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是“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出自《鬼谷子忤阖第六》)意思是姜太公曾三次在周文王与殷商王朝之间折返而不得志,最终被周文王认可。要理解这种做法,必须结合上下文。鬼谷子在下文里面紧接着又说:“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这句话是在说,圣人要能御世(治国平天下),能原事(解答事物发展的规律),能成名(开创事业),能用兵(运筹指挥),能知人(了解他人)。而这些,都需要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实践而磨炼。姜太公多年混迹在殷商王朝的农工商底层,很清楚殷商王朝的经济结构及实力状况。在子良那里做臣子的经历,让他熟知殷商王朝在政治体制上的缺陷。离开朝歌后,他曾经像后来的战国策士那样游说诸侯。虽然没得到重用,但他因此全面掌握了各个诸侯国的政治倾向与实力水平,如同一个间谍一样熟知敌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后来孙子兵法提到“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侍而动也。”(《孙子兵法用间篇第十三》)满意请采纳。
拔苗助长的事例
那个家长不盼着自己的儿女出人头地,成龙成凤。但毕竟成龙成凤的是少数,不要把那个重重的精神枷锁从小就压在孩子身上。家长最明智的办法是一方面尽量对孩子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顺其自然,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帮助孩子选择发展的道路。至于将来的成败与否,不是家长能够控制的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