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请: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卢肇(唐代)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李之仪(宋代)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张耒(宋代)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汤显祖(明代)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苏轼(宋代)
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你怎么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笔者曾做过功课。今日得空,且来答一答: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说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某遗址、建筑、艺术品、文献、手稿等物质类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以及与此相关的空间领域等。比如制茶技艺、紫砂陶制作技艺、龙泉青瓷烧制等。
据有关资料显示,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我国现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73项,省级名录751项;国家级传承人52名,省级传承人309名;1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国家级和31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为什么数量有这么大?因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人类文明,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深厚积淀,造就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来说有三种方式。
1、原生传承:指在产生和发展的原来地域中,一代代传递和延续下去。比如江西的赣南采茶戏、滇中的彝族花鼓舞等,至今仍与百姓生活结合紧密,在原地发挥作用。
2、原生地次生传承:指以原生地域为主体,但随着时间推移,对其内容和周边地区进行展演推进,从而实现传递和延续。比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项目,结合文化旅游开发,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进行了构造、移植和叠加。
3、离散地衍生传承:指离开了原生地和所属主体的社会生活,在或远或近的异地,进行舞台化展演等方式。比如某些艺术形式受邀到北京、上海等地进行艺术展演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问题去年笔者采访过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感到各级各地都非常重视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但也不可否认存在一些问题。
1、一些非遗项目淡出了百姓视野。比如大江大湖地区居民的捕鱼技艺,有些列入到非遗项目,但随着国家禁止电力捕鱼、鱼鹰捕鱼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消失。
2、一些非遗项目赋予了旅游属性。比如“茶道技艺”本是古人饮茶待客的习俗之一,但现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仪式感越来越少,越来越多地成为文化、旅游的表演项目。
3、蕴含的工匠精神被大工业取代。比如古代制作布匹,从浸染、漂洗和脱水等全靠手工操作,印染的材料也是天然的板蓝根。现在为了降低成本,许多手工部分被用脱水机、烘干机、烫平机等工业机器取代,染色用的材料被化工原料取代。
应当重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1、确定传承地人民的主体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草根文化,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与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植根于老百姓的生活,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2、坚持走非遗的精品化道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在于手工艺人的一针一线、表演艺人的一颦一笑,传达出浓浓的人情味和乡土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生产出有生命力、有灵魂的精细产品,才能做到“物有所值”,才能利于传承。
3、在良性开发中实现非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要从政策引导、市场资源配置、人才培育等多方面加以推动,特别要重视人的因素,借助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优势,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于非遗传承事业。
最后,引用人们常说的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事业,天地广阔,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