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最突出的特点是杂技艺术,被称为杂技之乡。”县文化局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千百年来,临泉民间杂技演员一直以其惊险、高超的技能吸引着广大的观众。昔日的江湖把戏,今天在临泉大放异彩。如今,临泉涌现出了数百个杂技马戏魔术团队,一些大型杂技团队更走向全国,走上了影视舞台,还为日本、美国、墨西哥、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十多个国家的外宾作接待演出,杂技艺术登上大雅之堂。“马戏班”名扬远近临泉历史悠久,上世纪五十年代出土的文物——西汉陶器、陶楼(系演出设施)中,楼上有杂技节目的表演,间接证明了汉代时临泉即存在杂技活动。口碑相传,明代中期,曾有一班艺人在临泉的杨桥、长官、沈丘(今临泉县城)等集镇演出“过河刀山”,泉河、延河两岸万人观看,盛况空前。杂技、马戏就此在临泉民间广为流传。早在清朝末年,临泉县大大小小的“马戏班”就名扬远近。逢会的时候,他们在集镇、庙宇的空地上拉围竖杆演出。建国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临泉农村涌现了一批小型杂技队和魔术队。1972年,临泉县成立第一个较大的民间杂技团——高塘杂技团之后,又陆续出现了迎仙杂技团、飞燕杂技团、陈营杂技团等一定规模的杂技团(队)。较为规范的杂技组织在临泉迅速发展,全县30多个乡镇都有杂技团,无一空白。其中,拥有10个团队以上的乡镇有3个,30个以上的乡镇有5个。据县文化局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已组建杂技团(队)1200多个。“杂技艺术的根在民间。”临泉杂技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在临泉,杂技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田桥乡的半拉庙村,有37户人家,共有杂技队7个,每户都有1—3名演员,成为名符其实的杂技专业村。韦寨镇韦周行政村韦小庄35户180人,组建杂技队24个。庞营乡耿庄行政村3100口人组建杂技队130个,仅王闫庄自然村就有56个。迎仙镇小李庄一个500人的村庄组建了迎仙杂技马戏团、东方杂技团、青年杂技团、汉朝杂技团、海山杂技团五个大中型杂技团。张营乡马楼一个700口人的自然村组建了中小型杂技马戏魔术团队28个,家家有人从事杂技活动,成为原生态杂技专业村。临泉成为名副其实的杂技之乡,近年来,已辐射到周边的颍州区、阜南县、界首市及河南新蔡县等地。临泉杂技、马戏演出节目较多,技巧与难度并重,传统保留节目主要有空中飞人、浪桥、驯马、古典马戏、顶技、蹬技和走钢丝等,代表性艺人侯德山挖掘整理的民间传统杂技——喷火是其拿手绝人的故事》为题录制成上、下集电视片。飞燕马戏团先
你不可能去数到底有多少,但是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