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一直有一个困扰,当孩子问我
“她的裙子为什么叫汉服?”“汉朝是什么时候?”“古时候又是多久之前的时候?”
我是很局促的。
我不太明白要如何去跟一个孩子讲解,我们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如今,人类文明痕迹的沉淀。
等她上了初中再去学历史教材吗?
我的亲身经历提示着我,区区几本枯燥的教科书,从来没有真正激发过我的兴趣。高考那一年历史在我脑海中录入的全景地图,早就在交卷后十余年里消失殆尽。
历史于我,再与我无关。
但是当孩子望向我的时候,我看到了求知若渴。她的不断追问让我开始不希望她也像我一样。仅仅是把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沉淀,定义为备考工具。
如何能够向孩子拨开历史的厚重迷雾,让这些“游离于时空之外”的小使者们,包括我,学会欣赏这些曾经在这片黄土地上存在过的文明和创造力?
我以为这个很难,但我没想到有人做到了。
▲《手电筒里的博物馆》
博物馆是最接近历史的地方。它像极了旷日经年、知识渊博的学者,珍藏着吉光片裘,吸引着后来者驻足而观。
“史书可以含糊其辞,但沉默的文物却会带我们接近最真实的过去。”
遗憾的是,目前市面上无论是历史书籍还是博物馆,都更多的是在做“专业”的事。每件史事的记载,每件文物的介绍,严肃又刻板,仿佛生怕让初入门的小使者们凭空生出些兴趣来。
《手电筒里的博物馆》不仅是一本启蒙孩子探索历史的绘本,它别出心裁的切入视角,新鲜巧妙的构思,更撩拨了我的心弦。
它并不是只吸引孩子。
历史于我,从未如此有趣。
我是和孩子一起,如饥似渴地共同读下去的。第一次亲子阅读时,这本薄薄的书,我和孩子整整读了1个小时。
这是一个发生在博物馆夜晚的奇妙穿越故事。小狐狸呼呼的爸爸,是博物馆的讲解员,他的肚子里啊,藏着永远都讲不完的历史和文物故事。这不,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排着队来博物馆露营了。
博物馆里有龙吗?有没有外星人?也许有闪闪发光的宝贝呢!
与传统介绍手法不同的是,这本书用小狐狸爸爸讲故事的视角,摒弃传统的咬文嚼字,选取了最生动,最接近孩子的语言,向小读者们缓缓道来。
唐三彩:孩子们,这只骆驼可不简单,它的背上驮着一整个胡人乐团呢!他们在小小的驼背上吹拉弹唱,走过漫长的丝绸之路,来到唐朝繁华的长安城。瓷枕:这是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儿造型。也许,在某个炎热的夏天,就有一位温柔的母亲,正枕着凉丝丝的孩儿枕,轻轻地哼着摇篮曲。青花瓷:这是大约600年前明朝的青花瓷瓶。它以矿石为原料,多白底青花,被世界各地的人们视为珍宝,还曾远销海外呢!这只青花瓷瓶,可能是明朝女孩梳妆台上的一个摆件。
看,小朋友都迫不及待翻开下一页了吧?
后面更精彩的内容铺面而来。
夜深了,露营的小朋友们都兴奋得睡不着。一只小白兔突然蹦了出来,“快追!”小狐狸抓起爸爸的手电筒,就冲了出去。
小伙伴们都围上来了。
“咦,兔子钻进博物馆了!”“黑乎乎的博物馆里是什么样子?”
大家壮着胆往里走。博物馆里的一切都静悄悄的,一切都像睡着了。除了,被小狐狸手上那只小小手电筒照亮的地方。
当这束光打到一个文物时,小朋友们惊奇地看到,一条流动的大河出现在了深夜的博物馆里。河水哗哗流淌,水草随水流飘摇,河边还有一堆崭新的陶管。太神奇了!
“咦,这不是我们白天见过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吗?它怎么变成新的了?
孩子们看到了过去人们正在捕鱼,采野果,钻木取火,切割食物的即时场景。
“原来烤肉用的火,是这么点起来的呀!”
大家都兴奋地睁大了眼睛。
小朋友继续带着手电筒向前走,他们在惊喜交集中,看到了正在手舞足蹈,咕咕叽叽说着听不懂话的原始人;看到了正在战场上威风凛凛,呼啸而来兵马俑将士们;看到了一只喘着粗气,背着一支胡人乐团的骆驼;还看到了汴京城里热火朝天,鼓乐齐鸣的百姓人间......
他们甚至还坐上了大明船队,遇到了倭寇偷袭。
“火炮,放!”轰隆隆,炮火对准了倭寇船,凶猛的火舌瞬间摧毁了桅杆。
最后来到了假山流水,百花竞开的明清园子。
年轻的女孩们穿上了云锦织成的新衣裳,俏生生地站在树下系红绸呢!
整个“探险”故事,以一只小白兔为引子,以手电筒为线,通过照亮的六件博物馆国宝,打开中国新石器时代、秦代、唐代、宋代、明代、清代,六个朝代的历史画卷。
它极致的代入感,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历史兴趣,搭起了孩子历史知识底层结构,敲开了中国历史以及国宝知识的大门,同时也勾起了我作为父母重读中国历史,细读中国历史的意愿。
我和孩子都入戏了。
并共同阅读了第二本书:
▲《你不可不知的32件国宝》
在《手电筒里的博物馆》中,一共介绍了6件文物,分别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秦、唐、宋、明、清6个时代的璀璨成就,但是这还远远不能展示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
因此《你不可不知的32件国宝》就是前一本的补充。
这本书不是以故事为情节,而是精选了32件文物,向读者讲解了这些代表不同时代,凝结着中华民族了不起的智慧与文明。
它是严谨的,却是活泼的。
每个文物的年代、尺寸、朝代和收藏地一一列明。再用深入浅出的介绍,向读者勾勒出文物栩栩如生的画面。
比如介绍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击鼓说唱俑”时,书中是这样讲解的:
这件陶俑刻画了一个正在击鼓说唱的艺人形象;击鼓说唱在古代的身份是俳优,排优常常是身材矮小的侏儒,他们身份低微,专门通过用搞笑的表演来取悦观众。俳优表演在汉代十分流行,受到皇室、贵族及百姓的喜爱;大概他表演到兴头上了,笑得一脸皱纹,一只脚高高地踢起来,让人看了忍不住发笑。
一页纸的描述,既让我们了解了人物的历史背景,也让一个立体的陶俑形象跃然纸上。
这大概我们是向儿童讲解历史最亲切的方式。
在读完这两本书后,孩子对于历史的兴趣与热情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刻。历史于我也不再是无声且无趣的知识。每个朝代,每个宝藏都像是一层层一扇扇的天窗,等待我和孩子一起拨开云雾,追遇太阳。
博物馆的极妙之处在于,它让历史穿越了时间,把这一代人和无法回到的过去奇妙地连在了一起。当把视角拉远到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会发现,人的一生是如此渺小又短暂。但也就是这千百年来,平凡普通的每一人,每一天,书写着经久不衰的华夏大地。
@知乎亲子@知乎图书
我是@YUNYA麻麻2020年度新知答主,母婴盐究员,儿童教育优秀回答者,500强企业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