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作为历史和地理爱好者,我非常喜欢这种古代人文地理,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的华夏文明就起源于黄河河畔,在黄河还是很温顺的年代,我们经历了我们民族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并最终在秦实现了大一统,达到了空前的疆域。
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
所以黄河中下游频繁改道上游河道普遍比较固定,曾经的楚汉战争和灭秦战争中有巨鹿之战,和大陆泽都是古代黄河水系的经过形成的,黄河冲击出了黄淮海大平原,也就是华北大平原。
而桑干河的位置在张家口经属于海河水系而且在上游只能说曾经和黄河一起注入渤海,而不能说入桑干河再入海。
我认同,只不过那时候不叫黄河吧
写出两个有关黄河的民间故事或两个传说或历史人物故事的名称?
1.传说中有个小伙子叫黄河,英勇无比,恋上一富豪的女子,但女子的父亲看不起他,就让他百步之箭,进一个铜钱的孔里。
他做到了女子的父亲又让他在百步之外射一箭,穿透原先的箭他也做到了,又要求他在百步之外射中铜钱并接住它,他知道其夫在刁难他,就一箭射向她父亲,怎知他以前学过武功,躲开了。
他很气恼,他从来都是箭不虚发的,这次没射中,就到深山去修炼,一次意外射下一只鸟,鸟告诉他那姑娘自杀了,小伙子很悲哀,就泪水不停地留下来,形成了现在滚滚的黄河。
2.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
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
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
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黄河的历史?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人们称其为“母亲河”。关于黄河的最早记载大概就是《尚书禹贡》了,顾名思义,禹贡讲的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而大禹治的水就是黄河,我就不列数据了,包括全长多少公里,流域有多广,经过多少地方我通通不说,那些固定的数据迟早会淹没在大自然的变迁当中。
我分享给大家一个关于黄河的历史传说: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音同滚)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效果很不理想,鲧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大禹治水讲究的是智慧,疏而不堵,在治理到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被龙门山挡住了,流过不去。大禹仔细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当时没有挖掘机,大禹只能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手工开凿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成功的将水引了过去。但是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鱼拼命地往上跳,尽管如此也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鱼马上就能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