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实践的名言?
1、只有实际生活中可以学习,只有实际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产生社会思想。
2、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3、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魏源
4、治办这器具必定要求它发挥作用。
5、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颜元
6、坚持德行却不弘扬,信仰道义却不够忠实,(这样的人)怎么能算是有用?怎么能算是无(可有可无)用?
7、只有实践能克服经验的错误。巴人
关于文化魅力的名言?
1、在这富有历史背景、富有高度私人秘密性的社会,人类的文化应是多彩多姿的。黑塞
2、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印度
3、所谓文化,比起文明开化往往不过是掩蔽蒙昧无知的最后一层裱糊板。马洛利
4、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爱献生
关于乡土文化的名言?
1、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费孝通
2、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费孝通
3、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费孝通
4、中国人的道德和法律不是一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平,客观的尺子。它可以根据所施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可谓双重标准。----费孝通
5、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费孝通
6、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达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费孝通
7、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的过程。----费孝通
8、中国传统社如么却觉向了后如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己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多家作下。----费孝通
9、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费孝通
10、人们喜欢的是从权力得到的利益。如果握在手上的权力并不能得到利益,或是利益可以不必握有权力也能得到的话,权力引诱也就不会太强烈。----费孝通
关于文化名言?
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2、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3、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8、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9、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10、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1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12、所谓文化,比起文明开化往往不过是掩蔽蒙昧无知的最后一层裱糊板。马洛利
13、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关于数学的名言故事?
华罗庚要知识而不要学位:1936年,华罗庚到号称世界数学中心的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在短短的两年旁听时间里,刻苦学习,掌握了广泛的数学知识,发表了十几篇论文,提出关于塔内题的“华氏定理”,彻底解决了19世纪欧洲“数学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和的估计问题。
关于名言故事的成语。?
磨杵成针把铁棒磨成了针。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
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关于星星的名言故事?
星星的故事是陪你走在人海里,却不会让你走丢
关于太阳的名言故事?
据说“夸父”本是一个巨人族的名称,从世系上看,夸父族人原本是大神后土传下的子孙,住在遥远北方一座名叫“成都载天”的大山上。他们个个都是身材高大、力大无比的巨人,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手中握着两条黄蛇。看样子很可怕,其实他们性情温顺善良,都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勤奋努力。
北方天气寒冷,冬季漫长,夏季虽暖但却很短,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山头的积雪还没有溶化,又匆匆从西边落下去了。夸父族的人想,要是能把太阳追回来,让它永久高悬在成都载天的上空,不断地给大地光和热,那该多好啊!于是他们从本族中推选出一名英雄,去追赶太阳,他的名字就叫“夸父”。
夸父被推选出来,心中十分高兴,他决心不辜负全族父老的希望,跟太阳赛跑,把它追回来,让寒冷的北方和江南一样温暖。于是他跨出大步,风驰电掣般朝西方追去,转眼就是几千几万里。他一直追到禺谷,也就是太阳落山的地方,那一轮又红又大的火球就展现在夸父的眼前,他是多么地激动、多么地兴奋,他想立刻伸出自己的一双巨臂,把太阳捉住带回去。可是他已经奔跑了一天了,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他口渴难忍,他便俯下身去喝那黄河、渭河里的水。两条河的水顷刻间就喝干了,还是没有解渴,他就又向北方跑去,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但他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虽然夸父失败了,但他的这种精神、这种毅力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并且激励着许多有志之士不断进取。
关于得失的名言故事?
《塞翁失马》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叫塞翁,养了很多马。
有一天,马丢了一匹,邻居们就过来安慰塞翁。
没想到塞翁笑着说:“虽然丢了一匹马,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果然,没有几天,丢失的那匹马,不但自己回来了,还带回来匈奴的一匹骏马。
邻居们又都过来向老人贺喜。
塞翁却忧虑地说:“白白得到一匹马,未必是好事。”
结果有一天,他儿子骑着这匹骏马出游,一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把腿摔断了。
邻居们又过来慰问。
塞翁说:“这没什么,虽然腿断了,但保住了性命,没准是福气呢”
果然,不多久,匈奴大举入侵,当地的青年都被应征入伍。
唯独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当兵。
后来,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只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所以古人说“居安思危”。
因为,幸福里会蕴藏着危机,而危机中也会蕴含着幸运。
明白了这个道理,顺应了这个天规,我们便大可“宠辱不惊”。
得失也罢,福祸也罢,都可淡然处之,无谓喜忧。
关于和的名言故事?
1、和能睦邻:
(1)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叶氏邻,叶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叶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2、和能兴国:
(1)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
(2)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