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知识树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知识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480 更新时间:2024/2/6 4:34:34

第一章原始社会原始社会从血缘家族到氏族制的出现直立人: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和县人旧石器时代早期早期智人:丁村人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智人:山顶洞人(氏族制出现)旧石器时代晚期从母系氏族的繁荣到原始社会的解体母系氏族的繁荣:半坡、河姆渡氏族新石器时代(包括铜石并用时代)父系氏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第二章夏、商夏、商奴隶制王朝夏朝时间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国家特征按地区划分领土(九州)公共权力设置(官吏、军队、刑罚等)遗址二里头文化商朝时间公元前16世纪(汤)--前14世纪(盘庚迁殷)--前11世纪(纣)阶级关系统治阶级:商王和奴隶主贵族被统治阶级:奴隶和平民残酷的阶级压迫:人殉、人祭夏、商文化文化夏历、甲骨文、青铜器、《周易》等教育夏朝已有学校雏形;西周时学在官府地位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西周时文化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西周时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前841年(国人暴动)--前771年(平王东迁)政治王位世袭制、分封制经济井田制春秋时期时间前770--前403年政治周王室衰微--春秋五霸军事齐桓公首霸中原(尊王攘夷、葵丘会盟)晋楚争霸(城濮之战、弭兵之会)吴越争霸经济铁器、牛耕的推广;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井田制瓦解;鲁国初税亩;奴隶制瓦解战国时期时间前403--前221年政治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各国变法:魏国李悝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阶级关系变化:地主与农民的矛盾代替了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士的阶层军事围魏救赵、合纵与连横、秦灭六国经济农业:农民普遍重视肥料、选种和适时耕种水利:都江堰与郑国渠手工业与商业:鲁班;新兴封建城市出现西周春秋战国文化五经三传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诸子百家孔子与儒家,老子与道家,墨子与墨家,法家与韩非,兵家与孙武孙膑文学屈原与楚辞,散文科学技术天文:二十八宿,《甘石星经》历法:夏历医学:扁鹊的四诊法,《黄帝内经》第四章秦汉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建立者嬴政、都咸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经济文化统一全国田税:“使黔首自实田”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拆关卡,修驰道等思想焚书坑儒扩大疆域修筑长城,北御匈奴南征越族,开凿灵渠秦末农民起义(前209--前206年)原因暴政:赋税沉重、徭役繁多、刑罚苛暴经过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揭开序幕刘邦、项羽起义,推翻暴秦意义第一次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为汉初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楚汉战争前206--前202年刘邦、项羽争夺帝位,刘邦获胜,建立西汉汉朝前202--8--25--189西汉(刘邦、长安)、新(王莽)、东汉(刘秀、洛阳)政治西汉高祖(体养生息)--文帝景帝(文景之治、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全盛)--昭宣之治--衰弱新王莽篡权--改制失败--绿林赤眉起义东汉光武中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专权和党铟之祸--羌人反抗和黄帜起义经济土地状况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农业耧车、代田法和区种法水利白渠、六辅渠、龙首渠、井渠手工业冶铁业(设铁官)、丝织业(远销西亚、欧洲)商业长安、洛阳是商业中心,商业区叫“市”民族关系与匈奴的战和西汉汉高祖:战(白登之围)--和亲汉武帝:战(马邑之谋--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汉宣帝:和(呼韩邪单于归附)汉元帝:和(昭君出塞)东汉明、章帝:战(窦固、窦宪抗击匈奴)南方各族西汉通西南夷、南越西域西汉张骞两次通西域--设西域都护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对外交往西亚欧洲丝绸之路、甘英波期湾、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东汉东亚日本朝鲜秦汉文化科学技术纸的发明西汉出现--东汉蔡伦改进天文历法西汉《太初历》--东汉张衡与浑天仪、地动仪数学《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医学《神农本草经》、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学术思想董仲舒的思想、经学的谶纬化、王充与《论衡》宗教西汉佛教的传入和东汉道教的兴起史学司马迁和《史记》、班固和《汉书》文学艺术赋、散文、乐府诗;秦陵兵马俑教育及社会生活太学、二十四节气、元宵节世界地位与同期世界大国(安息、罗马、贵霜)并存处于世界先进地位第五章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政治与经济三国鼎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官渡之战(200年)--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208年)--三国鼎立魏220年,曹丕,洛阳实行屯田恢复发展北方经济九品中正制蜀221年,刘备,成都诸葛亮治蜀吴229年,孙权,建业(今南京)开发江南西晋的统一280年西晋灭吴265--316年,司马炎,洛阳士族门阀制度形成八王之乱“五胡”的内迁刘渊起兵,西晋亡东晋317--420年,司马睿,建康士族门阀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祖逖、桓温北伐383年淝水之战,南北对峙局面形成十六国前期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期与东晋对峙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宋-齐-梁-陈,建康侯景之乱,士族的衰落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朝439年,北魏鲜卑族拓拨焘统一北方孝文帝改革(班俸禄、均田令、租调制、三长制、汉化政策北魏分裂: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文化科学技术数学刘徽、祖冲之与圆周率机械马钧的发明(龙骨水车)医学西晋:王叔和《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地理学郦道元与《水经注》农学贾思勰与《齐民要术》文学建安诗人、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的民歌艺术书法钟繇和王羲之绘画顾恺之石窟艺术云冈和龙门石窟哲学宗教魏晋玄学佛教的盛行、法显与《佛国记》道教形成完整的宗教体系范缜与《神灭论》教育学校衰落,西晋创办国子学世界地位仍保持领先地位第六章隋唐隋朝政治经济改革建立三省六部制,改州、郡、县为州郡二级制,加强对地方控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制继续推行均田制,“大索貌阅”,检查户口军事改革改革府兵制伟大工程开凿大运河农民战争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首义611年,山东王薄长白山起义起义军瓦岗军,河北起义军,江淮起义军唐朝政治前期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开元盛世后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农民战争经济农业实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出现曲辕犁、筒车,兴修水利手工业经营方式:官府作坊,私营作坊和个体农家副业生产领域:丝绸、陶瓷、造纸、金属器物制作等生产部门商业唐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民族关系北方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对外交流和朝鲜、日本、天竺、中亚、西亚等地的来往农民战争王仙芝、黄巢起义五代十国五代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合称五代十国十国中北汉地处山西,其余都在南方隋唐五代文化科学技术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僧一行测子午线、《唐本草》、孙思邈与《千金方》、李春与赵州桥宗教和学术思想宗教的兴盛,韩愈“道统说”,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史学官修正史,刘知几的《史通》、杜佑的《通典》文学艺术唐诗、书法(颜体)、绘画、石窟艺术、舞蹈教育与社会生活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属品第七章宋、辽、金、元宋辽金元辽国疆域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包蒙古大漠和黑龙江流域,南接河北、山西广大地区都城初上京,后迁南京(燕京)主要君主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耶律德光:取得幽云十六州北宋疆域黄河流域大部及江南地区都城东京(开封)主要君主宋太祖: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宋太宗:结束五代十国割据局面宋真宗:签订澶渊之盟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宋徽宗、宋钦宗:靖康之难,北宋亡国西夏疆域甘肃、宁夏、陕西西北一带都城兴庆(银川)主要君主元昊:称大夏皇帝南宋都城杭州主要君主宋高宗:在应天府即帝位,建立重建宋政权。签订“绍兴和议”金国疆域控制东北和黄河中下游地区都城初会宁,后迁燕京,改名为中都主要君主完颜阿骨打(金太祖):抗辽,在会宁称帝,建金国金熙宗到金章宗时期,鼓励家耕,减轻赋税,发行“交钞”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都城大都(今北京)主要君主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推行“领户分封制”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忽必烈(元世祖):定国号“大元”,定都大都,统一全国,推行“汉法”宋辽金元文化科学技术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沈括与《梦溪笔谈》,郭守敬与《授时历》元政府编《农桑辑要》,王桢与《农书》学术思想程朱理学史学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文学宋词,元曲教育与社会生活私塾教育发达第八章明清(鸦片战争前)明朝前期政治君主制空前强化:行政机构、监察机构、八股取士编制“黄册”和“鱼鳞图册”经济明初体养生息政策中后期政治宦官专权和内阁纷争,张居正改革经济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民族关系改土归流,瓦剌与鞑靼,后金兴起,清朝建立对外关系“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华侨与南洋的开发,抗倭斗争,援朝战争,欧洲殖民者的东来农民起义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清朝前期政治封建专制集权政治的发展经济清初的经济政策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巩固统一东南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台湾府西南平定三藩之乱,加强对西藏、云贵地区的管辖东北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对外政策闭关政策明清文化科学技术科学著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晓庵新法》建筑北京城,明长城,园林建筑文化交流传教士的活动和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学术思想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考证学丛书与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文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艺术戏剧,书法,绘画教育学校兴盛,书院兴盛,科举考试社会生活明清的衣、食、住、行参考文献:

恐怖啊,一颗树上面长满了历史知识......楼主太浪漫了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商周时期人们把字写在什么和什么,主要记录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商周时期,人们把字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这也就是后人们称为甲骨文,这个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是记录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渔猎等等日常生活行为还有,记录当时的历法情况,比如日月圆缺,等等,为我们以后再研究这方面的历史情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甲骨文中没有关于夏朝的直接记载。而只能从商朝人的甲骨文中和夏朝人的

  • 文字:商朝甲骨文里记载了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

  • 商朝的由来是怎样的?他们的先祖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有一部分认为,商朝的起源是东夷。有两个方向指向了这一个猜想,第一个是关于图腾的崇拜。因为我们可以从一些传说里找到踪迹,商朝的人还是很崇拜图腾的,而东夷人也是崇拜图腾的,所以他们两个可能是一个群体。第二个证据就是,商朝最古老的祖先曾经居住在商地,这里又称商丘。所以有人会想到今天的商丘市儿商丘市确实也是

  • 从青铜利簋入手,商周时期的青铜铭文有何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第一次看到青铜利簋,是在网上看到的一张图像。这厚重沉稳、古老苍劲的利簋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是1976年在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挖掘出来的,在它的底部刻有33个稀世铭文,为我们揭开了千年的谜团。《利簋铭文》记载:王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这段铭文说明了这

  • 如果河南省下面的的城市名字都改成古代的名字,那么谁的名字好听又有名呢?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谢谢邀请,必须说你这个想法很有意思。2019年5月,河南辖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17个省辖市,咱就拿其中一部分城市做个测试,来看看恢复古名,是不是会比今天的名字更好听。头一个便是驻马店,不得不说这个名字太乡俗了,当

  • 郑州为什么能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2017年初,随着国家《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出台,郑州成为我国第八家中心城市,这是对郑州近年来发展的肯定!也是对郑州这座城市的重新定位!为什么郑州能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第一,郑州是河南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河南全省有上亿人口,河南省的经济发展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经济发展带动引擎,

  •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这么说有什么历史依据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历史依据就是中国多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发现了很多关于甲骨文的文物。这些刻在龟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所雕刻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甲骨文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这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又称为殷墟文字。甲骨文主要出

  • 中国鬼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一\鬼的种类.在正法念经所记载有三十六种之多,今介绍如下文:1、食气鬼——凡是身体虚弱,或病重的人,应有人守护,否则为此类乘机而入,吸取其气,人就会死亡。2、食法鬼——常于世人劝善之处,闻说善法,就会觉得不饿。3、食水鬼——常在阴沟或水边,以水为食。因此,幼小孩童,不宜在阴沟或水边游戏。4、食血鬼—

  • 鬼这个字的来源,含义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鬼:一种信息弥留的自然现象。鬼在中国明朝之前并非认为是害人,吸人的血液和精髓。因为中国对先人是极度尊崇的、膜拜的。在中国古代对待正邪是看他的行为,并不是以为是妖就坏、是仙就好。就像有妖道、邪僧一样。而并不像西方天使就是正义,吸血鬼就是邪恶的。鬼,又称亡灵,传说是死亡之后留下的魂魄,常被认为是死人的幽

  • 什么是竹简?竹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竹简是古代书写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其中竹制的叫简牍或简称简,木制的叫木牍或简称牍,合称简牍(由于竹简的数量较多,有时也通称作“简”,其实是包含了木牍在内的意义。)简牍是在纸普及之前用来记载的载体。现在发现的简牍的年代主要是战国、秦汉、三国,最晚至西晋。简牍可以用线绳或牛皮绳编连起来成书。商代时已有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