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祭祖的重要性仅次于祭天。《史记。礼书》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是祭祀天地,是报答天地覆载之德,而祭祀祖先,则是在尽孝道,感谢赐予生命之恩。祭祀这个社会习俗,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鬼神二类。祭祀乃起源于商朝,商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他们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再者,东汉时的丁兰(二十四孝之一)以砍柴为生,常因母亲未能按时送饭,而怨怒再三。一日因见乌鸦反哺恩情受感,见母前来便迎向前去,母不解其举,于惊慌之余,竟投河自尽。丁兰救援不及,只得一木,于是以之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举流传民间,亦形成日后人们祭祖之习俗的由来。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祭祖的孝道文化。中国人不像西方人,相信天地万物和人类是由某种神灵创造的,只是实实在在的相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人来源于物,物来源于天地。由于自然界给了我们衣食,祖先给了我们生命,所以要报本答恩,报答的方式便是敬天祭祖。祭祀祖先是为了发扬孝道,“家祭勿忘告乃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礼记。坊记》说:“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
生命来源于父母,祖上,以及自然,这是一种非常朴实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把社会归结为家庭,把家庭归结为自然,基本上合乎人类演化和早期社会发展的历史。以父子关系为轴心的家族关系是古代社会的基础,中世纪宗法等级社会各种关系都可以看作是家庭关系的延伸和扩大。祭祖是家族社会的宗教,也是它的哲学,是它的最高信仰,在很长时期内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民俗和精髓。
祭祖的教化文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祭祖的内涵逐渐演变为纪念祖先的崇高人格和丰功伟绩,成为圣贤崇拜的文化价值理想。荀子曰:“下以教诲子弟,上以事祖考。”《慈恩天下》认为,当你在虔诚祭祀祖先时,通过对祖先高贵品德的赞颂,则会潜移默化的恪守伦理道德;通过对先祖的人格与能力的赞扬,告诉自己以及子孙后代要见贤思齐;通过对先祖拼搏奋斗的精神的弘扬,懂得稼墙之艰难,从而笑对坎坷,面对人生更加坚强、努力和从容。通过对先祖赐予生命的感激之情,领悟生命的珍贵,从而更加懂得感恩与珍惜生活中的一切。
祭祖这一社会习俗负载了十分丰厚的精神内涵,联系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诸多范畴,经过千百年间无数代际的传承,已经作为一种精神和感情的遗传基因,作用于这个民族的精神发育过程。
《慈恩天下》传承孝道文化,号召人们尽孝道,祭先祖。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根本,犹如河流有源头,而树木有根系,根深则叶茂,源远而流长,我们尽孝道,对祖先,对父母恭敬,我们的生命才能够更加壮大,人生才能更加幸福。《慈恩天下》希望祭祖,这一条穿越数千年时空流淌至今的文化血脉,永远不断流、不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