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你如何评价甘肃老农民张万昌苦练唐楷19年,实力可压倒书法专家?

你如何评价甘肃老农民张万昌苦练唐楷19年,实力可压倒书法专家?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974 更新时间:2024/1/31 12:35:25

首先我对题主这个问题的提法觉得有些不妥。一个人苦练唐楷19年,取得压倒书法专家这样的事情是完全合乎常理的,老农民怎么了?老农民就得学38年才能超越书法家吗?

我又去百度了一下,张万昌虽然曾经是农民,但现在的张万昌有字有号,头衔装满一大筐,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定西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政协通渭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华人书画网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中心专业一级、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等等。你看看你看看,人家张万昌早已经洗脚上楼,步入艺术殿堂了。

根据题主提供的几幅书法图片及网络上搜出来的一些张万昌书法作品,我认为张万昌书法的确可以压倒很多书法家。他的楷书法度严谨,体势端庄,颇具庙堂之风,如果题主对他的唐楷书有兴趣,的确可以收藏几幅,未来真有上升空间。既然题主征询大家对张万昌书法的看法,那我就为张万昌书法点32个赞吧。

最后,我提出一个小问题,我发现题主提供的张万昌书写功老先生的对联,我怎么觉得那副对联的最后三个字对不上,或者对仗不工整,会不会写错了?(参见下图)

顺祝题主进步,愉快!

首先我对这个张万昌先生不甚了解,从贴出的图片来看,水平还是有的,有古意,质朴率真,用笔肯定,字构合理,是个练家子。

但是实力压倒书法家,这个值得商榷。可能比某些“书法家”好,但也有很多人,书法家也好,民间高手也好实力比他强。题主这话问得有点文无第一的味道,估计不是张先生的本意吧!

书法临习19年,应该已经沉得下去了,不应该浮躁的认为天下第一自己很了不起,须知艺无止境学无止境,一山更比一山高,强中更有强中手。争强好胜只能使自己的作品浮躁庸俗。题主让我们评价,颜二只能说,19年的坚持值得尊敬,精神值得学习。如果有可能,互相交流心得,切磋技艺,然后安静的学习。把学习书法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去浮躁少功利,以一种自我修养的态度作为生活的态度,这样就挺好!

王羲之兰亭序所说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敦煌书法的简单介绍

敦煌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彩塑艺术,也保存了大量的书法墨迹。敦煌书法主要以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书法为主,还包括敦煌地区古遗址中出土的汉代汉简书法、石窟题记以及现存的碑文书法等。一、敦煌遗书书法。敦煌遗书包括了由晋、十六国、一直到北宋的4万多卷墨迹,对研究中国文字楷化时期的历史及其书法艺术,是最丰富、最系统的第一手资料。敦煌遗书的书体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称之为经书体。经书体源于汉代的简书体,完成于唐代的楷体,是两晋以后抄写经卷的重要书体。它祥尽的记录了中国文字隶变以后向楷书转化的全过程,对文字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敦煌遗书中藏有唐代拓本三种。有欧阳询书《化度寿岂禅师塔铭》、柳公权书《金刚经》、唐太宗李世民书《温泉铭》,还有王羲之17帖临本3帖。这些拓本和临帖极为宝贵,是现在罕见的唐代墨迹珍品。敦煌遗书中关于书法理论的写本有三叶残卷,颇令人注目。其一是论述写字方法的,对笔划的比例关系,粗细、长短、宽狭、字与字的大小关系都有祥尽和精辟的论述。其二和其三为王羲之书论,笔势论残卷,为民间传说中的王羲之书论抄件。敦煌写卷中的硬笔书法,是书法史未曾记载的民间创造。所谓硬笔,当时为木笔或苇笔。从甘肃出土的实物来看,硬笔尖端劈为两瓣,完全与今日的蘸水钢笔尖相同。这说明我国硬笔书法自古有之。由于敦煌在历史上曾被多民族占据过,因此,在遗书中还保存了许多种少数民族文字的写卷。有梵文、蒙古文、回鹘文、西夏文、吐蕃文等等。其中以吐蕃文(古藏文)数量最多。这些写卷均系毛笔或硬笔书写,相当工整流利,富有节奏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敦煌遗书写卷,绝大部分用笔抄写,为古代民间书法大成。卷子的抄写者都是被人雇用的写经生或一般庶民。他们常年抄写,熟能生巧,久书成艺。有的书写雄强勇猛、大刀阔斧;有的书写娴熟娟秀,温文尔雅。书体行、草、隶、篆皆备,丰富多彩,表现自然质朴,机动灵活。其功力法度,审美情趣,都令人仰望赞叹!二、石窟题记。在莫高窟492个洞窟内的壁画中,保存有大量的历史墨迹。一为佛画榜题,一为供养人题记,均为创作壁画的画工书写。这些墨迹题记虽数量很多,但工拙不等,除少数精良外,大部分为画工信手之作,多有错别字。但书体具有古朴稚拙的乡土气息。三、敦煌碑碣书法。敦煌地区遗存有唐代至清代许多碑碣。其刻写的时代不同,书法的格调也各有干秋。其中唐初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为碑中精品。其碑虽为楷书,但有魏碑风格,结体及用字怪异,为后世罕见之碑。四、汉简书法。汉代筒牍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最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两汉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约17480多枚汉代简牍,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 要求与例句句式一样 写两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有了周易的奥秘和哲理,有了中国书法一脉相承,才有了王羲之洗笔墨池的典故,也才有了中国书法书圣的称号。有了中国画的写意传神,才有了吴道子画龙点睛的故事,也才有了画坛圣手的美名流芳百世。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形成就进入了艺术时期。书法艺术的时代有五个高峰:1、西周;卜辞文字影响着金文的发展。2、汉代;隶书

  •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有:1、萧何深思题匾(西汉)。西汉大臣萧何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因为他的功绩大,刘邦就封他为赞部候,后来又升他做相国。萧何的字写得非常好,尤其擅长用秃笔在牌匾上写字。有一次,有人请萧何为一座新砌成的宫殿题写一个殿名,萧何苦思冥想了三个月后,才动笔写。写的那天,有人听说萧何想了三个月才

  • “画固好,但添个黄鹂,便失我言外之意”的意思拜托了各位 谢谢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

    《燃腊余韵》载的一段故事:林韫林,福建莆田人,暮春济宁道上得诗“老树深深俯碧泉,隔林依约起炊烟。再添一个黄鹂语,便是江南二月天。”有人根据诗意绘成一幅扇面。林韫林见后说:“画固好,但真添个黄鹂,便失我言外之情矣。”可以想见,这蹩脚画匠肯定是画了两只黄鹂在扇面上无疑,简单粗俗的做法,引得作者不快,被直

  • 小弟跪求童话小说 [三个羽毛]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看看是不是这个:从前有个国王,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和老二聪明伶俐,小儿子却头脑简单,不爱说话,人们管他叫缺心眼。国王年纪大了,身体虚弱,想到身后之事,觉得难以确定究竟由哪个儿子来继承王位。他把三个儿子找来对他们说:你们谁带回来的地毯最漂亮,谁就能继承王位。他认为这样他们就没什么可争辩的了。他将儿子们领

  • 始逾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意思:刚出了府门,就有喜欢诗画的人争着来用一千钱买一把扇子。逾:走出。原文: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意思:刚出了府门,就有喜欢诗画的人争着来用一千钱买一把扇子,拿的扇子马上卖完了,来得晚的人想买也买不到,甚至到了非常懊悔地离开的地步。出自(宋)何(y

  • 程颢、王勃是中国古代书法家吗?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程颢是北宋思想家,与其弟程颐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就是说杨时拜见程颐的故事。王勃是初唐文学家,“初唐四杰”之首,才华横溢,代表作《滕王阁序》。但英年早逝,只活了27岁。《红楼梦诗词书画作品集》2010年10月由(北京)西藏出版社出版。《红楼梦诗词书画作品集》由书

  • 苏扇的扇骨材料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扇骨材料以竹片为主,精工细作,达数百种之多,水磨扇骨更为上品。扇面大多用棉料宣纸裱成,有“素面”和“画面”两种。画面由名家作各种书画。素面有仿古白素面、金面等多种。由于以上特点,苏州折扇已不止是生风用具,而成为人们收藏的珍品。明清两代为苏扇鼎盛时期,名家辈出,制作愈见精良。小小方寸之间成了历代名家的

  • 丝绸之路起点之争在西安还是洛阳?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长安自古帝王都,管你承认不承认,这就是历史共识,西周,秦,西汉,唐四个强大的王朝建都西安,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直到辉煌的历史画卷,这就够了。那些短命王朝不算也罢,西安中国第一古都就杵在那!为世界所公认,不服,大家投票看谁的得票多,再不服,有本事把西安伟大而辉煌的历史给灭了!否则,少皮干!有异议

  • 屠猫记怎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本书作者根据民间故事、工人手记、警察档案、读者来信等非权威文本探讨18世纪法国的思维方式,并且为之赋予意义和感情。第一章鹅妈妈讲故事法国民间故事集。从一个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小红帽下手,写了小红帽的来源、欧洲各个国家小红帽的不同版本,以及一些学者对小红帽的不同解释。从童话故事入手,不仅仅是简单追本溯源

  • 千里丝绸之都,三国文化之源。是对偶句吗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是对偶句啊没错的不是千里跟三国就对不上了嘛不是对偶句。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