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故事每逢新春佳节,我国民间有吃年糕的习俗。有的说,这习俗从周代开始,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由于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所以过年吃年糕就含有庆贺五谷丰登的意思,也有取“年年高”的谐音,含有希望日子一年胜过一年的寓意。年糕到底始于何年?何人创制?现已无从查考了。在江浙一带,至今流传着另一种说法。传说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死前嘱咐亲信:“我死之后,如果国家有难,民众缺粮,你们到象门城墙挖地三尺,可以得到食粮。”伍子胥死后,越王勾践便进攻吴国雪耻。夫差连吃败仗,京城被困,城中粮尽,军民纷纷饿死。这时,伍子胥的亲信按他生前嘱咐,去象门挖地三尺,果然挖到许多可以充饥的“城砖”。原来这是当年伍子胥督建城楼时暗地设下的“屯粮防急”之计。从此以后,每逢过年,当地家家户户都要蒸制像城墙砖样的糯米年糕,以祭祀伍子胥的功绩。因为是在过年时食用,因而称之为“年糕”,沿袭至今。
竹本无心皮外多生枝节,藕自有窍腹内满藏情丝典故
这个对联在铁嘴铜牙纪晓岚中曾被使用过,但换了几个字,对联是这样的:竹本无心外生多少枝节,下联是:藕生污泥内却不染瑕滓,是乾隆皇帝问他的一个嫔妃,关于这个嫔妃有许多传言,说她纵容亲戚胡作非为,乾隆以此暗示,嫔妃就以此明志.
年糕的传说
传说据说年糕是从苏州传开的。它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水磨年糕期,伍子胥帮助阖闾夺了吴国王位,并帮助他整年经武、强盛国势,但后来阖闾志得意满,命令伍子胥筑“阖闾大城”以显示他的功德。城垣建成后,吴王摆下盛宴庆贺。席间群臣纵情酒乐,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无忧了。见此情景,国相伍子胥深感忧虑。他叫来贴身随从,嘱咐道:“满朝文武如今都以为高墙可保吴国太平。城墙固然可以抵挡敌兵,但里边的人要想出去也会同样受制。如果敌人围而不打,吴国岂不是作茧自缚?忘乎所以,必至祸乱。倘若我有不测,吴国受困,粮草不济,你可去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随从以为伍子胥酒喝多了,并未当真。没过多久,吴王阖闾驾崩,夫差继承王位,听信谗言,伍子胥力谏吴王拒绝越国越王勾践的求和,遭到嫌弃并被赐死。伍子年糕胥自刎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姑苏城团团围住,吴军困守城中,炊断粮绝,街巷内妇孺哭声惨不忍闻。这时那位随从记起伍子胥从前的嘱咐,便急忙召集邻里一起来到相门外掘地取粮,当挖到城墙下三尺深时,才发现城砖是用糯米粉做的。顿时人们激动万分,朝着城墙下跪,拜谢伍子胥。这些糯米粉救了全城老百姓。于是在伍子胥的家人主持下,分给城内饥民,大家暂时度过了饥荒。苏州人敬仰伍子胥的爱国忧民的精神,此后,每到寒冬腊月,就准备年糕,一来表示对伍子胥的怀念,二来可供在送旧迎新的春节与亲朋好友分享。所以,苏州年糕的造型与城砖相似,而且煮后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
李白戏弄高力士的故事
李白戏弄高力士的故事李白虽受玄宗之宠,但恐为李林甫所害,只舞文弄墨,不敢冒然涉足政治。李林甫是通过高力士的关系才得以飞黄腾达,所以李白对高力士也没有好感。一天,渤海国使者呈入番书,文字非草非隶非篆,迹异形奇体变,满朝大臣,均不能识。玄宗怒道:“堂堂天朝,济济多官,如何一纸番书,竟无人能识其一字!不知书中是何言语,怎生批答?可不被小邦耻笑耶!”众皆汗颜,正为难间,玄宗想到李白,即召入宫,李白却识得番文,宣诵如流。玄宗大悦,即命李白亦用番字,草一副诏。李白欲借此机会奚落高力士,乞请高力士为他脱靴。玄宗笑诺,遂传入高力士。高力士一直是玄宗身边最亲近之人,官封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渤海郡公,权势熏天,怎肯受此窘辱,只因玄宗有旨,不便违慢,没奈何忍气吞声,遵旨而行。李白非常欣慰,遂草就答书,遣归番使。高力士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但李白正受玄宗所宠,他不好直接在玄宗面前抵毁李白,继而转向贵妃。一天,高力士与贵妃谈及诗歌,劝贵妃废去清平调。贵妃道:“太白清才,当代无二,奈何将他诗废去?”高力士冷笑道:“他把飞燕比拟娘娘,试想飞燕当日,所为何事?乃敢援引比附,究是何意?”贵妃立时变色。原来唐代妇女以丰满为美,贵妃亦不例外,而汉代妇女自皇后赵飞燕始,以纤瘦为美,汉成帝生怕大风把赵飞燕吹走,还专为她建了一座七宝避风台。玄宗尝戏语贵妃道:“似汝当便不畏风,任吹多少,也属无妨。”贵妃知玄宗有意讥嘲,未免介意。女人心胸狭窄,贵妃受高力士挑拨,认为李白作诗嘲讽自己体形偏胖,不由得忌恨起李白来。自此贵妃入侍玄宗,屡说李白纵酒狂歌,失人臣礼。玄宗虽极爱李白,奈为贵妃所厌,也只得与他疏远,不复召入。李白知为高力士报复,亦对李林甫把持的朝廷失去信心,天宝三载,李白恳求还归故里。玄宗赐金放还,李白遂又浪迹四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