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督邮来检查公务。督邮刘云凶狠贪婪,向辖县索要贿赂,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县吏说:“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俸禄,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一面躬耕陇亩。出处:《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陶渊明与菊花: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可以说是和菊花有不解之缘。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最有名的像他的《饮酒》诗里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菊花对于陶渊明,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诗人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以致后人将菊花视为君子之节、逸士之操的象征。陋室铭:“陶渊明独爱菊。”桃花源记: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纷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深刻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的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陶渊明虚构这个故事表现了对田园美好社会的向往。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谭靖榆参加了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活动?
作为第三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的代表性人物,谭靖榆一直致力于广绣的推广,比如,2017年荔湾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演活动,2017年广州《财富》全球论坛,2018年荔湾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演活动等活动中,谭靖榆都在极力推广广绣,希望广绣让更多的人认识,让更多的人喜欢,而且,谭靖榆还担任广州多所重点中小学、少年宫等教育机构的专业刺绣教师,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刺绣人才。此外,谭靖榆还将广绣艺术推向消费领域,参与了创维刺绣电视的设计,使这种高高在上的艺术品成为普通人家每天都看得到、摸得到的消费品。
请问名人故里是否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部分: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物质文物,指古文化遗址、名人故里,地质奇观,古墓葬、古建筑、古代宗教庙宇。另外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文物也可以称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传统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相声,叫卖词,故事、传说、谣谚;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具有历史特色的民间小吃;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人生礼仪、节日庆典、赛龙舟,舞狮等民间体育和竞技。所以名人故里属于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申遗。但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