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塞上江南这个地方有什么历史故事

塞上江南这个地方有什么历史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805 更新时间:2024/2/25 13:09:41

从银川乘车赴中卫,途中可参观西夏古塔群青铜峡108塔。中卫县城西20公里的世界闻名的治沙工程沙坡头旅游区,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濒临黄河。黄河在此一个大拐弯,大沙漠到此伏首黄河岸边,形成一个宽2000米、高200米、坡度60度的大沙坡。沙漠浩瀚,大河涛涛,沙山陡峭,沙海绿洲,景色苍茫壮观。游客可以在滑沙场滑沙、骑骆驼漫游腾格里沙漠、乘坐黄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漂流黄河、或沙浴沙疗。回程途中,在黄河岸边还能看到巨大的古老水车仍在吱吱运转。这样的黄河景色让人流连。

为什么说不见黄河不死心?

这是一个典故,

话说黄河岸边,有个部族的酋长,这天正好做百岁大寿,儿孙满堂,宾客盈门,设宴庆贺。首桌的上座当然是留给酋长的。这时,有一个陌生的少年,满面春风的进来,竟一屁股坐了上去。众宾客转弯抹角提醒他,可他却毫不在意。

一会儿,酋长在儿孙们簇拥下前来就坐。见座位被人占了。一个孙儿请客人换个位子。那少年问:“请问主人,这个座位什么样的人才能坐得?”答道:“当然是德高望重年岁最高的长辈才能坐。”

“哦,你祖父今年多大岁数?”

酋长道:“老朽今年刚满百岁!”

“哈哈!原来还是个孩子。”

酋长见那少年当面侮辱,气得两手发抖,银白胡须翘得老高。反问道:“我一百岁是个毛孩子,你小子该算什么?”

那少年道:“在下清理这条黄河已六六三十六次,每次前后共一百二十年,少算也有四千三百多年了。”

酋长听了道:“照你说来,真是神仙了。”

“每个来回,我都要从黄河上游疏通到出海口,今天我碰巧到这里,再做二十年,又要从你家门经过。你信不信?”

酋长道:“我倒要看看这条大河的黄沙,你是怎样疏通的。”

“可惜二十年后,我再回来,你已见不到黄河了。”

“不,不见黄河,我心总不死。你来吧!”

二十年后,那少年果然如期而至。但酋长已经死了三年了,少年请人掘墓揭棺看时,酋长已成一副骷髅,唯有一颗心仍旧鲜红,不停地跳着。少年捧起那颗心,来到黄河边说:“见到黄河了吧!你就帮我耙沙,让黄河的水东流入大海,为人们做件好事吧!”说完“卜冬”一声把心丢进黄河。从此,黄河里便有爬沙乌龟天天耙,搅得河水浑浑的,清水变成黄水了。

于是,后来大家都说“不见黄河不死心”了

求古筝曲,钢琴曲和笛子曲

古筝:梁祝高山流水汉宫秋月渔舟唱晚战台风茉莉芬芳......

钢琴:童年的回忆梦中的婚礼秋日的私语献给爱丽丝...

笛子:黄河的故事梅花三弄月夜思亲人扬鞭催马运粮忙

湖州潘公桥传说

在江南水乡,河道和桥梁或许是城镇历史最为恒久的记忆本。人们沿河而居,凭桥来往。一座江南城镇的历史画卷,多半由小桥流水,叶叶飞舟,民居错落,桥宅相连的市井图连缀而成,而画卷中最绚烂、最让市井图中人自豪的画面大概是:白墙黑瓦夹道的水巷中,摇出一艘乌蓬的船,年轻的举子站立船头,一袭青衫似乎在满腹经纶的鼓沛下随风而动,炯炯的目光穿过一座座石桥的圈拱,飞骛远方。多年以后,昔时的英俊才子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者,载着满船的书籍和声誉荣归故里。江南水乡的灵气造就了一代有一代名流显宦,这些之中的竣拔又以自己的才华和声名为家乡增光添彩。而他们曾经走过,曾经泊过的桥梁,伴随着世世代代相传的掌故,与他们一同享受后代的景仰。湖州城北苕两溪汇合处的潘公桥,就和湖州的一位历史名人潘季驯紧密相连。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湖州市区环诸乡傀溪村人)明嘉蜻二十九年(1550)进士,进入仕途。十五年后,潘季驯被委任为右金都御史,首次参与黄河河道治理,主持开辟新河使黄河分流减患,因功加副都御史,不久就离职。隆庆四年(1570),黄河在胚州(今江苏省胚县),晖宁(今江苏省晖宁县)决口,任右副都御史,再次负责治河,潘季驯采取堵河口,整河道的方法,次年完成治河工程,又遭劫罢官.万历五年(1577)黄河在崔镇(今江苏省泗阳县)境内决口,和水该向水流,使清河口淤塞,淮河南千,高堰湖堤坝被冲毁,淮扬、高邮、宝应一带被淹没。次年夏,朝廷命潘季驯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嗣郎第三次负责治理黄河。潘季驯认为,黄河故道久已堙没。虽可修复,但其深度,广度不如新河。建议以今道为基础,筑崔镇以塞决口,筑遥堤一防溃决,有以为淮河水清、黄河水浊,淮河水弱、黄河水强、应筑高堤,籍淮河之清水以冲黄河之浊流。使二水并流,则每口自浚。这一建议经朝廷批准后得以实施,于次年冬,完成对黄、淮两河的治理。万历八年(1580年)春,任太子太保,晋任工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又先后改任兵部尚书,刑部尚书,不久又被削职回乡。乡居期间,潘鸡驯见湖州北门笤两溪汇合处水势湍急,交通不便,联想到自己禅尽心智治理黄河,有功天下朝廷,却屡糟物仪,屡被罢官,如今罢官回乡,理应为家乡民众尽一己之力,况建桥也是扒公宿愿。于是捐银2500两,发起建桥,从选择址到施工均亲自过问,从万历十三年(1587年)破土动工,历时5年竣工。参与建桥的乌程县令杨应聘命名为潘公桥,清道光年间重建时改五孔石梁桥为三孔石拱桥,桥长57.5米,宽6.6米,高9.5米,两坡各设踏步50级,两原来一对石员,也有人叫它“龙”,力大无比,据说是让它们在洪水来时驮负大桥的,该桥结构坚固,工艺精湛,风格古朴,气势雄伟。万历十八年(1590年),潘季驯再次出任右都御史,总督河道治理,次年,黄河水位暴涨,洪水冲入吓镇(今江苏沛县东北),毁坏田地房屋无数,众多居民被溺,潘季驯及时筑提阻塞,才避免更大损失,次年冬,加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部御史。潘季驯先后四任河道总理,主持治理黄河,长达27年,以增筑提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无不费心操劳,还不断总结经验,提出“筑提防溢、建坝减水、以提束水、以水攻沙”等一系列治河措施,著有《河防一览》、《两河径略》等。潘公死后归葬故里,墓在升山三墩村,毁于“革”,但形迹可辨,这里四水环抱,仅一木桥连通,墓垒土起封,坐东朝西,竟在遥奉弁山祖坟,其祖父潘癸之墓位于弁山太史湾,墓穴及部分石人、石墓表、长长的墓道仍得保存。当地人称“笠冒坟”,至今潘氏后人常来祭墓。在潘季驯治河三百年之后,一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西方水利专家兴致勃勃地向当时的清政府提出了“采用双重堤制,沿河堤筑减速水堤引黄河泥沙淤高堤防”的方案,并颇为自得地撰写成论文发表,引起了国际水利界的一片关注,不久以后,他们便惊讶地发现这不过是一位中国古人理论与实践的翻版,世界水利泰斗、德国人恩格斯教授叹服道:“潘氏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偻堤之用为属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此点非常合理”高傲的西方人这才开始对中国古代的水利科技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关于黄河的一篇小文章(简短)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近10年来,黄河源区河湖附近多年冻土区范围存在大幅度退化现象,局部多年冻土层厚度减薄乃至消失,多年冻土下界上升,且垂直上升幅度大于50米。自1980年以来,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由原来的3.2米渐变为2.8米,出现季节性冻结深度变浅、季节性冻土厚度变薄和冻结期缩短等退化现象。多年冻土退化使赋存于高寒

  • 哪些艺术家勤学苦练获得成功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艺术家不是仅仅勤学苦练就能成为艺术家的,艺术家要在某一个个艺术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艺术成就,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推动艺术的发展有独特的贡献!这样才是真正的艺术家!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

  • 艺术家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心中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不经意转悠到了电影院,老杨的火可是登时上来了,眼泪刷的一下子止不住,人太多都堵在门口,等到人群散了剩下自己的时候,看着手里这来之不易的钱,都来听他说段子,老杨赶了上去。一场意外收获,下火车的时候他身上只有五毛钱,让老杨的收入超过百元,居然赶上刚刚散场您好,结果大家反而不往外挤了

  • "张无垢谪横浦"与这个勤奋学习的故事方面的例子!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西汉时候,有个十分好学的青年叫匡衡,但因家境贫寒无钱点灯,一到夜晚他家屋内一片漆黑,没法读书。怎么办呢?一天晚上,他见隔壁人家点着蜡烛,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微微透过洞口的烛光映在书上,就这样,他每天晚上都借邻居的灯光读书,直到邻居熄灯为止。匡衡就是这样在学习条件很差的客观环境中,千方百计

  • 急急!!!速度速度!!!我迷上了xx作文400字 xx可以是(书法 绘画 等)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我是班里有名的“书法迷”,写出的大字也是“呱呱叫”。可是几年前我对书法并不怎么感兴趣。我是怎样迷上书法的呢?听我慢慢道来。一个暑假,我写完作业坐在家里看电视,这时,电视里正播着一位书法家的事迹,那个人用长头发往墨盘里浸了浸,接着就在宣纸上写两个刚劲有力的“奋进”二字。哇!我可从来没见过,真棒!下午,

  • 关于黄河的神话故事200字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鲁班修造将军柱桑园峡内黄河水流湍急,就在桑园峡中段黄河激流中却有一个屹立的大石。百姓称之为将军柱。传说这个将军柱是鲁班修建的。当年鲁班周游列国时,来到桑园峡边上,为方便两岸人民的来往。鲁班把桥墩的位置选在了将军柱的这个地方。从此,鲁班早出晚归,负责施工,,半年过去了,桥墩在渐渐长高。有一天,鲁班的妻

  • 关于郑板桥的小故事50字?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关于郑板桥的小故事,如下:郑板桥辞官回家后,因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只有黄狗一条,兰花一盆.在一月黑风大雨密的夜里.天冷,郑板桥辗转不眠,有一小偷光顾.他想:如果我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想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心里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 征询名人勤奋学习的事例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童第周童第周小时候的好奇心十分强,看到不懂的问题往往要向父亲问个为什么。父亲每次都不厌其烦地耐心给他讲解。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坑,他觉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问父亲:“父亲,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谁敲出来的?是做什么用的呀?”父亲看到儿子这么好奇

  • 谁能帮我找一些有关书法家的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1。一个书法家写了多年的“虎”字,一直没成功,他非常苦恼。一阵大风将窗户吹开,地上的纸飘起来,墙上的画随之摆动,书法家受到启发,挥笔写下草书“虎”字。??。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王羲之在11岁

  • 关于勤学苦练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刘伯承一生刻苦勤奋孜孜以求,使他不仅走完了从士兵到元帅的进步道路,而且成为无产阶级军事家,被誉为“儒将”。在我军将领之中,刘伯承学习刻苦是出了名的。他从小就崇尚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精神。读私塾时常常最先到校,最后离校,他不仅把课文背熟,而且连注释也背下来。到了中学和军校,他更是勤奋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