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纪录片《传承》第九集《维系》如何记录南北“非遗”传承故事?

纪录片《传承》第九集《维系》如何记录南北“非遗”传承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679 更新时间:2024/2/6 4:23:42

《维系》通过对一个个细节的生动描摹,为观众展现我国北方草原生活技艺的潇洒豪迈,和南方氏手工弹花技艺的绝伦精妙。

由央视中国际频道推出的系列纪录片《传承》(第三季)目前正在热播。作为一部专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其目光聚焦于我国各族人民代代相承,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1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日播出的第九集《维系》则讲述了“一北一南”两对父子之间的“非遗”传承故事,通过对一个个细节的生动描摹,为观众展现我国北方草原生活技艺的潇洒豪迈,和南方杨氏手工弹花技艺的绝伦精妙。

守成纳新彰传承

两种质朴片中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因其小众、古老等特点常徘徊于大众的视野之外。纪录片《传承》(第三季)则尝试打破人们记忆中“小众、古老”的刻板印象,让非遗更接地气、更贴近普罗大众,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正如第九集《维系》中所描绘的青海省级非遗浩门走马和江西省级非遗永修杨氏弹花技艺,纪录片用最真实的镜头语言将两项非物质文化的过去和现在一一铺展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体悟:非遗并不是“曲高和寡”,它承载了一代代人民的生存智慧,闪耀着一个个民族的文化辉光。

在《维系》的第一个故事中,纪录片通过呈现草原上土生土长的马福海对赛马比赛的热衷与执着,反映新一代的“草原之子”继往开来的过程,将个人认同与地方风俗相结合,展现出个体在维系民族千年古风过程中的责任感。透过这一呈现,纪录片也同时传达出“非遗”传承中年轻人的责任与担当

但并非所有的非遗都应守成不变,纪录片的第二个故事则把视角转了江西永修杨氏弹花技艺,力图引导观众思考当前非遗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对于传承人杨经立来说,传统的弹花技艺早已融入自己生命的血液之中,对新生产力下弹花机器的抗拒是他最后的倔强与尊严。

纪录片通过对杨经立作为传承个体的坚守与执着的描绘,点出当今时代文化传承的重要问题:在非遗传承人面临代际交替、青黄不接时,非遗传承该去何从?透视出非遗传承人面临的窘境与无奈。而对于这一问题,纪录片通过呈现杨家人带着弹花工具一同归家,走向未来的画面传达其对于非遗传承未来的达观态度。

无论是对浩门走马这一草原非遗的关注,还是对于江西永修杨氏弹花技艺的聚焦,都是对两种质朴的民族技艺的关注,也都流露出纪录片本身对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状态的观照,显示着纪录片创作者对非遗技艺当下传承问题和未来发展空间的思考。

聚焦传承的家庭功能

深描非遗的代际交替

自古以来,家庭就是知识和文化传承的最基本单元。纪录片《维系》落脚在两个非遗传承人的家庭,尤其关注家庭中父子关系在非遗传承过程中的微妙变化。父亲马维龙年轻时曾参加过一次赛马大会,随着光阴流淌,儿子如今也将像自己年轻时一样挑战自我。纪录片巧妙通过两代人的共同经历凸显出“传承”这一主题。此外,纪录片通过展现父亲马维龙从陪同儿子到牧场选马、传授儿子训练马儿的技巧,到尽管受伤也要陪儿子上赛场的情节推进,不仅体现着两代人身上对传统非遗项目的坚守与信念,更凸显着言传身教过程中的代际之间的情感维系。

纪录片在表达家庭功能对于非遗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呈现了另一种非遗传承脱离家庭的视角。江西永修杨氏弹花手艺传承人杨经立的儿子杨能文并没有子承父业,纪录片通过杨经立妻子与儿子的视角呈现出杨经立的执着以及观念差异导致的家庭撕裂。纪录片通过展示这一撕裂,深描非遗传承的代际交替之困,从观念到行动的不理解呈现非遗的生存境况不容乐观。

但该集的叙事又带给了观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在儿子的努力与族长的劝说下,杨经立接受了现代的弹花机器,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手艺已无用武之地,传统的弹花技艺依然为每一位有需要的顾客敞开大门。《维系》通过将手工弹花所需的工具与现代机器置于同一画面中,传达出更为丰富的意涵传统手艺需要坚守,但在面临大时代和新技艺的冲击,传统非遗也应懂得纳新,采取更具智慧的方式让非遗技艺能够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拥有源源不竭的生命力。

《维系》带领观众焦虑地感受到这对父子正在经历的代际矛盾,也让观众最终欣喜地发现,在矛盾之中,这对父子并未停滞不前,而是携手向前,儿子协助父亲继续挖掘非遗的魅力,探索非遗的未来。当这种魅力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抵达观众时,观众同时完成另一种抵达。此时,纪录片工作者的文化传播使命也得以实现。

用传统追寻历史

用影像观照记忆

《维系》一集用镜头呈现青海省的浩门走马与江西省的永修杨氏弹花技艺,反映的不仅是一种民族精神,更是对中华文明的追寻与礼赞。通过对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的传统体育赛事浩门走马的故事化呈现,意指作为一种民俗的非遗“浩门走马”已然通过代代传承使得年轻一代人爱上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同时表征一个民族悠远的历史背影;镜头下的江西永修杨氏弹花技艺,让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的历史再次进入观众的视野,让祖先们的勤劳与智慧更加凸显。

与此同时,“非遗”纪录片常常能够起到询唤观众的保护意识的作用,纪录片《维系》也不例外。当纪录片画面定格在杨经立的手工弹花机上时,纪录片旨在用画面的力量来感召观众对于非遗保护的危机意识;当画面凝固在手工弹花机与现代弹花机器的对比中时,不同的画面占比呼唤观众对于非遗传承面临的尴尬境地的关注,进一步缅怀了中华民族过往的农耕历史的荣光。

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映现着一个地域独特的人文记忆。就《传承》(第三季)第九集《维系》而言,其将浩门走马与弹花技艺置于其原生的发展空间中,用质朴的画面语言和动人的叙事方式,不仅供当代人了解非遗的前世今生,且帮助非遗传承人延续民族的光荣历史。

该集纪录片讲述的两个非遗故事“一北一南”,其呈现的风情与面貌虽有所差异,但其描述的非遗传承人对于祖辈技艺的坚守之心、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精神,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这,也是纪录片《传承》(第三季)的所有故事闪闪发光之处。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5.1旅游去哪里?欢迎推荐?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视频:青岛“大儿”邀你吃海鲜喽!愿天佑中华,郑州平安!郑州,别名商都、绿城,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郑州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和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总

  • 中国崛起文化自信,我们中国人怎么用艺术来讲好中国故事才好呢?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画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色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中国文化崛起,我自信让中国画特有的在宣纸中深透,溶化,色彩水墨相互凝聚重合多种变化充分的表现出来。我自信中国画色彩同样会远超西方油画,为了更加充分发挥中国画特有色彩,我采用多笔双手绘,让多种中

  • 写一篇非物质文化得作文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五千年岁月的洗礼,五千年情感的积淀,五千年智慧的凝聚。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的黄河文明,一道割舍不了的古韵情怀,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传承,永驻心间。题记当玛雅文明隐没于未知的空间,当古巴比伦王朝终结于漫漫硝烟,当古罗马斗兽场成为永久的遥想,当古埃及金字塔化身为玄妙的谜团……惟有你,依旧昂首挺胸,屹

  •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农村越来越多的古老职业消失了,在你们当地都消失了哪些职业呢?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这里消失的古老职业也不少。我们这里有铁匠,木匠,石匠,走街串巷的兽医,磨剪子磨菜刀,算挂先生等一时也想不起的。我记的我们村是出了名的铁匠村,一提起那里打铁的,那里的铁匠做的刀好,锄好,只要跟有关系的农用工具,木匠,石匠用的工具,都说我们这里做的最好,说它用起来好用,用的时间长,火

  •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例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1、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2、剪纸一般指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3、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

  • 如何看待老手艺的消失?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社会不断发展,时代永远向前,很多老手艺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我的身边就有俩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是我五爷,五爷会编竹篮子,竹笊篱,竹虾箩筐。从我小时到我中年,记忆中五爷总是坐在门口俩手不停地忙。夏天农闲时的中午和晚上,我们都在一起说笑,他总是坐在一边,要么用竹刀把整棵竹子理成一根根细长的竹篾,要么就是

  • 杨华珍的非遗传承之路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咨询记录回答于杨华珍的非遗传承之路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您好,以下是三个阶段: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日子里,杨华珍以3万元注册了公司,组织十多位受灾姐妹成立了藏羌刺绣协会。藏羌织绣源于生活也融入生活,杨华珍和她的藏羌织绣团队到村寨里写生,去老艺人家里拜访,增进了对民俗文化的感知认识。她们发现藏羌绣作为装饰出

  • 玉环县的历史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

    民间文学:仙人洞传说、石峰山传说、灵山寺传说、济理寺传说、筠岗古桥传说、柏树台门传说、玉升桥传说、漩门港传说、陈文达守茅埏故事、乡土地名歌谣、福生寺的传说、牛坟的传说、王玑的传说、乾隆皇与圣旨的传说、六哥争山、司仪和娇娘、朱元璋进漩门的传说、百花名劝善调、十二劝赌传统音乐:玉环渔民号子、玉环船工号子

  • 你身边有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本人就是杆秤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我们制杆秤有四百年的历史,家住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寺下头村。黄河以北包括正个华北,有华北杆秤看浚县,浚县杆秤看寺下头村,寺下头村看朱家之称。清同治光绪年间有:“神仙瓢,对口刀,分厘戥,一杆清”四绝技。上世纪60年代以前杆秤是十六两进位制,一两等于4096厘,据说用两个称坨。

  • 为什么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年轻人愿意传承?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谢谢邀请!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宝贵财富所以还得继续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