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致远于1968年11月8日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其父在其两岁的时候去世,他和弟弟由母亲抚养长大。母亲是英文和戏剧教授,在杨致远10岁时,她带领两个男孩举家迁往美国,为孩子寻求更好的成长环境,定居在加利福利亚州圣何塞市,取英文名JerryYang。刚到美国时,杨致远英文基础几乎等于零,他当时惟一知道的英文单词是Shoe(鞋子),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他很快融入了这个“异国他乡”。那时他一边上学,一边当报童,若干年后忆及此般往事,杨致远说,那种生活简直像在地狱。度过了这段艰难黑暗的日子,杨致远于1990年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离家不远的斯坦福大学。该校的电机系是硅谷神州的组成部分,他就选修电机工程,只花了四年,他就获得了学士、硕士学位,并结识戴维??费洛,二人于1994年4月创立Yahoo!,因此杨致远被称为“世纪网络第一人”,开启了人类的网络时代。财富:1997年荣登《财富》杂志富翁排行榜,1998年4月,身价高达80亿美金。
高考满分作文〈传承与创新〉
上海09年高考满分作文:传承与创新“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一律。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马克思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弱。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