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主要是指旧石器时代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一统,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一直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但是作为南方的楚,吴,越等国也依次以霸主的身份登上过历史舞台,丝毫不弱于中原的齐,晋等国,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来分析一下。
楚,吴,越三国依托长江流域,且地广人稀,底子本来就不差。中国的北方相较于南方先发展起来,不仅仅是因为它依托着黄河流域,也是因为北方主要以平原为主,便于开垦。而南方多以山地,丘陵,沼泽为主,所以人们不愿意到南方居住,因此南方在先秦时期就是“蛮荒之地”,南方人也被称为“蛮人”。
但是别忘了,南方同样有一条母亲河“长江”,长江流域湖泊众多,阳光充足,在农耕时代可是天然的优势,当今的鱼米之乡基本上都分布在长江流域。所以在农耕时代的先秦时期,南方的底子并不差,只是缺一个善于开发的人。
北方诸侯无视南方,给了南方诸国发展机会上面提到南方发展的底子并不差,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好底子”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先说说楚国,楚国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
成型:老早之前,楚国就出了一个牛人,他叫鬻熊,是一个部落的酋长。他这个人很聪明,看出了商将衰,周将兴的形势,于是率领部族投靠了周文王。商灭之后,受封“子”,臣属于周,后来周王室又将鬻熊的儿子熊绎封于楚蛮之地,这个熊绎比他爹还厉害,带领国人开始了“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这就是楚国成型;
发展:楚国建国之初可谓是积贫积弱,诸侯盟会什么的都不带他玩,于是楚国一方面臣属于周,一方面辛勤开发,慢慢地楚国发展起来了,紧接着,机会就来了。周王朝一看不对劲,不能再不管不问了,于是起兵讨伐,结果大败,史称“昭王南征而不复”,周王朝由盛而衰,楚国开始与周王朝分庭抗礼;
韬光养晦:周厉王时期,周王室不断攻伐周边“荒服”之地。当时的楚国国君叫熊渠,为避其锋芒,保存实力,自去其王位,自称“蛮夷”,并说自己不配和中原诸国享受一样的称号,开始了韬光养晦,闷声发大财的道路,熊渠也成为了楚国历史上的重要开拓者之一;问鼎天下:楚国的发展道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城濮之战楚就曾大败于晋。越来越多的眼睛开始盯向它,于是它觉得反击的时候到了。楚庄王熊侣来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那货),先是改革朝政,增强国力,然后开始了他的争霸战争,曾一度问九鼎(天子权利的标志)之大小,后又于“之战”中大胜老对头晋,遂称霸中原。吴越两国(今江浙一带)的成型和楚国其实很像,都是在默默耕耘,当中原诸国注意起他们时,他们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了。同时晋楚争霸的时候,晋国扶植吴国牵制楚国,楚国扶植越国对抗吴国,结果晋国楚国相继在争斗中衰退,吴越两国倒是登上了历史舞台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吴越春秋”。
仔细研究这三个国家的崛起之路其实可以发现,正是中原国家的无视给了这三个国家长足的发展机会,再加上自身的“韬光养晦”,最终才能发挥天然的优势,一度成为霸主。
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熏陶下能人辈出,足以和中原文化相抗衡楚人的艰苦奋斗,厚积薄发逐渐形成了荆楚地区特有的“荆楚文化”,同样的,吴越地区也逐渐形成了“吴越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涌现了一大批能人志士,不断推进者南方的发展。
楚国之令尹子文,孙叔熬,黄歇,屈原;吴国之孙武,伍子胥;越国之文种,范蠡,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总结之所以楚、吴、越三国能成为春秋霸主,一方面南方的农耕底子并不差,再加上北方人的无暇顾及,给了南方人充分的发展时间,最终依次成为春秋霸主,同时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喜欢的点赞加关注哦,我是李沐茗,为你解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