪的小朋友有很多很多的糖吃,他不愿意了,为什么我跟我的小伙伴们都没有糖吃,而他有那么多,他也要吃糖,但是那个小朋友家里人多,孙小朋友不敢去抢他的糖,于是他跑到一个叫日本的地方,在那里他学习怎么造糖怎么分糖怎么叫人一起抢糖,学会了回来以后,他便开始传授他在日本学到的关于造分抢糖的知识和经验,一大群没糖吃的小朋友都凑到他跟前跟他学,而拿个有糖吃的小朋友开始害怕了,因为他们都不跟他玩了,都跟孙小朋友玩了,跟孙小朋友学习的小朋友慢慢的分成了造糖吃派。分糖吃派。抢糖吃派。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方法可行,于是他们..........................................................编不下去了。
三、给孩子讲的第一个历史故事,你会选哪一个?
岳飞的故事吧。我小时候听的第一个历史故事就是岳飞,外公讲的
四、为什么「懂历史的孩子,人生必定不平庸」,让孩子接触历史启蒙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如何启蒙?
这个问题有两个部分:
首先,学历史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其次,如何对孩子进行历史的启蒙。
我们所说的了解历史,绝对不是指“把什么时间表背得滚瓜烂熟”,而是“懂得理解历史中的来龙去脉和底层逻辑”。
如果谁还想当一个活字典(移动的人肉历史事件时间表),那得回到纯口语社会。这一点在著名的社会学家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技术垄断》中说得很清楚,这里不做赘述。
Ⅰ启蒙方法:用历史来让孩子找到看清事实的窗口
由于学习历史的好处很多,我们今天先来讲一讲一个具体的案例,是如何来让父母启蒙孩子学历史的。
更准确的说,压根并不是为了学历史,而启蒙历史是为了解决孩子的问题,恰好用到了历史。
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是根据我们的实际需求调用知识,反而让孩子更容易去理解,也更容易喜欢它。
话不多说,我们来看看今天所举的例子是如何把孩子身边的事件,从历史和历史的启蒙放在一起的?
①事情原委
小雅(化名)是一名15岁的高中女生,成绩一直非常优异,而且为人处事都可以堪比在学校中的模范。正因为如此,小雅也一直以来深受老师的青睐。小雅在班上得到了老师非常多的头衔,甚至可以算半个班主任。也就是说小雅会帮助老师处理很多班级事务,这里可不仅仅是作为班长的职权,而实际上他甚至能帮助老师做一些决策直接执行。
然而张越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最近却遇到了非常大的困惑,以至于回家之后跟父母诉苦,甚至都痛哭流涕。
父母一听,原来小雅现在面临着一个难题。按理说小雅已经在各方面做的非常出色了,但是突如其来的一次班级风貌考察(卫生、整理、宣传等),使得小雅的班级并没有得到荣誉。
在这次考察当中,由于一些意外,小雅和他班上的小伙伴们都付出了很多,但是可能因为在中间某些环节沟通不畅,有一些小的瑕疵,被考察的团队放大了。
这样一来,当老师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当着全班所有人面批评了小雅。班主任还要求:小雅和小伙伴们还必须重复这个环节,直到下一次再连续评优才可以轮换。
老师的这个决定,同学们并不答应也一点都不认同。于是,小伙伴们都拒绝操作。
小雅感觉责任重大于就把这个责任自己担了下来。
一做,做了一个多月。
本来可是需要有10个同学分工完成的工作,就全由小雅一个人担下来了。在这一个多月当中,小雅并再没有得到老师的青睐或表扬,甚至老师对她的接触也使得小雅觉得好像有所不满。
不仅是老师这边不太顺利,和小伙伴们的关系也变得非常的糟糕。可以说小伙伴们因为这件事跟小雅的关系变得非常的微妙,甚至小雅处于一种相对孤立的境地。
②共情、代入
回到家后,小雅反反复复地在和自己的父母进行诉苦与沟通。那么如果我们是小雅的父母,可以怎么来解决这件事呢?
爸妈:“小雅,爸爸妈妈知道你最近在班上特别不顺,是不是特别的委屈?恐怕除了委屈你还有一种坐立不安的感觉吧?这几天看你回来吃饭,好像都吃不太下。会不会连上课也时不时都想着老师和同学们对你的评价呢?”
小雅:“是,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爸妈:“那么我们不妨想一想自己是为什么不开心,这些评价又代表着什么呢?”
小雅:“评价不就是代表着别人喜不喜欢我,我自己做得够不够好咯?”
爸妈:“爸妈觉得你前半句说的还相对有道理,但是后半句有没有想过够不够好的标准是什么呢?”
小雅:“难道不是有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或者同学们的赞扬吗?”
爸妈:“所以如果这条标准是一把尺子的话,那么这把尺子是在小雅的手里,还是在同学和老师的手里?”
小雅:“同学和老师的手里吧。”
爸妈:“那么既然在他们的手里,我们就没有办法去操作这件事,很可能这把尺子本身也是他们说了算的,也就是说同学们觉得什么是好,他们自己有数,但是他们觉得好不好,可能跟小雅你想法不太一样,也和老师想法不太一样,你觉得是吗?”
小雅:“同学们觉得好肯定是要么他们也这么想,或者自己有好处呗。老师嘛,要么也是觉得班上管理的工作符合他的心意吧。”
爸妈:“所以你看看这两个评价系统都来自于不同的人,那么在这件事情上,你觉得来自于同学们对于你的态度,和老师对你的态度哪一样让你觉得更难受呢?”
小雅:“我一直以来都受到老师的青睐,也很什么事情都做得很好,但是这件事情明明不是我的错,我却受到了这样的指责,而且现在弄得来我里外不是人。”
爸妈:“你的‘里外不是人’,这句话爸妈觉得特别有道理。”
小雅:“为什么有道理?因为难受吗?”
爸妈:“因为这恰恰是老师在运用一定的治理技术,让你心甘情愿的去做了一个两个立场的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就恰恰是一个夹心饼干,两边可能都不讨好。”
小雅:“这是什么治理技术?”
③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爸妈:“你在以前学习历史的时候,一定听说过秦朝统一六国的故事,对不对?”
小雅:“是的,秦始皇统一了货币,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使得整个中华帝国第1次成为大一统的状态。”
爸妈:“不愧是学霸,爸妈对你的记忆力实在太钦佩了。不过为什么在其他诸侯国刚开始的时候,却没有办法去统一这么多东西呢?”
小雅:“是因为他们的诸侯国不够强大吗?”
爸妈:“我们说结果是他们的诸侯国不够强大,但是让秦国真正能强大起来的,很大程度上在于有一样技术的诞生,这个技术就叫做官僚制。”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然而每个诸侯国下面有很多很多的老百姓,但是诸侯本身要管理老百姓的能力是有限的,人太多了,地太多了就管不过来。如果要让管理有效率,就得有人替自己干事儿。你觉得什么样的人适合干这个事儿呢?”
小雅:“有这么多人,有这么多地儿,肯定会需要有文化吧,没有文化、没法记事、没法写文书,那绝对干不了这个事儿。”
爸妈:“还有吗?”
小雅:“还有…对!这些人需要对诸侯忠心。”
爸妈:“没错,小雅,你说到点子上了,要他们中心,很大程度上在于得让他们能够受自己的控制,也就是说这些人的荣辱生死很大程度上得依靠诸侯。所以这些诸侯所雇佣的人,大部分在诸侯所在的诸侯国并没有任何的根基,并且也要依靠诸侯给他们的俸禄来生活。这样一来荣辱富贵不都依靠诸侯了,那诸侯对他们不就有控制力了吗?”
小雅:“好像有点道理。”
爸妈:“如果老师需要雇佣一个人,是雇佣一个教育实习生来更好,还是雇用一名学生来做你做的事会更好呢?”
小雅:“教育实习生不是会感觉更有权威更有力量吗?”
爸妈:“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我们发现的例子很多是相反的。这些君主或诸侯都会找些中介性的因素。比如说在清朝,台湾离大陆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要管理那边就比较麻烦。那么有一些人是去台湾的老移民或者第2代移民,既有大陆人的身份,又同时跟当地的高山族人有接触,也理解他们的文化,所以就把这些人来发动起来作为大清管理台湾的重要手段。这些人就被叫做熟番。
除了台湾以外,在新疆地区也在大清的治理下,有这样的传统,在当地人中有一些对大清是有需求的,然后把他们发动起来,当他们做得好、管理得好时,还给它们赋予梳辫子的权利,以代表荣誉的象征。”
小雅:“在中原地区不是强迫梳辫子的吗?”
爸妈:“说的非常对,在中原地区汉人是被强迫梳辫子的,到了新疆却变成了一种荣誉,你看这不就是治理技术和治理智慧吗?”
小雅:“明白了,因为我是学生,我有一重身份就是可以被老师利用去跟学生接触,然后能够通过理解他们进行沟通,来达成老师意志的传达。
另外一部分,老师通过给我荣誉,让我对老师有一种认同感,所以我有一种身份认同是来自于老师的。
因此我一重身份是老师的意志的传达,另一重身份是学生。在这件事情上,因为二者的立场不同,所以就割裂了,就把我自己的情感也弄来割裂了,是这样吗?”
爸妈:“小雅,你说的非常对,正是如此。你看你通过对历史逻辑的分析,现在已经能够分析自己的处境了。那么你决定该怎么做呢?”
“小雅:不是有句话叫伴君如伴虎吗?作为官僚,生死都在对方手上,其实特别不安稳,但是同学们和我却是一类人,与其中间夹着受这个气,还不如好好和同学们处好关系呢,他们可是我一辈子的朋友。”
爸妈:“小雅这个决定非常的坚定,也非常有逻辑,只要你选定了自己的方向,好好去做就好如果发现和你一致,有些话好好说,实在不行就搓一顿撸串。一顿不行就来两顿嘛。”
小雅:“好呀,钱给我。”
爸妈:“那这个。。。我先去倒垃圾。。。”
④注意事项
首先,不要扔一本书让孩子自己读,读出什么结果根本没法预期。
其次,孩子需要更多的事人际互动和社会支持。
在此番对话当中,我们要紧紧的把握以下几点:
⑴孩子达成问题的解决,能够用历史的案例进行思考才是重点,而不是记住历史史实。
⑵让孩子多思考,启发孩子同自己互动,而不是灌输。
⑶无论孩子对这件事情做出任何的决定,都让他自己拿主意。
⑷如果没有达成一致,可以大家先搁置,互相去思考对应的逻辑,然后再谈。
Ⅱ学历史到底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孩子学习历史有很多好处。
最简单的来说,我们可以让孩子通过对历史的分析,让自己成为一个社会的观察者,从而能够抽离出自己的身份和场景,去分析人、社会及社会的运作方法,让他真正的知道该如何思考很多问题。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各种各样的学业压力当中。上了小学三年级,几乎就没有多少时间去发展人文社科的思维逻辑了。
有人说我们不是有文科吗?
如果我们把我们中小学的历史政治都还当做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学科的话,那么他们离真实世界的人文社科研究是差太远了。
但问题是人与人的关系可都在这里面呀。怎么去理解社会,怎么去理解人,一个都少不了。
有时候如果小孩子年纪并不大,我们讲抽象东西,比如社会学、心理学的逻辑,可能在11岁之前理解力是有限的。因为形式运算逻辑要到青春期才渐渐发育起来。当然一部分少数孩子比较出色,那另说。
如果我们的孩子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那么同人打交道、理解社会、见识社会,必然时间并不那么充分。还有很多孩子是因为之前父母并没有太过在意,所以他们的小学的课余时光大部分都在家里呆着。这时候孩子的社会化并不是非常充分。
有些学习成绩优异、品学兼优的孩子受到非常多成年人的赞许。在小学阶段,他们往往并没有去和其他同学打好关系的需求。他们大部分的需求都通过良好的成绩,得到父母的支持来实现了,有可能形成了路径依赖。但是当遇到和同学们相处的问题时,他们可能就不太擅长。
历史恰恰是有了人生百态、各种事件和逻辑的缩影。用恰当的历史逻辑、历史典故,让孩子通过历史来形成一种观察者的思维,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来分析当下他遇到的处境。这样一来对孩子成长也很有帮助。
Ⅲ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孩子在具体事件时应用示例的引导,让孩子形成一种良好的历史逻辑,会对孩子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大有帮助。
“历史学是真正的未来学。”
这是施展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我认为比较有道理,可以与大家分享。通过分析历史了解人类到底做过哪些荒唐事,又有哪些限制因素我们可以借鉴,就避免我们分不清楚发展的方向而走错路。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是魏征的名言,在中国古代,我们就有反思历史的传统。到现在了,我们更应该看看通过反思历史我们能得到些什么,又如何让孩子利用这种良好的方法帮助他们成长。
五、该不该讲老掉牙的中国历史故事给孩子听?
一诺千金是个成语,本身也没啥故事性。就是季布这个人说话算数,后来有人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反正我是不觉得这个成语反映出来的三观有啥问题。虽然是两千年前的故事,不过就算再过两千年,做人也是要讲信用的吧。
题主你还觉得哪些历史/神话故事三观不正/观念过时,不妨都写出来大家讨论,岂不美哉。
六、如何给小孩讲历史?
对于小孩子,让他感兴趣才是最主要的。
有故事的,有意义的,吸引小孩子的好奇心。以后再慢慢引导他自己去了解思考。
至于故事真不真实,只要不是谣言仇恨就好啦。
只有兴趣和好奇心,才是真正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