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雷越来越为主流媒体所认可
前段时间,中新网多次点名表扬张云雷在非遗传承和保护上所做的事。这两天,中国青年网也刊文点名赞扬张云雷,称之为“众所周知的青年老艺术家”。称赞张云雷在传统艺术小曲、小调、小鼓、快板都有很深造诣,当然也提到小辫儿的颜值非常在线。总而言之,可谓是全方位赞扬张云雷呀!
如此看来,主流媒体对于张云雷真的是越来越认可,越来越看好。不但是更多的媒体表扬他,而且是越来越不吝惜表扬所用的词汇。相信,这些文章的发表,足够让那些不看好小辫儿、讽刺挖苦小辫儿、抹黑造谣小辫儿的人闭嘴吧!
重点盘点张云雷的大褂,看来张云雷对于传统服饰的传承也起到很大作用。
提到相声,就不得不提到相声演员说穿的大褂,看看张云雷穿上大褂的样子,真的是一个帅呀!
说起来,大褂对于相声演员还真的意义非凡。清朝末年,大褂逐渐成为社会上的一种常服、礼服,只有正式的场合才会穿大褂。而这个时期朱绍文老先生开始撂地摆摊说相声,但是都是穷苦人家出来的,表演时哪有什么正规的服饰呀。于是他们就会做一套大褂,上台表演的时候穿上,为的是表示对观众的尊重。下台之后则要收起来,换回普通的旧衣裳。
这个习惯传承下来,成为了相声的传统。而直到上个世纪相声创新,才逐渐有了穿西装、中山装说相声的。但是,大褂依然是相声行业公认最主要的演出服装。但是,大褂也有了很多与时俱进的变化,比如颜色,起初大褂只有黑、灰、兰、青其中比较素的颜色,如今则是黄、红、绿等鲜艳的颜色加入进来。
中国青年网这篇文章,重点的梳理了一下张云雷所穿过的几种大褂。一边是为赞扬张云雷对于大褂这种传统服饰的传承,起到的推进作用。毕竟大褂是中华传统服饰,代表着中国人的古典审美,传承和传播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张云雷穿起来很帅,才让越来越多人认可大褂。另一边也是在利用这次机会,更好的介绍一下大褂,让更多人认识到传统服饰的魅力。
在我看来,传统艺术也好,传统服饰也罢,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都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点上,张云雷的所作所为值得一个大大的赞!
我是雨天论娱乐,欢迎点赞关注!
看到这个新闻我也是很欣喜,作为男人对张云雷的大褂秀也忍不住大写赞誉之词!作为传统文化滋养出来的角儿,张云雷在传承传统曲艺,传统文化更自信起到积极的作用!我认为穿大褂最帅的是郭德纲和他的徒弟张云雷,郭德纲是历经风雨后的稳如泰山,张云雷更是把古典服饰穿出中式神韵来!
“沈阳农业大学”某位姓张的老师于4月24日在微博发表希望“消灭中国所有方言”的恶毒言论,对此你怎么看?
4月24日,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教师张文奎在微博上发了一段话,结果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痛斥。
微博内容是这样的:“最近在广州深圳之间开车,单程一般一个小半小时,发现都是粤语广播。我一个不成熟的期望,取消中国所有方言广播。进而消灭所有方言,这事值得干,现在也办得到。”
张文奎的言论很快在网上发酵,最后他所在的学院也感受到了压力,很快找其谈话,进行批评教育。张看到事情不妙,最后在微博上发了道歉声明,同时删除了两条涉事的微博。
寒石冷月评论:
1、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方言多样化恰证明中华文化有根。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仅仅因为自己开车在路上听不懂粤语广播,便认为方言影响了他的个人生活,实乃可笑至极。如果他稍微有一点点逻辑思维就能清楚一个事实,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方言多样化不恰证明中华文化有根吗?每一种方式都是漫漫岁月长河的积淀,那都是精华呢。你取消方言,难道连文化之根都不要了?
2、每个人都在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论负责,别轻易顺口胡说,容易招麻烦。
按常理讲,一名大学教师应该有最起码的文化素养,不然你怎么为人师表呢?但是对于张文奎来讲,他意识不到这点,只是一门心思想着自己怎么舒适,怎么顺心,然后就开始不过脑子胡说,这种凡事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思想,其实就是自私自利。你也不想想,你号召取消方言,将会引发多大的愤怒啊,你把人家的乡音符号去掉,谁能容你?
3、别把无知当成炫耀,你个人改变不了世界,更改不了乡音乡俗,因你缈小。
在张文奎的道歉声明中,很容易看出虚与委蛇的虚伪,道歉就明明白白讲清楚自己错在哪,你都伤害了谁,今后该怎样改正,才能求得你伤害人的原谅就行了。但是他的话中明显透露出是迫于学校的压力和舆论的压力,并不是真心为自己的言行悔过。这也说明,他一面把无知当成炫耀,又一面去讨好网友。对于这么一个文化素质低下的人,他哪知道就凭他个人,是他能消灭方言的吗?恐怕回到家乡后,还得说家乡话呢。因为他缈小到如同一粒沙子,掉到海滩里立刻就难再找到了。
最后,还是劝张文奎好好反思一番吧,今后你该如何多读点书,尤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否则,你的文化素质真提高不上去。那样的话,你又如何教好学呢?又如何让学生尊你敬你呢。
其实这个问题底层反应的是文化单一性好还是文化多样性好。可以和动物物种来相似比较,物种的单一性会导致整个自然界物种基因库的种类大量减少,最终会导致整个物种的退化或崩溃。自然界中物种的多样性保证了在物种进化中可能产生融合及变化的多种可能,从而保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的活力。保护濒危动物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如此。文化种类的多样性,也是如此。地方文化大多是从地方语言、习惯、风俗中演化而来,取消方语言很大程度上是挖去了地方文化的根基(比如秦腔、越剧等),那么随着地方文化的消亡,整体文化的多样性将消失,最终的结果将导致整体文化的停滞、退化。
从中国的文化发展来看,汉族的文化传统总是占主流地位(包括蒙古帝国时期和清朝)。在发展过程中汉族文化不但与各族文化共同发展,而且汉族文化还在漫长历史中融合了一部分其它民族的文化,从而实现了汉文化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实现了其自身的发展与活力的保持。反观地方文化与目前主流文化,其关系也是相同的。地方文化会对主流文化的进步提供各种养分,主流文化融合地方文化的部分精华,得以不停的发展、进步。
所以,保持主流文化的地位,同时保持和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两者之间并没有根本的矛盾。所以一刀切、二元论的观点并不适合,最适合的方法是在巩固主流和发展主流文化的前提下,多种文化(地方文化乃至外国文化)共存、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